走向自我与社会:教育戏剧的育人之道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研究的逻辑理路

一 研究问题

当下,教育戏剧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蔚然成风,且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并得到了中小学实践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欣然接受和充分肯定。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教育戏剧被引介到中国后,在相关研究者的探索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研究者主要来自戏剧领域,且大部分属于中外比较研究、实践应用性的案例研究和调查研究,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系统性的综合研究则较为薄弱。所以,对于教育戏剧这个教育学与戏剧学交叉而成的领域来讲,目前的研究在广度、深度及其厚度等方面稍显不足,而且对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也需要作进一步的探索。基于此,本书需要回答这样的问题:戏剧是怎样和新时代我们所需要的教育结合起来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教育戏剧是如何帮助学生成长的?以及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戏剧能起到何种独特的教育影响?这是本书试图探究的核心问题。具体而言,在本书中,我们将从三个方面重点探究并揭示教育戏剧之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所带来的独特影响。

其一,从具身认知、具身学习的理论视角,凸显教育戏剧作为一种重要的具身学习的媒介。在此基础上,分析和阐释教育戏剧在培养学生的人格、情感、价值观以及道德品质等自我的内在素养方面所发挥的影响。同时,从教育戏剧中的情境性体验学习、教育戏剧中的交互生成性学习以及教育戏剧中自我内在综合素养的实践进路等多个维度探究教育戏剧在学生自我成长的层面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并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学生通过身体去感知和体验所获得的自我成长价值。具身认知、具身学习作为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新兴研究领域,其思想观念与教育戏剧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具身关切人的身体对人类认知发展的基础性影响,教育戏剧也十分关心身体动作对人的情感、情绪等的影响。因此,从具身认知和具身学习的视角探究教育戏剧所具有的独特的育人价值和独特的育人之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其二,在符号互动理论视域下,探究教育戏剧在培养学生的社会性认知素养和社会行动力等方面所蕴含的特有价值。本书将从教育戏剧与符号互动之间的关系切入,重点从教育戏剧中的社会性自我、教育戏剧中的模仿性行为、教育戏剧中的角色体验、教育戏剧中的团体性活动以及教育戏剧中的综合互动习式等多个维度,分析和探究教育戏剧在培养学生社会性的外在素养上所具备的育人价值和独特之处。符号是人类生产、生活以及交流过程中的主要载体和媒介,我们的世界在一定意义上是处于一个符号系统和符号体系之中的。从符号互动理论的视角探究教育戏剧的育人价值,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戏剧对培养人的社会性素养的独特影响。

其三,在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下,本书认为,“重返人文”应是教育戏剧的育人新取向。所以,如何通过教育戏剧来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是本书的重要研究问题之一。我们将把研究聚焦于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教育戏剧,它能通过什么路径和在什么层面培养学生的人文感和人文精神。人文教育在本质上关涉着人性、德行、心灵、精神等人之为人的根本性问题。随着科技主义的逐渐盛行,人类渐渐远离了人文性。在教育中缺少了人文性,那就意味着我们很少甚至不再思考人类的价值是什么、我们活着的目的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等关乎人类根本性的问题。因此,在教育科技化日渐成势的当下,重返人文教育,重估人文教育的价值十分必要。

概而言之,在上述核心研究问题的统摄之下,本书主要涵括了以下几个分支的研究问题:(1)戏剧与教育为何能交叉形成教育戏剧这样一个新的研究领域?(2)在学生自我成长方面教育戏剧能提供何种独特的教育影响?(3)学生如何凭借教育戏剧来提升自身的社会性素养和社会行动力?(4)教育戏剧未来的发展趋向和发展路标是什么?

