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庸及《拜經堂文集》整理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臧庸之生平與治學經歷

臧庸,本名鏞堂,字在東,又字東序。後易名庸,字用中,一字西成。其書室曰“拜經堂”,故又以拜經爲字。江蘇武進(今屬江蘇省常州市)人。清初著名經師臧玉林之玄孫,經學大師盧文弨之弟子。生於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卒於嘉慶十六年(1811),年僅四十五歲。

臧庸爲人“沈默敦重,天性孝友”[6],學術精審,惜一生困於場屋,三應鄉試皆不中,以諸生終。爲求謀生與治學之資,臧庸常年游幕[7],以代人校書、注書、編書爲業,隨幕主輾轉湖北、山東、浙江、北京、江蘇等地,半生衣食奔走,且中歲早卒,未能盡其所學。但孜孜問學、矻矻著述是終其一生不懈追求的第一目標。

臧庸短暫的一生,以治學爲主線,大致可以分爲三個時期:初始期、發展期、成熟期。

初始期:從童年入塾始,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止。臧庸出身貧寒,其父繼宏(1728—1796),幼貧困失學,及長,奔走服賈,助人理業,但敎子極嚴,延端士爲之師,課以舉子業。[8]乾隆五十年(1785),臧庸受業於同邑鄭環。見王鳴盛《尚書後案》,好之。退讀其高祖臧琳《經義雜記》等書,始恍然有悟,知研究經學、推考六籍必以漢儒爲宗,尤必折中於鄭玄,遂盡棄俗學,而專習鄭氏學。[9]乾隆五十一年(1786),臧庸年二十,始據《吕氏春秋》以挍《小戴記》,撰《月令雜説》,塾師鄭清如、鄉先生莊述祖見而獎異之,遂欣然有志於學。[10]其父始以科第勖之,後見庸好讀書、治經生家言,色喜,以“通經立行、爲鴻儒鉅人”期之,曰“文章當從經典來,汝等能續我祖玉林公之傳,吾愿足矣”,並戒以“爲善無近名,要以實勝爲務”。[11]乾隆五十二年(1787),臧庸撰《書大學考異後》,辨正任啟運《禮記章句》所稱熊安本之誣,[12]初顯其才學。

發展期:乾隆五十三年(1788)入盧文弨門下始,至乾隆六十年(1795)盧文弨卒止。乾隆五十三年,盧文弨主常州龍城書院講席,知臧庸,欲見之,臧庸往謁,並以《月令雜説》請正,受盧文弨贊賞,遂執弟子禮。[13]盧文弨潛心漢學,精校讎,凡所諟正,皆能使積非蓄疑涣然冰釋。其所校刻《抱經堂叢書》,更以精審著稱,學者寶之。臧庸師從盧氏執經受業,不僅能親炙函丈,承其指授,而且通過其師直接或間接地結交了一批經學大師和青年才俊,如劉台拱、錢大昕、王昶、段玉裁、畢沅、阮元、王念孫、王引之、秦小峴、顧廣圻、許宗彦、陳壽祺、钮樹玉、洪亮吉、郝懿行、王鳴盛、莊述祖、宋翔鳳、丁杰、焦循、孫星衍、尹秉綬、趙懷玉、嚴元照等,彼此情趣相投,志同道合,常以治經問學相策勵,以詁訓考據相論辯,臧庸身處其中,耳濡目染,潛心涵泳,學術日益精進。

這一時期,臧庸與其師友之間的學術論辯與互唱十分頻繁,個人的著述也十分豐富。如乾隆五十四年(1789),盧文弨以今本《論語憲問》子路、子貢疑管仲非仁兩章爲出《齊論語》,臧庸疑其説未可據,致書其師相討論,盧氏明年撰《答臧生在東書》以復。[14]洪亮吉爲訂正臧庸所輯《論語鄭注》若干事,與盧文弨書以辨其非,盧氏韙洪氏之説,以其書示臧庸,臧庸就“束脩”訓解復書洪君以申其説。顧明則右臧庸説,與諸君反復辯論。趙懷玉因集録諸家論辯之説爲《論語束修説》。[15]臧庸《月令雜説》有駁鄭《注》一條,盧文弨舉之言於段玉裁,段不以其説爲然;乾隆五十五年(1790)臧庸致書段玉裁討論《月令》注疏,並以新作《虞書正義釋》就正;復致書段玉裁,就段氏所校《爾雅》疏失提出商榷。[16]乾隆五十九年至六十年(1794—1795),臧庸三入畢沅幕,執教畢沅家館,有書答錢大昕討論古音學,又與之書論《史記孔子世家》及《年表》舛誤。[17]

