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一 学术背景与研究基础
在北京城市史上,公元938年契丹以幽州治所蓟城为陪都并改称南京,是一个具有标志意义的重大事件,历史上的北京由此步入了从陪都到北半个中国的首都再到统一国家首都的发展阶段。从辽南京之后的金中都、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再到民国北京(北平)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这座城市基本上连续保持着国家政治中心的地位。特殊的历史机遇造就了北京最近一千多年以来在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政治地位,这种政治地位反过来又要求国家必须更多地运用行政力量,努力保障首都各项职能的正常运转,由此对城市发展及其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巨大的支配作用。以维护和巩固北京的政治中心地位为核心,历代执政者在处理上述因素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方面,留下了丰富的成功经验与惨痛的失败教训,近现代工业化以来的经验教训尤其深刻并且产生了广泛持久的社会影响。
城市、人口、资源、环境,可以归结为“人”与“物”两大类。在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之外,物化的资源、环境与城市,基本属于“天”与“地”的范畴。现代科学早已把天文、气象、气候等作为地学的组成部分,从“天”与“地”密不可分的关系着眼,二者又可笼统地纳入“地”的畛域。其中,资源是人类为满足自身需求而从环境之中拣选或生产出来的若干种类的“地利”;城市更是人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自然地理与社会人文的双重特征;人则是城市的创造者、管理者、消费者与构成要素。因此,我们所要讨论的北京城市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历史上的“人地关系”。这里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一方面,自辽代以来的执政者,是如何协调北京远近的人口布局、资源配置,从而保障这座城市的供应和建设、维系其政治中心地位的?另一方面,动用国家力量进行的这些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北京周边及其他相关区域的环境变迁?“人地关系”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我国古代的“究天人之际”或把“天地人”视为“三才”进而探究其矛盾统一关系,在某些方面与此差相仿佛。对于区域历史地理学而言,“人地关系”这个概念同样适用。尽管彼此涉及的时间和空间各不相同,但二者所面对的矛盾的性质却大体一致。因此,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审视北京的成长过程,揭示区域人地关系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规律,有助于更加清晰地认识这座著名古都的历史和未来,这也是我们的研究宗旨所在。明代永乐帝营建北京时,梁混(字本之)为鲁王朱肇拟定的《贺建北京表》,誉之为“天人协赞,夷夏腾欢”[1]。换言之,建都北京是象征自然环境的“天”与代表社会因素的“人”协力推动的结果。
首都的特殊政治地位与局限性颇为明显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历史上的北京能够获得而且必须依靠周边地区乃至遥远省份在人口、资源等方面提供的巨大支持,并由此影响着城市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趋向。不论是社会变化相对缓慢的古代还是发展速度急剧加快的近现代,北京的国都地位确定后,都需要以足够数量的人口保持城市的繁荣。这些人口既有从事商业、手工业的城市居民,也有守卫城市的军队、供职于政府的大批官员、游走于城乡之间的外来人口,清代北京更是居住着大批不事生产的八旗闲人。城市周边的农民是区域农业开发的劳动力,也是为城市提供部分农副产品的生产者。与此同时,所有人口又都是物质资源的消费者。这些资源涉及粮食、水源、建材、能源、交通、日常用品等众多门类,在很长的时期内,北京以粮食为主的物资供应都要仰仗南方产粮区的漕运,而不是依靠物产相对贫瘠的北方农村就近解决。在人少地多的古代社会,借用今人的话语,人口是毋庸置疑的“第一生产力”。历史上记载的多次移民“实京师”,其目的就是借助行政或军事手段,改变首都周边人口稀疏、经济凋敝的面貌。明清时期虽然也有某些对国都人口的限制性调控,但主要还是以促进城市与京畿人口增长为主流。随着近现代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城市新型产业的出现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自身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也需要更多的劳动力,灾害与战乱多次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谋生。这些因素与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使区域人口与环境的关系逐渐转变为城市人口过度集聚与资源供应日益紧张之间的矛盾。这种特征在最近几十年表现得尤其突出,如何分解城市功能、疏散城市人口、减少环境问题,成为历届政府努力探索但鲜有根本改变的痼疾。
历史往往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毋庸置疑的事实已经证明,当代北京存在的城市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是工业化时代特别是最近几十年城市无休止膨胀造成的后果。尽管如此,以历史上的北京自辽代成为陪都以来的城市发展为基点,依次探讨它与人口、资源、环境诸因素之间的关系,仍然可以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可资参考的重要借鉴,虽然这仅仅是区域历史或历史地理研究的预期目标之一。城市发展与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通常表现为相互影响或彼此可逆的动态过程。城市自身的需求希望在人口、资源、环境方面达到某种指标,这些因素的现实状况反过来又对城市自身形成了一定的客观限制,由此促使执政者对人口、资源、环境的某些方面加以改造或顺应。随着移民、水陆交通建设、水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手段的实施,新的“人地关系”在新的条件下建立起来,并将在人类活动与自然规律的双重主导下不断发展变化。