其中,探究第一个问题旨在从戏剧一词的源头上阐明它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从而揭示教育与戏剧联姻的内在理据和内在逻辑。对于学生的自我成长,它指向的是学生的人格、情感、价值观、道德品质、角色意识以及自我概念等内在的自我素养,对于学生的社会行动力,它指向的是学生的社会性人格、社会性认知以及社会性行动等外在的社会性素养。而教育作为一项基于生命和为了生命的社会性事业,培养和提升学生内在的自我素养和外在的社会性素养是教育事业的两个核心目标。另外,在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下探索教育戏剧的育人新取向,旨在勾勒和描画教育戏剧的未来发展图景,进而为教育戏剧的进一步发展锚定一个新的路向。

总之,本书把探究“教育戏剧能给学生在面向自我和走向社会两个层面提供何种独特的教育影响”作为核心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延伸拓展出四个分支研究问题。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探究,尝试从教育学立场勾勒教育戏剧所特有的育人路径、育人图景和育人新取向。本书的目的在于廓清教育戏剧的育人机制和路径,进而为教育戏剧的实践提供学理层面的支持。

二 研究方法

基于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采用文献分析法和质的研究取向中的观察研究等作为主要研究方法,所以从本质上讲本书的方法维度是理论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

(一)文献研究

“一项研究肯定离不开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整理和分析,而在分析这些研究成果当中,文献法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得到普遍的运用。”[175]所以,本书在构思和书写的过程中充分应用文献法来深入具体地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其目的在于夯实研究的文献基础。

从方法论的视角而言,研究方法的可行性、适切性以及实用性主要取决于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所以从根本上讲,“问题的性质决定了相应的方法和方法论的择取和使用”[176]。本书的研究问题是探究教育戏剧的育人之道,研究目的是基于国内外已有研究尝试作一个系统性的理论建构。因此,对已有相关文献的研读、梳理和分析等会贯通该研究的整个过程当中。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教育戏剧作概念解析和澄清。诚如上文所述,鉴于教育戏剧是近二十年来才引介到中国的,所以当下对此的概念理解存在诸多分歧和误区。其次,通过梳理分析相关文献,把握已有研究的现状和探索可能的突破点,进而确立本书的大体方向。最后,通过文献研究,寻找本书的立论基础。采用文献法,我们能在不同的学科思想之间自由穿梭和展开对话,并从不同的学科立场考察和审视研究问题,从而为本书提供坚实和宽阔的学理基础。

(二)观察研究

在教育研究中,一直并存着“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这样两种研究取向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质的研究主要强调研究者要亲身深入研究现场和直接介入研究现象之中,通过亲自观察和亲身体验来获取研究的原始资料,并在全面掌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意义解释和理论建构。鉴于本书的研究问题、研究对象及其研究目的,我们在研究中主要选择和运用了“质的研究”取向中的观察研究。[177]我们采用质的研究取向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质的研究取向注重情境化、过程性、亲历性以及意义的阐释,这与本书的研究主题教育戏剧所坚持的理念——学生的成长、学习的过程和认知的发展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身体的参与而得以实现的具有内在的共通性。所以质的研究取向十分契合本书的研究主题。

20世纪90年代,质性研究被完整地引介到国内之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开始使用这种方法从事学术研究和实践导向的研究”[178]。质性研究之所以能够得到教育学研究者的认可和采纳,并非因为其新于以往的教育实验、教育调查以及“系统三论”[179]等老派的教育研究方法,而是因为其能直面教育想象和扎根于教育情境之中并深刻地揭示教育实践的真相,进而通过资料归纳和意义阐释等方法形成理论。“在教育学研究领域,现在我们所谓的质性研究的技术,应该最早萌芽于人们对个案研究方法的关注。有学者从回顾皮亚杰和陈鹤琴对儿童的研究中,很早就意识到了谈话和作品观察等的价值。”[180]在非人为控制的自然环境中,通过访谈、参与式观察或非参与式观察等质性研究取向下的具体研究方法对教育现象作深入细致的探究。实际上,“孔子时代也运用观察法、谈话法,我们现代的教育科学研究也运用观察法、谈话法。问题只是如何更科学地使用”[181]

因此,本书将质的研究取向中的观察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贯穿于本书的思考和书写之中。同时,观察作为田野调查中的主要研究方法,研究者在实地调研以及亲身参与“教育戏剧工作坊”中通过课堂观察所写的备忘录资料也将融入写作过程中。本书的实地调研资料主要来自笔者于2017年5—6月在S市M校的教育戏剧课堂上的部分观察笔记,以及查阅教育戏剧教师的教学手记等。另外,笔者于2018年9月至2018年12月参与了在加拿大U大学组织的为期三个月的“教育戏剧工作坊”,在全程参与过程中记录下了工作坊的开展情况,这些详细的记录和描述性的观察资料为本书的撰写提供了一定的研究素材。

