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关于研究美国族裔反战小说的想法已盘踞笔者心中良久。2004年春季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普莱特维尔分校的课堂观看英语专业学生表演有关越战小说情节时,笔者深感震惊:越南水稻田里辛勤劳作的男男女女瞬间化为尘土,而战后侥幸生还的美国士兵缺胳膊少腿,酗酒闲事、打架斗殴,且永远改变了自己的性格。之后,笔者系统地阅读了美国历史上的各次战争和它们所催生的战争文学,发现20世纪60年代以来族裔反战小说以后现代叙事手法更为真实而又深刻地叙述和反思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与持久的身心创伤,并指出了救赎人类灵魂的良方。例如,土著印第安“黑脚”部落后裔詹姆斯·韦尔奇的《福尔斯·克罗》讲述了他的先祖们为了民族的生存与传统文化的保留与白人进行血腥抗争的经历;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的《桑尼的蓝调》和亚裔作家约翰·冈田的《不不儿》描述了黑人青年桑尼和日裔青年山田一郎在“二战”中的消极反战和通过艺术与学术追求进行自我救赎的过程;阿尔弗雷多·维阿的《诸神去乞讨》反映了越南战争给人类带来久远而又无法愈合的心灵创伤以及族裔人在和平时期的另一场战争——反种族歧视;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和库尔特·冯古内特的《第五屠宰场》凸显了战争的黑色幽默与科技救赎人类的手段;斯科特·莫马迪的《日诞之地》和莱斯利·麻蒙·西尔科的《典仪》描述了印第安青年在“二战”中遭遇的心灵创伤与通过本民族文化之旅治愈创伤的心路历程;德梅特里亚·马丁内兹的《母语》揭露了美国海外霸权主义行径,体现了作家的世界和平主义思想意识。族裔文学的作家们讲述亲身所见所闻,领悟战争的本质,难能可贵。他们的反战思想与精神值得为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所传颂。
袁雪芬
201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