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创新点
本书对近代贵州商会的会员、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商会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等进行系统梳理,深入考察近代贵州商会对近代贵州经济社会变革的作用,力图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创新:
(一)本书把贵州商会放在全球化视角背景下来考察
近代贵州商会的产生是工业化在全球扩张的产物。自贵州商会产生以后,无论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教育近代化和交通建设,还是参与抗击日本的侵略活动和处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中法之间的法属越南过境纠纷,都是贵州商会融入全球化进程中的具体体现。首先,近代化是历史主流,世界各国主动或被动进行近代化。近代化是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的全面发展。贵州商会自产生后,力图推动贵州经济、教育和交通的近代化,是贵州近代化的推动者和承担者。其次,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日本侵略中国以来,近代贵州商会积极参与抗日战争,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力量之一。最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中法之间爆发法属越南过境纠纷时,贵州商会独自或联合国内商会函电国民政府,督促国民政府与法国进行严正交涉。同时,贵州商会与法属越南的华人商会互动,函请越南华商会向法属越南总督施压。在来自国民政府的外交压力和来自法属越南的内部压力下,法国政府承担起给予中国从法属越南过境的义务,这是贵州商会争取、维护中国国际权利取得胜利的表现,也是近代贵州商会参与国际事务的具体体现。
(二)把商会领导群体的人员构成与商会的职能联系起来考察
近代贵州领导群体的人员构成历经了绅商、工商业者、国民党党员的变化。商会领导人左右着商会的职能、活动内容。社会身份不同的人员把持商会领导权使得商会的职能不同,活动内容也不同。在商会建立初期,绅商执掌贵州商会领导权,商会的主要职能是为当地政府筹款,职能单一。北京政府时期和国民党执政早期,工商业者执掌商会领导权,商会在为政府筹款的同时,采取措施发展地区经济,参与地区慈善救济,参与交通、教育建设。商会职能由为政府筹款扩展到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但重在发挥经济职能。在抗战末期及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党员执掌商会领导权,商会继续发挥经济、文化、社会等职能,也积极在商会内部发展党员、贯彻国民党政府的政治意图和负责组织各种培训。总体来看,商会为政治服务的职能强于经济职能。
(三)运用规模组织理论来分析商会的作用
根据规模经济理论,组织的管理成本与组织规模大小呈反比。当组织规模扩大时,管理及运行成本降低,组织的经济效率和收益提高,产生“规模效应”。在商会产生以前,贵州已有行会和会馆等商人组织,这些传统的商人组织尽管都推动了贵州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其作用远不及商会。究其原因,行会或会馆把工商业者分散在数个不同的组织内,一个城市或市镇常常有数个行会或会馆。行会或会馆相互之间各有势力范围,界限分明。然而,每个行会或会馆,都会产生运行成本。因会员数量较少,行会或会馆的组织规模也较小,分摊到的成本较高,导致传统商人组织的收益较小。商会则是跨行业和籍贯的联合组织,从横向上把属地各个行业的工商业者联络和凝集在一个组织内,会员人数众多,组织规模空前扩大,运行成本必然下降,而且可以运用商会网络来进一步降低收集信息,化解经济纠纷,督促政府执行有利于工商业者的经济政策等产生的成本。商会运行成本降低,带来的收益却是增长的,从而产生了“组织规模效应”,这也是近代商会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及作用远比行会、会馆大得多的原因。
[1] [日]根岸佶:《上海的行会》,转引自徐鼎新《中国商会研究综述》,《历史研究》1986年第6期。
[2] [日]曾田三郎:《商会的设立》,转引自徐鼎新《中国商会研究综述》1986年第6期。
[3] [日]仓桥正直:《清末商会和中国资产阶级》,转引自徐鼎新《中国商会研究综述》1986年第6期。
[4] 章开沅:《辛亥革命前后史事论丛》,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3页。
[5] 湖北省历史学会编:《辛亥革命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0—70页。
[6] 皮明庥:《武昌首义中的武汉商会和商团》,《历史研究》1982年第1期。
[7] 徐鼎新:《旧中国商会溯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年第1期。
[8] 马敏、朱英:《浅谈晚清苏州商会与行会的区别与联系》,《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
[9] 胡光明:《论北洋时期天津商会的发展与演变》,《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5期。
[10] [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张富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1] [美]陈锦江:《清末现代企业与官商关系》,王笛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2] 虞和平:《近代商会的法人社团性质》,《历史研究》1990年第5期。
[13] 朱英:《论民初商会调和党争》,《江汉论坛》1998 年第 6 期。
[14] 虞和平:《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0—162页。
[15] 屠雪华:《略论清末的苏州商务总会》,《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4期。
[16]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编辑部编:《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20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53—181页。