三 本书的纲目构架

围绕本书的研究主题和核心问题,本书主体内容构架如图2所示。

图2 本书的主体内容架构

如图2所示,本书的主体内容架构以教育戏剧的育人之道为核心,并主要从四个维度展开分析、论述和阐释。从本书的书写逻辑来看,本书的绪论部分主要是透析和梳理教育戏剧已有的研究文献,并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本书的研究问题,同时将本书的研究缘由、核心概念以及研究方法予以呈现。第一章主要解决戏剧与教育天然联姻并形成教育戏剧的问题,并进一步阐释教育戏剧的理论基础和审视教育戏剧在中国的实践情况。第二章重点从具身认知和具身学习的理论视角阐述在学生自我成长方面教育戏剧能提供何种独特的教育影响,以及这种特有的教育价值是通过什么方式和途径得以产生的。第三章聚焦于符号互动理论视角下教育戏剧的育人途径,并从提升学生的社会性素养和培养学生的社会行动力等层面探究教育戏剧在社会学意义上的育人路径和育人价值。第四章结合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旨在探究教育戏剧未来的发展路向,并在分析人工智能给教育生态乃至整个人类的生活世界带来挑战和冲击的基础上,提出“重返人文”应是教育戏剧的育人新取向。


[1] [法]雅克·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74页。

[2] 张晓华:《教育戏剧理论与发展》,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2页。

[3] G.Bolton,Acting in Classroom DramaA Critical Analysis,Portland,Maine:Calendar Islands,1999,p.5.

[4] [美]查尔斯·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陈强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39页。

[5] 参见李婴宁《英国的戏剧教育和剧场教育》,《戏剧艺术》1997年第2期。

[6] 徐俊:《教育戏剧的定义:“教育戏剧学”的概念基石》,《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年第6期。

[7] [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冯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9页。

[8] 李瑞奇:《新中国成立70年来美育在教育政策中的嬗变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19年第5期。

[9] 刘英杰:《中国教育大事典(1949—1990)》(上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10] 这些教育文件具体有:《重视审美教育加强美育研究》(1980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其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由此而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加强学生的人格教育是该规划纲要的一个重要的教育取向。参见付钰《中小学教师教育戏剧运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西师范大学,2018年。

[11]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5年)明确指出:“学校美育课程建设要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科相互渗透融合,重视美育基础知识学习,增加课程综合性,加强实践环节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美育课程要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传授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发展艺术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有条件的要增设舞蹈、戏剧、戏曲等地方课程”“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理想”。参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5-09-1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9/28/content 10196.htm。

[12] 美育学刊杂志社、美育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美育发展报告(2011—2015)》,上海三联书店2016年版,第78—81页。

[13] 参见李瑞奇《新中国成立70年来美育在教育政策中的嬗变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19年第5期。

[14] 付钰:《中小学教师教育戏剧运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西师范大学,2018年。

[15] 石中英:《教育学研究中的概念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年第3期。

[16] 林少敏:《现代性根基中的隐患:从笛卡尔到康德的自我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17] [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韦卓民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7页。

[18] 在威廉·詹姆斯的观念中,“客我”的四个结构层次分别是物质自我(Material Self)、精神自我(Spiritual Self)、纯粹自我(Pure Self)和社群自我(Social Self)等。参见[美]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原理》,唐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87页。

[19] 金盛华:《自我概念及其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20] 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维结构”,即本我(Id)、自我(Ego)与超我(Super-ego)。

[21] Robert B.Burns,Self-concept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London: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82,p.24.

[22] 汪堂家:《自我的觉悟——试论笛卡尔与胡塞尔的自我学说》,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23] [美]乔治·赫伯特·米德:《心灵、自我和社会》,霍桂桓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第149页。

[24] 李钧鹏:《行动、动机与自我概念:兼论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9期。

[25] 宇海金:《乔治·H.米德的自我理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8年。

[26] [美]乔治·赫伯特·米德:《心灵、自我和社会》,霍桂桓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第155页。

[27] D.Heathcote,L.Johnson,C.O'Neill,Dorothy HeathcoteCollected Writings on Education and Drama,London:Hutchinson,1984,p.70.