臧庸治學深受其師盧文弨的影響,就此時期臧庸的諸多著述而言,或受其師之指授,如遵師囑校勘《毛詩注疏》與《尚書注疏》訛誤,録成《毛詩注疏校纂》和《尚書注疏校纂》;[18]常州知府李廷敬重修《府志》,延盧文弨爲總纂,盧氏因囑臧庸留意鄉邦掌故,佐其采擇;盧文弨擬補輯《常州府志藝文志》,囑臧庸佐成之;並囑校訂《府志甲科門》。[19]或受其師之啟發,如乾隆五十六年(1791),臧庸據盧文弨著《周易注疏輯正》,録其切要者爲《周易注疏校纂》三卷。[20]或得其師之論贊與襄助,如臧庸輯《爾雅漢注》《盧植禮記解詁》成,盧文弨撰序表彰;[21]並取臧庸所輯《盧植禮記解詁》付梓。師從盧文弨的八年,對臧庸的學術發展和學術造詣影響極大,其治學態度與校勘理念均與其師一脈相承(詳下文)。

此外,這一時期,臧庸還校勘、參補段玉裁所著《古文尚書撰異》《詩經小學》,[22]校錢大昕《唐石經考異》,[23]受段玉裁囑校影宋鈔本《釋文》、增補編輯《東原文集》,[24]受袁廷梼囑校《三禮》《三傳》《經典釋文》《群經音辨》等。[25]

有如此名師之導引教誨,有如此學術鉅子兼益友與之切磋往還,臧庸所學愈進,聲名日遠。這一時期可謂臧庸學術上的積累期和發展期。臧庸所輯《通俗文》《爾雅漢注》《校正鄭注論語》《蔡氏月令章句》、鄭玄《三禮目録》、校勘影宋本《經典釋文》、録校《華嚴經音義》、校訂《經義雜記》、撰寫《拜經日記》、輯録《韓詩遺説》及《訂訛》、校録何煌《公羊注疏》《榖梁注疏》校本、校定《左氏音義之六》都在這一時期。

成熟期:從嘉慶元年(1796)正月始,至嘉慶十六年(1811)卒止。

這一時期,臧庸經歷了繼其師病亡之後,其父病亡(嘉慶元年七月)、其弟禮堂卒(嘉慶十年閏六月)、母卒(嘉慶十二年六月)、屢試不第、家事衰敗等諸多人生大悲之事,身心俱疲,陷入人生低谷,但仍篤志爲學,醉心校勘與輯佚,著述不輟。

