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子器跋舆地图》
《杨子器跋舆地图》,明正德七年(1512)绘制,图中凡例有“嘉靖五年岁次丙戌春二月吉日”等字,表明了凡例撰写的时间,绘制者不详。绢本彩绘,图幅纵165.6厘米,横180厘米。原图无图名,因其下端中部有“杨子器跋文”,故被命名为《杨子器跋舆地图》。该图现藏于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博物馆。
绘制范围:东至大海,东北至北海、奴儿干都司、女真住地、长白山,北至长城外鞑靼诸部,西至黄河源,西北至哈密,南达南海、爪哇。图中所示地名有南北两京,十三布政使司的各府、州、县、卫、所,以及西南少数民族居住区行政、军政各级地名共1600多个。图下方除跋文和凡例外,还记述了两京十三省的部分都司卫所322个。图中除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海岸线轮廓不够准确外,其他江河水系以及山东半岛以南的海岸线轮廓绘制得比较正确。图中系统地使用了20余种符号来表示各种地理要素。
图中的跋文中提到“间常参考大一统志和官制,而布为是图”,说明《杨子器跋舆地图》的资料来源。从图中内容来看,《大明一统志》所记浙江省的行政区名,在图上都有反映。四川、江西等省的行政区名,只少数几个图上没有表现,贵州、云南等几个边远省份的行政区名,图中脱漏较多。也有与上述情况相反的现象,即图中表示的有些行政区名,在《大明一统志》中却没有记载,例如四川的安居、资阳、壁山,江西的安义、东乡等。这些情况说明,该图的绘制者,除《大明一统志》外,还参考了其他的地图和地理资料。
《杨子器跋舆地图》在绘制时还可能参考了《大明混一图》,两幅地图之间表现上的共同点,最重要的即是山东半岛和河源的表现。《大明混一图》和《杨子器跋舆地图》均反映了元代河源调查的结果。与《大明混一图》相比,《杨子器跋舆地图》所反映的地理范围比《大明混一图》小得多,但地图的轮廓十分相似。
《杨子器跋舆地图》流传到朝鲜半岛后,还催生出一种新的地图类型,即“混一历代国都疆理地图”类型的地图。目前韩国仁村纪念馆有一幅受到该图影响而制作的地图,即《混一历代国都疆理地图》,该图有杨子器的跋文与凡例,中国部分参考了《杨子器跋舆地图》绘制。图中除了朝鲜部分以外,所反映的内容和地图上使用的符号等与《杨子器跋舆地图》基本一致,只不过对长城以西水系的表现有所不同,这可能是摹写过程中发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