[28] M.Water,K.Hunt & M.McAvoy,Drama and EducationPerformance Methodologie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New York:Routledge,Taylor & Francis Group,2015,p.9.

[29] “习式”是一系列简单清晰的活动,让学生和教师去想象、展演、回应。学生理解和熟悉了这些“习式”之后,就能通过“习式”所建构的戏剧世界去探索和学习。当教师开始熟悉“习式”这个概念时,他们将很快会看到哪些“习式”适用于哪些学习目标。相关内容参考了香港话剧团对戏剧“习式”的介绍。

[30] 参见徐俊《教育戏剧的定义:“教育戏剧学”的概念基石》,《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年第6期;周倩雯《教育戏剧学新探:二十世纪戏剧理论对教育学的研究价值》,硕士学位论文,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31] 瞿葆奎、郑金洲、程亮:《中国教育学科的百年求索》,《教育学报》2006年第3期。

[32] 教育学立场,首先是以“生命在场”为逻辑起点的,“生命在场”是我们开展教育活动的实践对象和基础。正如叶澜教授所言:“教育是直面生命、通过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所以从根本上讲,生命成了教育学立场的首要基础。其次,生活是教育学立场的第二要素。在夸美纽斯、卢梭及斯宾塞,到杜威和陶行知等教育学家的思想中,教育与人们的生活世界息息相关,如斯宾塞提出的“教育是为未来完满生活做准备”、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等概念,无不内蕴着教育的生活性特质。同时,从内容划分上看,教育学立场的生活维度可分为个体生活和公共生活两个层面。其中,个体生活主要关涉了自我的人格、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内在方面,而公共生活则主要与公共场域、社会生活以及公共精神等向外的世界相关联。最后,教育学立场的第三个要素是实践立场。与哲学、历史学以及心理学等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相比,教育学具有更浓厚的实践气息。在本质上,实践是教育学的主要存在方式。在教育学的研究历史上,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始终是教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域之一。教育理论只有通过教育实践方可检验和实现其价值,反之,教育实践又是教育理论创生的基础。所以,教育学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学科。本书所立足的教育学立场主要是基于上述三个方面而言的。与教育戏剧研究相对的是戏剧学立场,这是已有大多数研究所持的立场。该立场以戏剧学的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培养戏剧专业人才为目标,其研究的重点在于探讨戏剧人才的培养问题。它的知识基础是戏剧学、表演学以及其他与戏剧表演相关的学科。显然,戏剧学相关观点也是本书重要的知识基础。总之,本书基于教育学立场,同时融合戏剧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人类学等学科思想,从面向自我、走向社会和重返人文等层面探究教育戏剧的育人之道。

[33] 王凯:《海德格尔与老子思想的核心问题》,《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第4期。

[34] 许建良:《中国“道”“德”哲学的原初图式》,《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35] 张祥龙:《海德格尔后期著作中“Ereignis”的含义》,《世界哲学》2008年第3期。

[36] 鲁洁:《教育的原点:育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4期。

[37] “即兴”这一主题,比较早地就受到了戏剧与舞蹈领域的青睐和关注。在舞蹈研究者看来,“即兴是一种人体运动可能性价值的自发性探索,是在表演、仪式、社交、教育和治疗的舞蹈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参见赵知博《即兴课程的探索与建设》,《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年增刊。

[38] 参见付钰《中小学教师教育戏剧运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西师范大学,2018年。

[39]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47页。

[40] Aulos,为一种管乐器,带簧片,故较为近似单簧管或双簧管。阿洛斯是狄苏朗勃斯的伴奏乐器,悲剧和喜剧中的歌队亦以它伴唱。参见[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第29—30页。

[41] 参见艾诗根《小学生模仿学习的研究:行动取向的视角》,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42] [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32页。

[43] Jean Piaget,Play Dreams and Imitation in the Childhood,Translated by Gattegno,C.& Hodgson,F.M.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1962,p.5.

