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全面解读翻新小说
鉴于翻新小说研究的极度薄弱状况,本书至少要完成以下三个方面的任务:第一,对翻新小说创作的情况进行考证和还原。到底有多少古典小说遭到了重写与改写,都有哪些版本?这些不同版本的翻新之作,其真实作者是谁?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给予回答。这一工作目前还没有人完整地做过。第二,对翻新小说的创作动因进行探究。经典翻新为什么在晚清之际会成为一种流行的写作方式,晚清小说家出于什么目的而对经典小说进行改写?过去的文学史对此都语焉不详,本书试图通过文本细读及文献考证对其做出尽可能圆满的解释。第三,对翻新小说的题材主旨、思想倾向、叙述方式以及文体特征进行全面分析解读,然后在此基础上,对翻新小说的特点、成就、地位及影响进行重新评价,指出其在晚清小说以至整个20世纪中国小说中的位置。
古典作品的改写与重写古已有之,不论是“续书”还是“翻案”,都是中国小说中的固有传统。哈罗德·布鲁姆在其《影响的焦虑》一书中也为我们指出,对前驱诗人的“续完”与补足,向来是诗人用以摆脱对前驱诗人“影响的焦虑”的一种重要“修正比”[16]。毫无疑问,中西文学史中屡见不鲜的经典续写与改写现象,都能够为我们理解翻新小说提供有益的启发。但是不论是“续书”还是“误读”都无法说明翻新小说的时代特性。本书的思路是,始终将翻新小说置于晚清特定的时代文化语境中来加以理解。只有对晚清特定文化语境进行分析,翻新小说的创作动因才能够得到更好的揭示;也只有在晚清特定的文化语境中,翻新小说的意义才能够得以彰显。
晚清是中国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这一伟大历史转型期的开端,这一说法近年来已经成为史学界共识。[17]如何使中国迅速摆脱贫弱,成为一个政治上民主、经济上富足、军事上强大的现代国家,是这一时期的启蒙知识分子思考一切社会问题时的出发点。与政治革新计划相配套,启蒙知识分子提出了包括诗歌、散文、小说、语言文字等在内的一系列的文化革新计划,这其中启蒙知识分子冀望最高、成效也最大的是“小说界革命”。启蒙知识分子之提倡小说革命,乃是基于他们对中西小说不同社会政治功能的比较:泰西之小说家,能“以其身之所经历,及胸中所怀政治之议论,一寄之于小说”,“往往每一书出,而全国舆论为之一变”,于社会之变革进步有大功;而“中土小说,虽列之于九流,然自《虞初》以来,佳制盖鲜,述英雄则规画《水浒》,道男女则步武《红楼》,综其大较,不出诲淫诲盗两端”[18],流毒社会,陷溺人群,为中国群治腐败之总根源;因此,要革新中国社会,必先革新中国小说,“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19]。
启蒙知识分子出于政治需要而提倡“新小说”,最初目的只在革“新小说”的思想内容及社会功能。但是“新小说”的发展很快超出了“新小说”倡导者一开始的设想。“新小说”运动的参与者们开始从叙事技巧、结构布局、人物塑造而不单是题材主旨方面反思中西小说的差异,发现西方小说不但在改良风俗、教化国民的社会功能方面胜过中国小说,其“叙事之新奇、推理之精微,言情之恳挚,结构跌宕之灵妙”[20],也多有为中国小说所不及者。定一称赞泰西侦探小说“千变万化,骇人听闻”[21]。林纾惊叹狄更斯“扫荡名士美人之局,专为下等社会写照”的本领,为中国小说所不逮。周桂笙则感慨“中国小说不如外国之处有数事焉”,“辱骂”“诲淫”固不必说,开宗明义、平铺直叙的叙事方式,更是根本缺陷。[22]以西方小说为参照物,“新小说”阵营对传统小说展开了全面的反思与批判。
正是在这样一个全面反思、批判传统的时代背景之下,翻新小说应运而生。细读翻新小说文本之后我们发现,翻新小说对古典名著的改写,所表达的,正是一种对古典小说传统的反思与批判。这种反思与批判首先表现为对古典小说的内容主旨的不满,指责其不符合立宪时代国民之需要,因此要用现代观念对其加以改写。《新水浒》批评旧《水浒传》中一百零八个人物“英雄草窃,算不得完全国民”,因此要“演出一部《新水浒》,将他推翻转来,保全社会”[23];《新西游记》则宣称“《西游记》皆虚构,而《新西游记》皆实事,以实事解释虚构,作者实略寓祛人迷信之意”[24]。
在对古典小说所传达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范式提出质疑的同时,翻新小说还表现出对于古典小说所蕴含的传统文体观念、叙事模式以及结构布局的超越意识。《新石头记》试图用第三人称限制叙事取代《红楼梦》的全知叙事,《新七侠五义》在古典小说惯用补笔的地方刻意使用“倒插笔”[25]。种种微细之试验,虽不引人注目,却已足以显示翻新小说作者求新求变的良苦用心。
种种迹象表明,翻新小说之重写古典,并非“新小说”运动的反动,相反恰恰是对当时小说革新口号的贯彻,表达的是一种文学“现代化”的追求。通过现代性的追求这一术语,笔者想要强调的是:翻新小说是晚清小说革新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对晚清小说革新运动的整体状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我们才有可能对翻新小说做出有价值的陈述;而对翻新小说的认真梳理,也必将反过来有助于我们对晚清小说革新运动进行更深刻的把握和更全面的评价。
翻新小说无疑表达了某种“现代性”的追求,但仔细体会的话,又会发现这种“现代性”的追求是暧昧的。这种暧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借由对古典小说的改写,翻新小说批判传统,想象现代,但是在想象现代时,翻新小说的作者们其实并未能忘情于传统。在本书第三章中,我们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了翻新小说如何通过对古典作品的颠覆性改写,发展出一套全新的现代社会景观。这一套景观中既有对于新国家与新国民的想象,又有对于科学技术以及两性关系的美好憧憬。借由对古典作品的重写,翻新小说描绘了一个看上去与“旧世界”全然不同的“新世界”。但是诡异的是,“新世界”往往会以一种奇怪的方式退回到“旧世界”的模式中去。对“新世界”的想象,仍然处处受到“旧世界”的制约。