[17] [日]小浜正子:《近代上海公共性和国家》,葛涛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18] 朱英:《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以近代商会为主体的历史透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9] 李达嘉:《商人与政治:以上海为中心的探讨,1895—1914》,博士学位论文,台湾大学,1995年。
[20] 马敏、朱英:《传统与现代的二重变奏——晚清苏州商会个案研究》,巴蜀书社1993年版。
[21] 虞和平:《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
[22] [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
[23] 虞和平:《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第366页。
[24] 徐鼎新、钱小明:《上海总商会史(1902—1929)》,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25] 虞和平:《清末民初商会的商事仲裁制度建设》,《学术月刊》2004年第4期。
[26] 王红梅:《近代商会法律制度与中国法制近代化》,《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1期。
[27] 郑成林、李卫东:《清末民初商会与商业法制建设——以〈破产律〉和〈商标法〉为中心的分析》,载章开沅、严昌洪主编《近代史学刊》第4辑,2007年。
[28] 张学军、孙炳芳:《直隶商会的法制活动述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29] 朱英:《20世纪20年代商会法的修订及影响》,《历史研究》2014年第2期。
[30] 魏文享:《工商团体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包征制》,《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6期。
[31] 魏文享:《沦陷时期的天津商会与税收征稽——以所得税、营业税为例》,《安徽史学》2016年第4期。
[32] 柯伟明:《民国时期特种营业税的征收及影响》,《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33] 张学军、孙炳芳:《直隶商会与乡村社会经济 1903—1937》,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34] 陈征平:《云南早期工业化进程研究( 1840—1949)》,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35] 郑成林:《抗战后中华民国商会联合会简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36] 冯筱才:《在商言商:政治变局中的江浙商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7] 宋美云:《沦陷时期的天津商会》,《历史档案》2001年第3期。
[38] 魏文享:《商人团体与抗战时期国统区的经济统制》,《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1期。
[39] 张东刚:《商会与近代中国的制度安排与变迁》,《南开经济研究》2000年第1期。
[40] 彭南生:《近代中国行会同业公会的制度变迁历程及方式》,《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41] 邱澎生:《公产与法人:综论会馆、公所与商会的制度变迁》,载朱英主编《商会与近代中国》,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4页。
[42] 张芳霖:《市场环境与制度变迁:以清末至民国南昌商人与商会组织为视角》,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43] 陈征平:《云南早期工业化进程研究( 1840—1949)》,第307页。
[44] 李柏槐:《现代性制度外衣下的传统组织——民国时期城都工商业同业公会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5] 朱英、夏巨富:《广州市商会与1937年营业税风潮》,《河北学刊》2015年第6期。
[46] 佟银霞:《商会与清末民初奉天省城市化进程》,《中国近代史》2015年第3期。
[47] 王日根:《菲华商联总会的发展轨迹探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0年第5期。
[48] 石沧金:《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3年。
[49] 杨宏云:《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尼西亚棉兰的华人社团与社团领袖》,博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9年。
[50] 宋美云:《沦陷时期的天津商会》。
[51] 任云兰:《新旧交替时期( 1945—1949 年 )的天津工商界述论》,《历史档案》2004 年第3期。
[52] 郑成林:《抗战后中华民国商会联合会简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53] 魏文享:《商人团体与抗战时期国统区的经济统制》,《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1期。
[54] 马敏主编:《中国近代商会通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55] 王勺:《贵阳商会沿革概述》,《贵阳志资料研究》1986年第9期。
[56] 张子正:《遵义商会述略》,《贵州文史丛刊》1987年第2期。
[57] 王勺:《民国贵阳商会沿革与同业公会之组织》,《贵州文史丛刊》1998年第1期。
[58] 蒋婵:《义利纠葛——贵阳商会研究(1937—1949)》,硕士学位论文,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59] 马敏主编:《中国近代商会通史》,第11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