[44] 李政涛:《教育生活中的表演:人类行为表演性的教育学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5] 艾诗根:《小学生模仿学习的研究:行动取向的视角》,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46] [印]瓦拉德帕德:《戏剧概念》,冯乐明译,《戏曲研究》1994年第1期。

[47] [印]瓦拉德帕德:《戏剧概念》,冯乐明译,《戏曲研究》1994年第1期。

[48] 张晓华:《教育戏剧理论与发展》,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104页。

[49] Nilgun Tuluk,“Augusto Boal's Treatment of the Socratic Method Teaching Techniques Used in with Drama in Education,”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Vol.51,No.5,June 2012,p.1054.

[50] 艾诗根:《小学生模仿学习的研究:行动取向的视角》,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51] 盖文·伯顿认为,教育戏剧包括四种类型的教学形式:类型A:练习;类型B:戏剧性模仿;类型C:剧场;类型D:以戏剧来理解。参见G.Bolton,Towards A Theory of Drama in Education,London:Longman,1979,p.2.

[52] G.Bolton,Towards A Theory of Drama in Education,London:Longman,1979,pp.3-6.

[53] L.Swortzell(Ed.),International Guide to Children’s Theatre and Educational TheatreA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Source Book,Connecticut:Greenwoods,1990,p.4.

[54] 参见艾诗根《小学生模仿学习的研究:行动取向的视角》,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55] 参见艾诗根《小学生模仿学习的研究:行动取向的视角》,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56] [德]克里斯托弗·乌尔夫:《社会的形成》,许小红译,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65页。

[57] 艾诗根:《小学生模仿学习的研究:行动取向的视角》,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58] 艾诗根:《小学生模仿学习的研究:行动取向的视角》,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59] 艾诗根:《小学生模仿学习的研究:行动取向的视角》,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60] 艾诗根:《小学生模仿学习的研究:行动取向的视角》,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61] 艾诗根:《小学生模仿学习的研究:行动取向的视角》,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62] “课堂主题戏剧化”是哈丽特·芬蕾—强生的著作《戏剧方法之教学》(Dramatic Method of Teaching)中的核心观点之一。她在具体的教育戏剧实践过程中,通常要求学生发挥创意,写成一个剧本。同时,为了使导入课程引起学生的注意,她先从戏剧性的游戏开始,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从生活经验中收集相关资料、安排人物角色和选择呈现项目,待课程主题构成一个完整故事时将其予以演出呈现。参见张晓华《教育戏剧理论与发展》,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44页。

[63] Henny Caldwell Cook,The Play WayAn Essay in Educational Method,London:William Heinemann,1919,pp.145-146.

[64] Ray Goodlass,“Drama and the Curriculum,”Drama Australia Journal,Vol.40,No.4,April 2016,p.5.

[65] Ray Goodlass,“Drama and the Curriculum,”Drama Australia Journal,Vol.40,No.4,April 2016,p.5.

[66] D.Hornbrook,Education and Drama Art,London:Routledge,1989,p.8.

[67] 陆佳颖、李晓文、苏婧:《教育戏剧:一条可开发的心理潜能发展路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第1期。

[68] Christopher Andersen,“Learning in ‘As-If’ Worlds:Cognition in Drama in Education,”Theory Into Practice,Vol.43,No.3,April 2010,pp.281-286.

[69] 陆佳颖、李晓文、苏婧:《教育戏剧:一条可开发的心理潜能发展路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第1期。

[70] 游戏的五类划分,即“感知或创作性游戏、肢体性游戏、探索性游戏、社会性游戏和象征性游戏”。参见张晓华《教育戏剧理论与发展》,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220—221页。

[71] [美]肯达尔·L.沃尔顿:《扮假作真的模仿:再现艺术基础》,赵新宇等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18页。

[72] 李政涛:《教育生活中的表演:人类行为表演性的教育学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3] 参见李政涛《教育生活中的表演:人类行为表演性的教育学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4] 崔国富、朱美英:《“从做中学”与教育的生存论解读:杜威实用主义生存论学习与教育思想探析》,《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第4期。

[75] [美]凯瑟琳·坎普·梅休等:《杜威学校》,王承绪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76] 参见王毅《学校教育戏剧研究——从“英美经验”到“中国实践”》,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77] 李政涛:《教育生活中的表演:人类行为表演性的教育学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8] 李政涛:《教育生活中的表演:人类行为表演性的教育学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9] 参见Heathcote Dorothy,Dorothy HeathcoteCollected Writings on Education and Drama,London:Hutchinson,1984,pp.20-30.

