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1章 新班底
徐光启身为礼部侍郎,理应对朝会的礼仪烂熟于胸。
此时却在御前急得吹胡子瞪眼,如果面前不是大明天子,估计他要跳到面前指着鼻子骂了:
“泰西公教以炼狱为涤灵之所,谓魂需历火净罪。陛下所读之邪典则辟此说,主身后魂入冥府(音译哈得斯),待末日审判。何等荒谬也!”
天主教主张炼狱为人死后灵魂净化的地方,需要被火烧,
东正教主张人死了以后进入冥府,不用被火烧。
崇祯作为一个无神论者,不觉得两者之间有很大差别,辨解时需要情绪如此激动。
不过他充分尊重徐光启的宗教信仰,面露疑惑:
“朕所阅泰西教典,竟属左道??”
“本应咨问徐卿,然徐卿如今戮力修订历书,恐无暇为朕剖此毫末耳……”
徐光启双目圆瞪:
“教义之争,岂是毫末?”
说到这里他突然反应过来,
皇帝这句话的重点是“无暇”。
刚才徐光启出班拒绝出任昭文宗学教习,给的理由就是自己事务繁忙,没时间当家庭教师。
事到如此,再不明白皇帝的意思就白读了这么多年书了。
他苦笑道:
“臣徐光启,愿任昭文宗学教习,伏乞圣裁。”
崇祯当即抚掌大笑:
“宗室教化,朕亦有责。以后少不得与孙公和诸位教习见面,彼时当请徐卿就泰西教法详加指授。”
徐光启听皇帝说以后会常向自己请教天主教知识,脸色好了不少,领旨谢恩回班去了。
孙承宗,徐光启,宋应星,孙元化,卢象升,孙传庭。
这五人便是“昭文宗室学院”现任五位老师了。
崇祯费了半天劲,把这么多青史留名的猛人聚集到一起,当然不是真为了让他们给宗藩的猪崽子当老师的。
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崇祯身为穿越者,不会因为洁癖就不学习借鉴敌人在历史上的成功经验。
所谓“昭文宗室学院”,
一开始崇祯是准备叫另外一个名字:“军机处”。
后来考虑到“军机处”三个字光是听名字就有一种实权衙门的感觉,朝中一堆政治嗅觉敏锐的官场老油条,多半有人品出味道来主动争其中的位置。
而这次崇祯打算提拔的官员中,不少人暂时身份较低。
孙元胡六品官在京城里啥都不是,宋应星只是个举人,孙传庭干脆什么官职都没有。
所以故意搞了个“昭文宗室学院”的幌子,
果然不出所料,老油条们都对这种没权力又没油水的职位全然不感兴趣。
政权刚刚兴起时,可耕种田地过剩,人口数量却不足,士大夫阶层对于恢复生产可以起到巨大的正面作用。
然而在现在这个人口过剩,四处生乱的年代,大多数士大夫所擅长的礼仪道德,已经对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没有任何用处。
考虑到士大夫作为统治阶级,还需要剥削被统治的农民,匠人,商人,消耗大量社会资源和财富。
客观地说,到了崇祯年间,大多数士大夫或主动,或被动,已经站到了历史的对立面。
想让他们所擅长的东西再次发挥作用,只能等待乱世出现人口锐减,另一个政权兴起……
内阁就是士大夫当前窘境的缩影。
只有建立一个起新班子,逐渐架空替代效率低下,已经对人民几乎没有正面的内阁。
培养他们掌握除了让百姓大批死掉这个方法之外,真正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能力。
才能根治大明的顽疾。
不过,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让自己属意的新班子成员全部入选,崇祯今天的目的已经完满达成。
他心情大悦,看向鸿胪寺官员。
对方立刻会意:
“请旨退朝。”
崇祯正要点头应允,
孙承宗出班奏对:
“臣承宗伏乞陛下暂留圣步。今尚有要务未宜宣之于朝,乞赐独对。”
老头要单独跟崇祯说话,自然没有不让的道理:
“孙卿可于早朝结束后与朕一同往文华殿,有陈朕当详以闻。”
没想到又有两个人跳出来凑热闹:
“臣卢象升(草民孙传庭),亦有要务乞独对,伏望圣慈俯允。”
好好好,
趁此机会,正好让这个以要让大明改天换日的新班子互相认识一下。
“二位卿家亦可同往文化殿……”
崇祯说着看向徐光启,孙元化,宋应星三人。
宋应星是懂人情世故的,立刻抱拳:
“若蒙圣允,臣宋某亦请诣文华殿,待诸位大人一一奏对完毕,互相认识一番,以尽僚谊。
孙元化和徐光启也是懂人情世故的——精通“每日一个辞职小技巧”,
两人对崇祯的话仿若未闻,一黑一白,如同两尊泥塑菩萨眼睑下垂,站在原地纹丝不动。
行吧,
今天两人入伙算是被崇祯半强迫的,有些抵触心理也可以理解,随他们去吧。
……
司礼监随堂王承恩持金炉在前引路,
仪卫四名分别执金瓜、斧、钺于御道两侧护卫。
崇祯和孙承宗,孙传庭,卢象升,宋应星自皇极门东左翼门出,经文华门,过徽音右门到达文华殿。
王承恩请孙传庭,卢象升,宋应星三人先在殿门外等候,
留出时间先让孙承宗单独奏对。
崇祯命王承恩看座,沏茶,亲自斟茶递给老头。
老头显然憋了好一会,牛嚼牡丹仰头一饮而尽,就迫不及待地说明来意:
“陛下,曹公等虽阉宦内臣犹存忧国之志,臣陈圣眷之隆,岂有脸逊于其下?愿输一千金以充国用,伏惟圣鉴。”
崇祯听闻此言,顿时愣住了。
不是因为孙承宗捐的太少,却是因为他捐的太多了。
曹化淳等太监捐了八十万,崇祯觉得还应该再吐些出来,因为这帮太监捞钱太狠,各个家财万贯。
孙承宗一个阁老督师只捐一千两,崇祯觉得捐的太多,因为他知道老头全家上下很可能只有这一千两。(注1,注2)
注1:
:“承宗慷慨忠义,家无余财,及死,子孙守遗田数亩而已。”
——《明史·孙承宗传》
注2:
“承宗督师时,尝自费募兵,鬻田产充饷,故家益贫。”
——《明季北略·孙承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