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江南西道”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东部亚区的山川水系

江南西道东部亚区,包括江、洪、袁、吉、虔、抚、饶及宣八州,其范围除包括今江西省全境(婺源县除外),还向东北延伸到皖南部分地区。该区总地势是南部及东西两侧山峦起伏,中部为河谷丘陵,北部为鄱阳湖平原,较为平坦,大体是由四周渐次倾向鄱阳湖低落的盆地地形。边境山区一般是岭谷交错,在破碎的低山丘陵之间,有大小不等的红层盆地,河流贯穿其间,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耕垦与交通。主要山脉分布于境内周围地区,平均高度在海拔1000米以上,并构成区域的天然分界和分水岭。东部自北向南,为近乎平行排列的黄山余脉、怀玉山和武夷山脉。怀玉山,是鄱阳湖水系和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武夷山是境内最大的山地,赣、闽两省的界山,古代东西方向的交通都曾利用了赣东北山脉的走势。武夷山脉绵延于江南东、西道界,长约500公里,山势高峻,山隘较少,北部山地海拔在500—1000米。武夷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为本区最高峰。南部为南岭山地,有九连山、大庾岭等。大庾岭既是江南西道与岭南道之间的屏障,山间谷地又为赣粤两省交通的必然通道,岭上的梅关是过岭交通的咽喉所在。

西面诸山,包括幕阜、九岭、武功、万洋等山脉,是江南西道内部东、西两区的自然分界,也是当今鄂、湘、赣三省的界山。其地貌是在燕山运动产生北东—南西褶皱断陷构造基础上,经受近代中度隆起和流水侵蚀剥蚀作用形成一系列北东、北北东走向的山岭和谷地。山脉之间发育着与其延伸方向一致的断陷谷地,彼此雁行排列,岭谷相间,形成“多”字形构造的特点,使江西道内东、西部亚区之间并未完全封闭。谷中发育着切割山地两翼的河流,这种山势的河流被约束成近乎东西走向。这些山体又往往成为不同流域间的分水岭,如九岭山是境内修水和绵江的分水岭;幕阜山则成为境内修水与西部汨罗江的分水岭。这些横谷一般宽度不超过400米,但是它往往成为山区农业耕地的所在,同时也成为两区之间的重要交通孔道。山内多发育瓶状谷,谷地上端宽广,下端狭窄,且深切成“V”字形,多瀑布。低山中,冲谷纵横交错,基岩风化较深;易于开垦,但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三面大山的内侧,由南而北散列着600米至200米的丘陵,盆地错杂其间,其中以吉泰盆地最大,是区内仅次于鄱阳湖平原的重要农业区。北部以鄱阳湖为中心,亦称豫章平原或鄱阳盆地,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面积较大,约2万平方公里,为冲积、湖积平原,大部分地域在海拔50米以下,地势平坦,河网密布,土层深厚、肥沃。

区内河流多发源于境内东、南、西三面山地,主要有赣江、抚河、信江、修水和饶河五大水系,并依地势向中部和北部汇聚于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然后经湖口注入长江。河湖水量丰盈,有利于灌溉与航运,境内河流大多有通航能力。据统计,当代江西全省河流总数达527条,总长1.84万公里。全省通航河道,据1979年普查的结果,枯水0.3米以上、10公里以远,可通行专业运输船的河流和航线达62条、4937公里。其中水深1米以上航道983.5公里。但因受降水季节分配不均的影响,水量季节变化大,洪枯水位差较显著,所以对灌溉与航运又有一定限制。

本区各主要河流均汇注鄱阳湖后经湖口入长江,瑞昌、彭泽等地部分河流直接入长江,萍乡、寻乌和定南部分河流则分属湘水和珠江流域。赣江、抚河、信江、修河和饶河为江西五大河流。

赣江为境内最大河流,也是长江的第二大支流,全长751公里,流域面积8.35万平方公里,占今江西省总土地面积的一半以上。赣江由南而北流贯全省,整个水系航程达2300多公里,历史时期便是境内的主要航道。赣江源头主要有二:发源于武夷山黄竹岭的东支——贡水;由池江和上犹江汇合而成的西支——章水。二水在赣州汇合后始称赣江。赣江及其支流呈树枝状分布,但是仅有赣江及章水是历史时期贯穿五岭南北交通的大道。赣江水量极为丰富,年平均径流量达687亿立方米,是黄河水量的1.5倍和淮河水量的2倍。

