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臧拜經别傳[1]
揚州阮元撰
拜經,姓臧,名庸,字西成,又字拜經,本名鏞堂,武進縣人。父繼宏,業賈。康熙間,有與閻百詩同時老儒玉林先生名琳者,拜經之高祖也。乾隆五十四年,餘姚盧學士(文弨)主常州書院,拜經往受經學[2],抱玉林先生所著《經義雜記》質于學士,學士驚異之,于校《經典釋文》中多引其説。五十八年,在蘇州從嘉定錢少詹(大昕)、青浦王侍郎(昶)、金壇段縣令(玉裁)講學術。錢公、王公薦拜經于湖廣總督畢公(沅),授其孫蘭慶經。嘉慶元年歸,丁父艱。二年,元督浙江學政,延拜經至西湖助輯《經籍纂詁》。成[3],拜經至廣東南海縣校刊于板,而臧氏《經義雜記》諸書,亦以是時刊成之。五年,元巡撫浙江,新闢詁經精舍于西湖,復延拜經至精舍,補訂《纂詁》,校勘《注疏》。七年,歸常州。九年,入京應順天甲子鄉試,王伯申侍講(引之)、桂香東侍講(芳)皆引重之。桂侍講命其弟桂菖從之學。秋試,房考吳美存編修(其彦)薦其文,主司抑之。十一年,南歸,過揚州,伊墨卿太守(秉綬)延修《廣陵圖經》。十二年,復應元招至杭州,讀書于北關署中。十四年,歸里,病。十五年,復應順天庚午鄉試,不中式。吳編修延之修《中州文獻書》[4]。十六年,復病,七月,卒于吳氏館,年四十有五。
拜經沉默敦重,天性孝友。遵父命,續其高祖將絶之學。修身著書,並見于世。可不謂孝乎?其弟禮堂,孝子也,以毀瘠卒。拜經哀之,乞朱文正公諸名儒之詩文以表章之。可不謂友乎?其為[5]學,根據經傳,剖析精微。德清許周生兵部(宗彦)謂其好學深造如皇侃、熊安生,當求之唐以上也。所著之書,擬《經義雜記》,為《拜經日記》八卷。高郵王懷祖先生(念孫)亟稱之,用筆圈識其精確不磨者十之六七。其叙《孟子年譜》,辨齊宣王、涽王之訛,閩縣陳恭甫編修(夀祺)嘆為絶識。又著《拜經堂文集》四卷、《月令雜説》一卷、《樂記二十三篇注》一卷、《孝經考異》一卷、《臧氏文獻考》六卷。又其生平考輯古義甚勤,故輯古之書甚多。《子夏易傳》一卷,以《子夏傳》為漢韓嬰所撰,非卜子夏。惟采《釋文》《正義》《集解》《古易音訓》《大衍議》五家,不取宋以後説。《詩考異》四卷[6],大旨如王伯厚,但逐條必自考輯,絶不依循王本。《韓詩遺説》二卷,《訂譌》一卷,顧千里(廣圻)以為輯《韓詩》者衆矣,此為最精。《盧植禮記解詁》一卷、《爾雅古注》三卷、《説文舊音考》三卷、《蔡邕月令章句》二卷、《王肅禮記注》一卷、《聖證論》一卷、《帝王世紀》一卷、《尸子》一卷、《賈唐國語注》二卷、《校鄭康成易注》二卷、《蕭該漢書音義》二卷,皆詳過于人。元初因寶應劉端臨(台拱)獲交拜經,十年之間,于我乎館者為多。卒之後,元寫其所著書為副本,以原本還其家,叙玉林先生入《儒林傳》中,而以拜經附焉。顧《儒林》為國史,文體宜簡,乃復述其未盡者為《别傳》,以告後之學人,且致其哀恤云爾。
[1] 此《别傳》又見收於阮元《揅經室二集》卷六。
[2] 據漢陽葉氏寫本《拜經堂文集》卷三《上王鳳喈光祿書》和卷五《皇淸日講官起居注前翰林院侍讀學士盧先生行狀》,盧文弨主常州龍城書院講席,以及臧庸從盧氏執經受業,當在乾隆五十三年。
[3] “成”,阮元《揅經室二集》卷六所收此《别傳》“成”字前有“三年,《纂詁》”四字,漢陽葉氏寫本脱,當據補。
[4] “《中州文獻書》”,據漢陽葉氏寫本《拜經堂文集》卷三《答翁覃谿鴻臚書》,該書名爲《中州文獻考》。
[5] “為”,《皇清經解》本作“爲”。下同。
[6] “《詩考異》四卷”,《清史稿》《儒林傳》《國朝先正事略》《文獻徵存録》《清儒學案》所録均同。《清代七百名人傳》《清代樸學大師列傳》和《明清江蘇文人年表》“一八一一,辛未,嘉慶十六年”條作“《説詩考異》四卷”,蓋誤把前文“不取宋以後説”之“説”斷入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