[80] Janinka Greenwood,“Drama Education in New Zealand:A Coming of Age?A Conceptualis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Drama in the Curriculum as A Structured Improvisation,with New Zealand's Experience as a Case Study,”Research in Drama EducationThe Journal of Applied Theatre and Performance,Vol.14,No.7,July 2009,p.246.

[81] Dirk J.Rodricks,“Drama Education as ‘Restorative’ for the Third Space,”Research in Drama EducationThe Journal of Applied Theatre and Performance,No.20,October 2015,p.341.

[82] 李政涛:《教育生活中的表演:人类行为表演性的教育学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3] 李政涛:《教育生活中的表演:人类行为表演性的教育学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4] 李政涛:《教育生活中的表演:人类行为表演性的教育学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5] 李政涛:《教育生活中的表演:人类行为表演性的教育学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6]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88页。

[87] 李政涛:《教育生活中的表演:人类行为表演性的教育学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8] 李政涛:《教育生活中的表演:人类行为表演性的教育学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9] 李政涛:《教育生活中的表演:人类行为表演性的教育学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0] [法]安托南·阿尔托:《残酷戏剧——戏剧及其重影》,桂裕芳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版,第65—66页。

[91] [奥地利]茨达齐尔:《教育人类学原理》,李其龙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1页。

[92] [奥地利]茨达齐尔:《教育人类学原理》,李其龙译,第54页。

[93] Marie Jeanne McNaughton,“Educational Drama in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copedagogy in Action,”PedagogyCulture & Society,Vol.18,No.9,September 2010,pp.289-290.

[94] Deirdre E.Russell-Bowie,“A Tale of Five Countries:Background and Confidence in Preservice Primary Teachers in Drama Education across Five Countries,”Australi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 n,Vol.38,No.3,July 2013,pp.59-61.

[95] Ana Marjanovic-Shane,“‘Spoilsport’ in Drama in Education vs.Dialogic Pedagogy,”Dialogic PedagogyAn International Online Journal,Vol.4,No.2,April 2016,p.45.

[96] Aysel Köksal Akyol,“Examination of the Effect of Drama Education on Multiple Intelligence Areas of Children,”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Vol.188,No.9,September 2018,pp.157-167.

[97] Mei-Chun Lin,“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Globalisation of Drama Education in Museum Projects in Taiwan,”Research in Drama EducationThe Journal of Applied Theatre and Performance,Vol.22,No.11,June 2017,pp.519-522.

[98] 李婴宁:《“教育性戏剧”在中国》,《艺术评论》2013年第9期。

[99] 张金梅:《幼儿园戏剧综合活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0] 黄爱华:《戏剧教育的基本理念及其运用》,《戏剧艺术》2010年第1期。

[101] 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342页。

[102] [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79页。

[103] [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学智慧的意蕴》,李树英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6页。

[104]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

[105] 余文森:《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5期。

[106]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

[107]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

[108] 李政涛:《教育生活中的表演:人类行为表演性的教育学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9] 李政涛:《教育生活中的表演:人类行为表演性的教育学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10] 张克明、张金梅:《国外戏剧教育模式对我国学校戏剧教育的启示》,《戏剧文学》2017年第4期。

[111] McCaslin Nellie,Creative Drama in the Classroom (4th Ed.),New York:Longman,1984,p.14.

[112] Carmel O'Sullivan,“Drama in Education and Self-directed Learning for Adults,”Journal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Vol.17,No.2,January 2011,p.76.

[113] Shulamith Lev-Aladgem,“Models of Alternative Theater in the Classroom,”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Vol.52,No11,September 2018,p.72.

[114] Po Chi Tam,“Teacher as Fool:A Study of the Teacher's Power in the Carnivalesque Practice of Drama Education,”PedagogyCulture & Society,Vol.26,No.13,July 2018,pp.283-300.