从学科属性与研究内容着眼,历史地理学与区域史将成为我们开展工作的主要臂助。学界前贤的已有成果如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邹逸麟主编《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韩光辉《北京历史人口地理》、李文治等《清代漕运》、蔡蕃《北京古运河与城市供水研究》、于德源《北京灾害史》、王培华《元明北京建都与粮食供应》等专著或论文集,邢嘉明《京津地区自然环境演变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论文,是我们学习参考的必读文献。《北京近千年生态环境变迁研究》《北京历史自然灾害研究》《历史上的永定河与北京》《北京交通史》《北京水利史》《北京经济史》等著作,《明朝前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移民活动及其社会作用初探》《辽金时期环北京地区生态环境管窥》《制度与政策影响下的北京南苑环境变迁》《元明清北京能源供应的生态效应》《元明清北京地区的林木保护》《庚子之乱对北京城乡的破坏作用》《历史上永定河筑堤的环境效应初探》等相关论文,为我们以新视角研究新问题奠定了较好的学术基础。鉴于区域人地关系演变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还必须从多种角度对近千年来北京城市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进行综合性的系统探讨。这就要求我们,在依据可靠史料清理历史过程、剖析典型事例、进行数据统计的时候,把论述的出发点与归结点放在分析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或连环影响这个重心上来。为了减少“只见事物不见人”的缺失,我们将尽量关注作为区域发展主导因素之一的“人”的活动,说明决策者的思想及其实施对“人地关系”的影响。
二 研究内容与基本方法
我们的研究将以历史地理及区域史为依托,吸收当代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经济史、环境史、社会史等众多领域的学术精华,立足于多种要素的综合研究,阐述历史上的北京成为首都或陪都之后对城市本身、周边地区乃至我国其他省份在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等方面的影响,探讨城市发展引起的人地关系变化的历史过程、一般规律以及各个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力求拓宽区域历史地理和地方史的研究领域,进而为当代北京城市发展以及推进京津冀一体化提供理论支撑和历史借鉴。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辽南京的城市发展及其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梳理辽南京城市建设、社会发展的基本过程;揭示这座陪都对周边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产生的初步影响;阐述辽南京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及其时代变迁。
2.金中都兴衰与周边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关系:探讨金中都建立之后人口不断增长、金朝末期在与蒙古的战争中大量损耗并随着迁都汴梁(开封)而流失的过程及其社会影响;清理为满足城市建设与能源需求而砍伐西山森林、为南进侵宋而砍伐永定河上游森林的过程及其环境效应;分析莲花池水系(古永定河水系)对保障金中都水源供应的关键作用;研究重大自然灾害与社会变动对金中都及其周边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系统”造成的影响。
3.元大都的兴建及其繁盛与相关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清理元大都城市建设与人口增长对水源、能源、建材、粮食需求迅速加大的史实;阐述为解决水源问题而兴建大都新城、实现从莲花池水系到高梁河水系这一重大转折的历史意义;探讨为保障粮食供应而发展海运与河运,为运输西山林木、柴炭和石材而开凿治理河道的过程;分析郭守敬等治理河道、开辟水源的环境效应;研究重大自然灾害与社会变动对元大都及其周边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系统”造成的影响;科学评估元代大都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
4.明代北京的城市发展与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的密切关联:梳理元末明初战争、朱棣“靖难之役”、明末战争造成的区域人口损耗与社会破坏情形;探讨明初徐达从山后向北平移民、永乐年间从山西等地向北京大规模移民的过程及其社会作用;阐述永乐年间营建北京以及嗣后各朝修建宫殿时,在周边地区获取木料石材、在云贵川鄂等省份采办楠木、在山东临清和苏州烧制特种砖瓦的主要过程、运输途径以及对当地造成的环境影响;归纳为供应北京能源而进行的林木砍伐、木炭烧制、煤炭开采对北京西山、河北易州等地森林资源的消耗及其引发的生态破坏;分析明代为保障漕运而进行的河道治理及其环境效应;研究重大自然灾害与社会变动对北京及其周边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系统”造成的影响。
5.清代北京城市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演变:探讨清代北京及周边地区人口增长、人口迁移和人口结构变化的过程与社会背景;分析西郊皇家园林建设与水资源的关系;阐明永定河治理对于减少自然灾害的作用及其正反两方面的环境效应;梳理清代北京人口迅速增加与农田开垦向山区推进的过程;研究北京南苑等皇家御苑被迫开垦为农田的时代背景与驱动因素;说明西山煤炭开采、密云等地采矿、永定河流域及长城以北森林砍伐、京东遵化等地自元代至清代铁矿冶炼等活动对资源环境的破坏程度;归纳重大自然灾害与社会变动(如“庚子之变”等)对北京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系统”造成的影响。
6.近百年来北京城市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加剧及其作用机制:阐述近现代工业发展与人口膨胀加剧资源短缺、环境衰退的基本过程,分析人类活动影响资源、环境状况的典型事例,探讨区域人地关系的作用机制和普遍规律,为当代城市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决策参考。
为完成上述研究任务,我们将以历史文献作为最基本的资料依据,从正史、政书、类书,明清实录及档案,有关州县的地方志,各类笔记、文集、碑刻、古地图以及今人整理的古代文献中,广泛钩稽关于近千年来北京城市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状况的重要史实;利用考古发掘的已有收获,结合必要的实地调查,补充新证据和实物资料,验证相关的文献记载;借鉴当代自然科学领域关于区域环境变迁研究的新成果和新手段,以综合研究弥补单一方法的缺陷。系统阐述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以及近百年来的城市发展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其他省份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说明历代首都的城市发展与上述诸因素的相互关系及其演变过程,是我们的重点任务。如何揭示具有国家政治中心这一特殊地位的北京城市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一般规律,进而为当代城市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将成为体现课题实践价值的关键。
为使行文尽量简洁,以下各章正文中不可或缺的某些说明文字,比如朝代纪年对应的公元年份,历代政区治所及其他历史地名对应的当代地点,个别语词、制度的简要解释等,一并在相应位置以括注方式显示,不再分别加上“按”或“引者按”等字样。引用文献中原有的补充说明,以“作者原注”为标记。
[1]梁混:《坦菴先生文集》卷1《贺建北京表》,国家图书馆藏明刻本,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