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先秦的生态和水情
先秦时期自然植被尚好,森林覆盖率和水面覆盖率尚高,黄河水含沙量尚低,江河湖泊数量尚多。
先秦农耕区,前期仅局限于黄河中下游,集中在今天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境内;后期逐渐扩展到长江中下游,其他地区都是游牧区。有学者考证:“当时森林资源丰富,草原广阔……今天的毛乌素沙漠地区,在战国时期曾是一片‘卧马草地’,并有相当数量森林分布。据史书记载,直到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时期,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楼兰、且末……若羌等地仍是人口兴旺的绿洲。内蒙古、河西走廊都是广阔的草原。”[49]按中央电视台文化专题片《森林之歌》第二集《绿满天涯》的解说词,公元前两千年时中国森林覆盖率高达64%,东南丘陵地带高达80%—90%;夏朝建立时中国森林覆盖率下降到60%;夏朝建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人口从140万左右增加到2000万,森林覆盖率由60%下降到46%左右;从秦至隋唐,中国人口由2000万增加到8300万,森林覆盖率由46%下降到33%。伴随着农耕区扩张、人口膨胀,森林、草原覆盖率下降,江河泥沙量剧增。古代中国生态状况的确是今不如昔,而先秦时期是最好的。
黄河含沙量尚小,且河道相对稳定,不至危害运道。清人胡渭有“黄河五大徙”之说,说的是大禹治水之后至清末咸丰年间河决铜瓦厢夺济入海之前,有五次大改道。第一大徙为“周定王五年,河徙自宿胥口东行漯川,至长寿津与漯别,行而东北合漳水至章武入海”。第二大徙为“王莽始建国三年,河徙魏郡,泛清河、平原、济南,至千乘入海”[50]。此前虽有西汉文帝、武帝年间多次大决口,但最终都堵决复归旧道。春秋战国开凿运河时,正处于黄河两次大改道之间的相对稳定期。况且,河到汉代始有黄河之名,春秋战国时期河水含沙量尚小,故菏水、淄济运河虽通黄河,鸿沟虽引河水而不闻有黄河淤塞运道之事。
湖泊众多,使运河广得水柜之利。《尔雅·释地》有言:“鲁有大野,晋有大陆,秦有杨陓,宋有孟诸,楚有云梦,吴越之间有具区,齐有海隅,燕有昭余祁,郑有圃田。”[51]大野在鲁地巨野境,大陆又名广河泽在巨鹿境,杨陓在扶风郡汧县西,孟诸在睢阳县东北,云梦在南郡华容县东南,具区又名震泽即今太湖,海隅又名营州薮在胶东半岛,昭余祁在并州,圃田在荥阳中牟县西,皆先秦大湖。此外,还有无数规模较小湖泊,这为运河开凿提供了减小工程量和水柜调节之便。如楚国的云梦通渠就开在云梦泽北边,巢肥运河衔接了巢湖;吴国的胥溪衔接了震泽和固城湖,古江南河衔接了古阳湖、古漕湖等,邗沟衔接了射阳湖、古陆阳等。
自然河流密集,使运河开掘有画龙点睛、点石成金之妙。先秦运河无不开凿于自然河流之间,开河短而通运广,尤以鸿沟为典型。魏国境内一马平川、河流众多,比较著名的有汴水(又名汳水、卞水),在先秦是自然河流,发源于荥阳而东流入泗;睢水发源陈留,东流入泗;涣水发源于陈留境,东南入淮;涡水经淮阳入淮;颍水发源于颍川阳乾山,东流入淮;此外还有鲁沟水、沙水,鸿沟就开凿于其间,将众河沟通起来,形成覆盖广大地域的水运网络。
上述先秦时期生态和水情,为运河开凿和运道保持提供了良好环境,与明清时期治河通漕面临的恶劣生态、水情有如天壤。
[1]《汉书》卷24,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944页。
[2](宋)王与之:《周礼订义》,《四库全书》,子部,第9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6页。
[3]《汉书》卷24,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957页。
[4](汉)赵岐:《孟子注疏》,《四库全书》,经部,第1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19页。
[5](晋)杜预:《春秋左传注疏》,《四库全书》,经部,第14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93页。
[6](晋)杜预:《春秋左传注疏》,《四库全书》,经部,第14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93—294页。
[7](晋)杜预:《春秋左传注疏》,《四库全书》,经部,第14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89页。
[8]《史记》卷79,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893页。
[9]《汉书》卷24,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948页。
[10]《汉书》卷24,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949页。
[11](清)张尚瑗:《左传折诸》,《四库全书》,经部,第17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10页。
[12](清)顾炎武:《左传杜解补正》,《四库全书》,经部,第17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06页。
[13]《陕西通志》,《四库全书》,史部,第55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886页。
[14]《战国策》,《四库全书》,史部,第40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88页。
[15]《史记》卷4,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97页。
[16]《史记》卷4,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88页。
[17](宋)毛晃:《禹贡指南》,《四库全书》,经部,第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0页。
[18]《史记》卷129,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469页。
[19]《史记》卷129,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470页。
[20]《史记》卷129,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472页。
[21]《战国策》,《四库全书》,史部,第40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01—302页。
[22]《史记》卷41,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430页。
[23]《史记》卷40,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389页。
[24]《湖广通志》,《四库全书》,史部,53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90页。
[25]《史记》卷40,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391页。
[26]《史记》卷129,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470页。
[27](汉)赵煜:《吴越春秋》,《四库全书》,史部,第46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6页。
[28](宋)吕祖谦:《大事记》,《四库全书》,史部,第32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48页。
[29]《史记》卷129,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471页。
[30](清)陈元龙:《格致镜原》,《四库全书》,子部,第103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89页。
[31](明)冯复京:《六家诗名物疏》,《四库全书》,经部,第8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13页。
[32]芦金峰:《从甲骨文游、泳、舟、鱼的构形看商代的水上运动》,《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11期,第44页。
[33]《史记》卷4,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88页。
[34](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四库全书》,子部,第88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10页。
[35](汉)郑玄:《礼记注疏》,《四库全书》,经部,第11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30页。
[36](晋)郭璞:《尔雅注疏》,《四库全书》,经部,第22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62页。
[37]葛培岭注译:《诗经》,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22—223页。
[38]葛培岭注译:《诗经》,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页。
[39]马茂元选注:《楚辞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1页。
[40]马茂元选注:《楚辞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5页。
[41]于省吾:《“鄂君启节”考释》,《考古》1963年第8期,第443页。
[42](东汉)《越绝书》,《四库全书》,史部,第46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81页。
[43](东汉)《越绝书》,《四库全书》,史部,第46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7页。
[44](东汉)《越绝书》,《四库全书》,史部,第46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7页。
[45](东汉)《越绝书》,《四库全书》,史部,第46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6—107页。
[46](清)马骕:《绎史》,《四库全书》,史部,第36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03页。
[47](清)陈厚耀:《春秋战国异辞》,《四库全书》,史部,第40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34页。
[48](宋)李昉:《太平御览》,《四库全书》,子部,第8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813页。
[49]樊宝敏:《先秦时期的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学术研究》2007年第12期,第116页。
[50](清)胡渭:《禹贡锥指》,《四库全书》,经部,第6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21页。
[51](晋)郭璞:《尔雅注疏》,《四库全书》,经部,第22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