[115] 张生泉:《论“教育戏剧”的理念》,《戏剧艺术》2009年第3期。

[116] 黄爱华、陈漪:《论戏剧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独特功能》,《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117] 参见张静静《寓身学习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118] 张静静:《寓身学习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摘要。

[119] 具身学习,也被译作涉身学习或寓身学习,其对应的英文是“Embodied Learning”。它是在寓身主义运动中产生的,而寓身主义运动主要是批判心智的离身性,而强调心智的寓身性。拉考夫1987年提出的新经验主义(Experientialism),是哲学领域寓身思想的集中体现。而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寓身”概念的影响也是越来越大。目前学界对寓身学习仍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但综合相关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认为,寓身学习是指人的身体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学习是通过身体的体验以及身体的行为活动方式而展开的。在寓身学习中始终贯穿着一个中心原则,即心智是身体的心智,认知是身体的认知,身体是认知的主体。参见张静静《寓身学习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第5期;叶浩生《身体与学习——具身认知及其对传统教育观的挑战》,《教育研究》2015年第4期。

[120] 郁振华:《身体的认识论地位——论波兰尼默会认识论的身体性维度》,《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121] J.Logic Dewey,The Theory of InquiryThe Later Works of John Dewey (12),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91,p.26.

[122] [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徐汝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88页。

[123] 张再林:《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哲学的历史》,《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24] 石中英:《孔子“仁”的思想及其当代教育意义》,《教育研究》2018年第4期。

[125] 张静静:《寓身学习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126] [法]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79页。

[127] [德]尼采:《权力意志》,张念东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页。

[128] [法]梅洛·庞蒂:《可见的与不可见的》,罗国祥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296页。

[129] Christopher E.Macann,Four Phenomenological PhilosophersHusserlHeideggerSartreMerleau-Ponty,London:Routledge,1993,p.174.

[130] 李恒威、黄华新:《“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认知观》,《哲学研究》2006年第6期。

[131] 李政涛:《教育与永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180页。

[132] 陆佳颖、李晓文、苏婧:《教育戏剧:一条可开发的心理潜能发展路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第1期。

[133] 参见陆佳颖、李晓文、苏婧《教育戏剧:一条可开发的心理潜能发展路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第1期。

[134] Liam Antonelli,Sasha Bilocca,etc.,“Drama,Performance Ethnography,and Self-Esteem:Listening to Youngsters with Dyslexia and Their Parents,”Sage Open,Vol.6,No.3,March 2014,p.1.

[135] Ana Marjanovic-Shane,“‘Spoilsport’ in Drama in Education vs.Dialogic Pedagogy,”Dialogic PedagogyAn International Online Journal,Vol.4,No.2,March 2016,p.47.

[136] Kelly Freebody,“Discourse in Drama:Talk,Role,and Learning in Drama Education,”Drama Australia Journal,Vol.37,No.7,July 2013,pp.65-75.

[137] Tuija Leena Viirret,“Shared Experiencing,Shared Understandings:Intersubjectivity as a Key Phenomenon in Drama Education,”Applied Theatre Research,Vol.6,No.3,April 2018,pp.155-166.

[138] 参见黄婉圣《教育戏剧中幼儿的“具身”存在及教师支持》,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周俏敏《教育戏剧对小学生尊师行为的作用——基于具身认知的视角》,硕士学位论文,广州大学,2018年;赵小凤、李如密《教育戏剧的内涵、特征与价值》,《当代教育与文化》2018年第3期。

[139] 参见付钰《中小学教师教育戏剧运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西师范大学,2018年。

[140] 付钰:《中小学教师教育戏剧运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西师范大学,2018年。

[141] 付钰:《中小学教师教育戏剧运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西师范大学,2018年。

[142] 付钰:《中小学教师教育戏剧运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西师范大学,2018年。

[143] 参见张晓华《台湾中小学表演艺术戏剧教学的解析》,《教育学报》2014年第1期。

[144] 付钰:《中小学教师教育戏剧运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西师范大学,2018年。

[145] Michael Heise,“Goals 2000:Educate America Act:The Federalization and Legislation of Educational Policy,”Fordham Law Review,Vol.63,No.6,July 1994,p.354.