經過前一時期的學術積累和發展,臧庸的學術日漸成熟,進入嘉慶年間,可謂是其著述上的收穫期。其中最爲人稱道的是,其於嘉慶二年至七年(1797—1802),應阮元之聘入幕纂修《經籍纂詁》及《補遺》、校勘《十三經注疏》,並撰寫《經籍纂詁後序》和《周禮》《公羊》《爾雅》三經《校勘記》。[26]此外,臧庸還訂補其高祖臧琳所輯鄭玄《六藝論》並跋之;[27]爲阮元校補《經郛》,受阮元囑校勘《劉端臨先生遺書》,並爲文以記知遇之恩;[28]受丁杰囑校其輯《周易鄭注後定》,另纂《敘録》一卷附之;[29]受王氏父子囑校任大椿《小學鉤沈》,受王引之囑校訂任大椿遺著《字林考逸》,録唐釋湛然《輔行記》;[30]受陳善囑校《永樂大典》本焦氏《易林注》,陳善以臧玉林《六藝論》輯本和臧庸所輯《三禮目録》合爲一册,付梓;[31]受郝懿行囑詳勘校定王照圓《列女傳補注》,復爲之序;[32]佐劉鳳誥編次《五代史記注》,爲孫星衍續成《史記天官書考證》,校訂孫星衍《皋陶謨義疏》,並撰《皋陶謨增句疏證》證成其説;[33]與同里劉逢禄、莊綬甲約爲《五經考異》,仿《經典釋文》之例,采輯舊本經籍所引異文古訓,旁稽近代名儒深通經義小學者之言,匯爲一編。臧庸任《詩考》,著《詩考異》四卷;[34]校定纂次汪德钺遺書,編爲《周易義例》一卷、《周易雜卦反對互圖》一卷、《七經偶記》十二卷、《女範》二卷、《鋭齋偶筆》二卷、《日記》六卷、《四一居士文鈔》六卷等,凡十種,並掇其經説之要者,爲作《行狀》;[35]爲吴烜纂輯《中州文獻考》;[36]得段玉裁襄助,輯刻蕭該《漢書音義》三卷;[37]得阮元等襄助,赴廣東刊刻《經籍纂詁》《通俗文》《華嚴經音義》《經義雜記》等書。

這一時期,臧庸繼續保持與當時學者的頻繁交游。如嘉慶二年(1797)新春,與阮元、鮑廷博、丁杰、王昶、朱文藻、錢大昭、陳焯、張若采、許宗彦、何元錫諸君集瑪瑙寺文宴;十月,與袁廷梼、鈕樹玉、顧千里、費士璣、李鋭、瞿中溶、段玉裁諸君會飲於袁氏漁隱小圃;[38]與王氏父子、阮元、錢大昕、段玉裁、秦瀛、郝懿行、孫星衍、陳壽祺、莊述祖、張伯雅等人更是書問不絕,一時師友之盛。

臧庸與當時學界大儒屨以書札往復講論,或以經史古義相與質疑問難,或互倡古籍珍本的校勘考證,樂之不疲,至兀坐成疾,不以爲困[39]。如與錢大昕討論鄭玄《易注》;[40]與陳壽祺討論《禮》《詩》韻例及《尚書》古今文;[41]與孫星衍論校勘《管子》事,推尊王念孫之所得;[42]與王引之、王念孫論任大椿遺著《小學鉤沉》校勘事,並提出處理意見,王念孫復書,表示贊同;[43]與秦瀛書辨韓愈郡望非昌黎,又與翁方綱書論《毛詩》“下武”之義,翁氏不以其説爲然,復來書辨之。[44]

友朋互撰序跋以相砥勵,既昌明學術,又闡發自己對某些學術問題的看法。如臧庸撰寫《題夏小正全書目録》表彰宋咸熙輯逸之功;宋咸熙輯刻吕祖謙《古周易音訓》,臧庸代爲之序;撰《書宋槧左傳不全本後》以明宋本之可貴;撰《小爾雅徵文》,闡發戴震説,考證《小爾雅》乃王肅作;撰《子夏易傳序》,以子夏非卜商,而係漢韓嬰;跋阮元《大學格物説》;段玉裁爲臧庸所輯蕭該《漢書音義》撰序,並爲勘正訛謬,出資助其刊刻;[45]鮑廷博見其所集《孝經鄭氏解輯》,喜其精核,與日本岡田挺之所輯《孝經鄭注》合刻,阮元爲之序;[46]王念孫爲其《拜經日記》撰序,用筆圈其精確不磨者十之六七;[47]孫馮翼取臧庸《毛詩馬王微》輯本,序而刊之。[48]

另,臧庸爲師友撰寫傳狀之文亦多,其中尤值一提的是臧庸爲其師盧文弨所撰《行狀》,[49]敘其行實、治經大略及著述,以昌其學行。其收於《文集》中的經義闡釋類文章,如《弟婦釋》《爲妾服緦議并釋》《五岳釋》《漢太尉南閣祭酒考》《克己復禮解》《仁舊貫解》《頌釋》《昆弟兄弟釋異》等,也都撰寫於這一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