抚河,又名旴水、汝水,发源于广昌县境武夷山脉。临川以上,水流落差较大,不宜航行。临川以下为平坦开阔的赣抚平原,江面变宽,又支流纳入,水量增大,是理想的航道。

信江,又名余水,发源于赣东北玉山县怀玉山区。上饶以上为上游,以中低山为主;上饶至鹰潭为中游,为信江盆地;鹰潭以下为下游,属鄱阳湖平原,地势平坦开阔。

饶河,又名鄱江,由乐安江、昌江南北两大支流汇合而成。乐安江发源于婺源县怀玉山区;昌江发源于安徽祁门。南北两支流在波阳县饶公渡汇合后称饶河。汛期鄱阳湖水往往漫至饶公渡以上。

修河,源于湘、鄂、赣边境的幕阜山区。修河上游崇山峻岭,河谷下切,水道曲折,湾多滩险,不利通航。柘林以下进入平原区,河道交错,水运便利。

历史时期的鄱阳湖,又称“彭蠡泽”,经历过沧桑巨变。远古代时期为海槽,中生代早期结束海浸历史而陆续断裂陷落,逐渐出现湖盆雏形,随后进一步形成湖盆基本轮廓,同期鄂、皖地区的黄梅、宿松、望江一带亦形成彭蠡盆地。第四纪晚更新世后,古赣江水系发育,鄱阳盆地成为河网交织的平原洼地,但尚未出现连片水域。长江水流自武穴以下,脱离两岸丘陵山地夹持的约束,江流游荡,形成广阔的洪积冲积平原。今天沿江天然堤的后面有成串的洼地,积水成湖,发育的江心洲随处可见。西周以前,受全球性冰后期海浸影响,彭蠡盆地渚水成为泽地,同时逐渐南扩至今湖口地区,长江穿泽而过。此时彭蠡泽大面积水体在长江北岸。三国时彭蠡泽终于被长江分为南北两部分。5世纪以后,受地质沉降作用及长江汛期泥沙泛滥的双重影响,北岸的彭蠡泽萎缩,江北部分不断演化而成为今日湖北、安徽境内的龙感湖和大官湖,今湖口以南逐渐形成的水面不断扩大,并逐渐扩展成为独立的大湖泊。唐末五代至北宋彭蠡湖迅速向东向南扩展,宋初彭蠡湖区已超过婴子口、松门山,迫近鄱阳(今波阳)县城,彭蠡湖始有鄱阳湖之称。此时的湖水南侵直抵南昌樵舍,位于赣江下游的海昏等县先后没入湖底而消失于版图。此时的鄱阳南湖仍为吞吐型湖,水量受季节影响较大。

东北部的宣州地区,地势主体为江南低山丘陵,位于长江以南,由西南的低山向东北的丘陵逐渐下伏。由火山喷发的花岗岩组成的黄山、九华山,山势雄伟挺拔,其岩性易被侵蚀成柱状,峭壁千仞。平原多分布在长江沿岸,随江水流向略呈东北—西南走向,主要是由长江及其支流的冲积作用和湖泊的淤积作用而成。沿江平原面积虽不大,却与长江水道一同构成宣州与东部其他地区交往的主要途径。此外,与肥沃的鄱阳湖平原适宜农耕不同,皖南丘陵地狭,仅种植粮食作物难以养活众多的人口,但凭借山区经济作物发达的优势,导致当地历史上早已形成兴盛的茶叶经济和外出经商的习俗。

从东部亚区自然地理的区域特征来看,总的地势是南部及东西两侧比较高峻,而中部则比较平坦旷豁。鄱阳湖水系切割山地与各个丘陵、盆地相通,把这几种地貌单元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不规则的环状结合的地貌格局。而以五大水系为中心,其间的山脉构成各大水系之间的天然分水岭,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但同时各大水系又以鄱阳湖为联系中枢,通过水道把不同流域的地貌单元联系在一起,产生天然的连通。分布于省境周围的山脉,既构成省际的天然分界和分水岭,又不乏山隘关口。清人顾祖禹认为:“江西地当吴、楚、闽、越之交,险阻既分,形势自弱,安危轻重,常视四方。然规其大略,本非无事之国也。……夫庐阜为之山,彭蠡为之泽,襟江带湖,控荆引越,形胜有由来矣。”[2]因此,该地区看似封闭的地理环境,自古以来却与外部始终保持着畅通的水陆交通联系,其军事地位也十分重要。唐宋时期该地区通过沟通南北,促进交流,在帝国交通大动脉中承担了重要任务,同时也导致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大发展,这又与其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