[146] 张晓华:《教育戏剧理论与发展》,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329页。

[147] 张晓华:《台湾中小学表演艺术戏剧教学的解析》,《教育学报》2014年第1期。

[148] 张晓华:《台湾中小学表演艺术戏剧教学的解析》,《教育学报》2014年第1期。

[149] 辛涛、姜宇、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150] 郭元祥:《课程理解的转向:从“作为事实”到“作为实践”——兼论课程研究中的思维方式》,《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1期。

[151] 例如《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01—2010)》等。

[152] 2014年教育部制定《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并指出“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同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校美育课程建设要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科相互融合渗透,重视美育基础知识学习。并认为有条件的学校要增设舞蹈、戏剧、戏曲等地方课程,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理想。”付钰:《中小学教师教育戏剧运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西师范大学,2018年。

[153] 杜卫:《美育:审美现代性话语的创建——重读席勒〈美育书简〉》,《文艺研究》2001年第6期。

[154] [德]席勒:《美育书简》,徐恒醇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23页。

[155] [德]席勒:《美育书简》,徐恒醇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23页。

[156] 杜卫:《美育:审美现代性话语的创建——重读席勒〈美育书简〉》,《文艺研究》2001年第6期。

[157] 杨向东:《六艺中的乐、射、御与体育、美育》,《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158] 唐兵:《近百年中国美育观念演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159] 转引自檀传宝《美育三议题》,《江西教育科研》1997年第5期。

[160] 付钰:《中小学教师教育戏剧运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西师范大学,2018年。

[161] Carmel O'Sullivan,“Drama in Education and Self-Directed Learning for Adults,”Journal of Adult Continuing Education,Vol.17,No.2,January 2011,pp.64-79.

[162] K.Gallagher,“The Aesthetics of Representation:Dramatic Texts and Dramatic Engagement,”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Vol.39,No.4,March 2005,pp.82-94.

[163] F.Samson,“Drama in Aesthetic Education:An Invitation to Imagine the World as if It Could be Otherwise,”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Vol.39,No.4,February 2005,pp.70-81.

[164] 参见付钰《中小学教师教育戏剧运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西师范大学,2018年。

[165] 李泽厚:《美的历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2页。

[166] 李泽厚:《美的历程》,第3页。

[167] 付钰:《中小学教师教育戏剧运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西师范大学,2018年。

[168] 付钰:《中小学教师教育戏剧运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西师范大学,2018年。

[169] 罗文娜、严孟帅:《教育人类学视域中教育戏剧的转化逻辑研究》,《当代教育与文化》2019年第1期。

[170] 李政涛:《教育人类学引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33页。

[171] 谭霈生:《论戏剧性》,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0页。

[172] 符号理论和解释学是格尔茨运用的重要的理论工具和资源,对表演问题第一次以符号人类学和解释人类学的方式进行研究。参见李政涛《教育生活中的表演:人类行为表演性的教育学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73] 张洁、刘忠政:《符号互动论视角下的中学师生关系》,《教育学术月刊》2009年第4期。

[174] G.H.Mead,“The Genesis of the Self and Social Control,”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thics,Vol.35,No.3,March 1925,pp.251-277.

[175] 艾诗根:《小学生模仿学习的研究:行动取向的视角》,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176] 李政涛:《教育生活中的表演:人类行为表演性的教育学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77] 关于质性研究的分类,目前存在多元化的分类样态。如基于研究者的立场被分为“历史民族志”“后现代主义民族志”等;有按照研究类型将质性研究分为“人类学的方法”“象征互动主义”等;依据研究策略则被分为六种类型:“现象学、民族志、扎根理论、常人方法学/言语分析法、参与性观察、质的生态学”。因此,本书主要采用质的研究取向中的参与性观察的研究方法。参见陈向明《质性研究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年第2期。

[178] 陈向明:《质性研究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年第2期。

[179] 三论是指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三论是改革开放之后最早被视为对教育研究具有指导意义的方法论。参见杨帆、陈向明《中国教育质性研究合法性初建的回顾与反思》,《教育研究》2019年第4期。

[180] 杨帆、陈向明:《中国教育质性研究合法性初建的回顾与反思》,《教育研究》2019年第4期。

[181] 赵闾先:《教育理论的发展与研究方法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199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