其次,翻新小说对古典小说的改写,既表达了对古典小说的思想内容的超越意识,同时也包含了对古典作品所体现的传统文学观念、文体观念以及叙事模式的超越意识。但是正如在思想与价值观层面,翻新小说所描绘的“新世界”,并未对古典小说中的“旧世界”构成根本超越一样,在叙事技巧与表现手法层面,翻新小说对古典小说的重写也非彻底的“革命”,而只是一种态度暧昧的“翻新”。在对古典小说的叙事模式、文体意识大胆突破的同时,翻新小说又处处借鉴、模仿甚至是直接复制它所要改写的对象古典小说。翻新小说所表达的,绝不仅仅是对古典传统的质疑与颠覆。在质疑传统的同时,翻新小说又在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向传统致敬。
将翻新小说置于中国小说近代变革这一大的语境中,进行横向的和纵向的比较研究的话,我们对翻新小说的特点、成就、地位及影响才能有更全面客观的评价。在第五章第一节“翻新与革新”中,我们提出翻新小说一方面是晚清“新小说”运动的结果和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是对“新小说”运动初期激进主张的修正。第二节“翻新与翻译”则试图将翻新小说与同时代的翻译小说进行比较,通过这种比较可以看出:晚清新小说家对传统经典的“误读”,与晚清新小说家对西方小说的“误译”,实在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同为转型期中国文学的特有现象。
总之,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种种矛盾纠缠,并不仅仅属于翻新小说,而是属于整个晚清文学甚至是晚清文化。古今杂糅,新旧角力是整个晚清时代的文化征候:激进派声称要彻底颠覆传统,但他们的身后,却分明拖着一条长长的传统的尾巴;保守派拼命要捍卫国粹,但他们所谓的国粹,早已是用西方观念重新诠释过的国粹。因此,“暧昧的现代性追求”不单是我们对翻新小说的一种诊断,更是我们对晚清文学乃至晚清文化的一种诊断。
[1]报癖:《新石头记》,《月月小说》第6号,月月小说社1907年版。
[2]大陆:《新封神传》第一回,《月月小说》第1号,月月小说社1906年版。
[3]陆士谔:《新水浒》第六回,上海改良小说社1909年版。
[4]这篇小说刊载于《月月小说》第5号。
[5]刊载于《月月小说》第13号、第17号。
[6]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07页。
[7]时萌:《晚清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48页。
[8]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民初小说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1页。
[9]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6页。
[10]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民初小说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11]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07页。
[12]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页。
[13]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06页。
[14]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译本序》,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
[15]长期以来,近代小说研究者们的目光集中于少数的名家名作,大量二流的作家作品则严重缺乏关注,有识之士早已不满于这种状况,呼吁拓宽近代文学研究的视野。参见郭延礼《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历程之回顾》,《文学遗产》,2000年第3期。
[16][美]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徐文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3页。
[17]参阅唐德刚《晚清七十年》,岳麓书社1999年版。
[18]任公:《译印政治小说序》,《清议报》第1册,清议报社1898年版。
[19]任公:《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1年第1号,横滨新小说社1902年版。
[20]棠:《中国小说家向多托言鬼神最阻人群慧力之进步》,《中外小说林》第1年第9期,中外小说林社1907年版。
[21]定一:《小说丛话》,《新小说》第2年第1号,横滨新小说社1905年版。
[22]知新主人:《小说丛话》,《新小说》第2年第8号,上海广智书局1903年版。
[23]西冷冬青:《新水浒》第1回,上海新世界小说社1907年版。
[24]冷:《新西游记·弁言》,《时报》光绪三十二年二月十四日。
[25]治逸:《新七侠五义》第2回,上海改良小说社19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