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北大荒文学的特殊性
相对于文化底蕴丰厚的中原来说,北大荒处于边地,开发较晚、文学创作相对滞后,除去《秃尾巴老李》《伊玛堪》《摩苏昆》等民间文学,清代就只有杨泰师等的渤海诗歌与吴兆骞为首的流人诗歌。到了20世纪30年代北大荒文学出现了萧红、骆宾基、金剑啸、陈陧、关沫南等作家。四五十年代,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曲波的《林海雪原》、乌·白辛的《赫哲人的婚礼》将北大荒引入当代文坛。北大荒文学真正的崛起是十万官兵的文学开拓,林予、王忠瑜、刘畅园、王书怀、郑加真、范国栋、林子、陆伟然等作家,以浓郁的现实主义风格展现了北大荒文学的风采。新时期以来,关沫南、鲁琪、丛深、梁南、满锐、谢树等老作家勤奋笔耕,梁晓声、张抗抗、贾宏图、陆星儿、蒋巍、肖复兴等知青作家深情抒怀,本土作家迟子建、阿成、庞壮国、杨利民、王立纯、李琦、韩乃寅、张雅文等持守家园,他们共同勾画了北大荒文学的版图。还有后来的一些作家为繁荣北大荒文学做出贡献。当时盛行的“北大荒的小说新疆诗”的美誉就是北大荒文学繁荣的标志,此后无论是“北部戏剧”,还是“黑土诗派”的称谓都是对北大荒文学在当代文坛上的影响的定位。作为一个地域文学流派,北大荒文学有别于其他地域文学的特点,就是强烈反映现实生活的时效性。北大荒文学中的大多作品直面人生,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尤其是通过对艰苦卓绝的环境描写,重在表现北大荒人的高尚品格。
北大荒文学主要特征是地域观念与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度契合。这在反映北大荒开发建设的作品中表现明显,尤其是在垦区文学中。北大荒文学整体上是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框架中的文学叙事,“所有意识形态都通过主体这个范畴发挥的功能,把具体的个人呼唤或传唤为具体的主体。”[39]主流意识形态作为独一的、中心的绝对主体,向每个个体发出“招募”令。个体听从“呼唤”,成为接受意识形态的主体。也就是说,个体与主体实现了意识形态的认同。个体接受话语权力的支配往往是自觉的行为。尽管“这种服从是在无意识层面发生的,对个体而言呈现为积极自由的一种假象”[40]。20世纪60—70年代的北大荒叙事,尽管其生成的文化语境被主流意识形态统摄着,使这些文本必然带有这一时期文化语境的烙印,被纳入“想象中国”这一叙事体系中,然而在忠实于现实体验的一代作家笔下,在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指导下,在反映时代大叙事的特征下,也获得自我独立存在价值,构成中国当代文学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大荒文学运用了大量对知识阶层与复转军人在建设北大荒中自发认同的符号、暗示,而这些符号、暗示在现实生活中又存在着真实而深厚的基础。北大荒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十七年文学时期,延泽民、郭小川、曲波、乌·白辛、林予、郑加真、郭先红、张抗抗等作家都曾引领了时代主旋律。20世纪80年代,张抗抗、梁晓声、贾宏图、孙少山、杨宝琛等作家在国内文坛有一定影响,此后,阿成、迟子建、杨利民、王立纯、李琦、韩乃寅等作家以更本土的宏阔视野描绘了北大荒的生活,将国内各项文学大奖收入囊中。北大荒文学表达的是时代和社会主流话语统摄下的北大荒精神,这是北大荒文学产生的特殊背景和发展实际决定的。北大荒苍茫辽阔,孕育出的文学雄浑阔大,主要以单纯的现实主义描写和深厚的精神底蕴而著称。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文学以描写北大荒开发建设为主,其长篇小说尤为著名,林予的《雁飞塞北》、郑加真的《江畔朝阳》、郭先红的《征途》、张抗抗的《分界线》等成为北大荒文学崛起的标志性成果。20世纪80年代以后,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雪城》等,韩乃寅的《远离太阳的地方》《岁月》都是浓墨重彩地展现北大荒生活的作品,建构起了北大荒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的主流叙事话语。
主流意识形态是构成一个社会思想文化的中枢和支柱,构成一个民族精神信仰的基础和载体,起着扩大政治认同、进行政治整合、规范政治行为、增强政治体系的合法性、促进政治稳定的巨大作用[41]。北大荒文学作品中虽有一些作品淡化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要展示了曾被遮蔽的北大荒民间精神,但这毕竟是少数。主流意识形态即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所拥有的一整套系统的认知体系,反映并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北大荒文学的主流意识形态特征来源于国家行为的集体组织,提起最初的北大荒形象塑造,文坛关注的只是《燕飞塞北》《大甸风云》《北大荒人》《老兵新传》等有限的几部作品,联想到的也只是燕窝岛、大烟炮、大酱缸等意象。北大荒完完全全是寒冷荒凉的无人区、让人望而却步的地带,这些是真实的生活反映,北大荒建设者的正面形象得以充分彰显。这种现象源于作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度认同,也是开发建设北大荒实践的一种真实感悟。北大荒小说的意义在于以强烈的主体意识书写了一个时代一些特殊群体真实的心灵史。通过对包含在叙事话语中的一些生活体验、真实事件和人物关系的设置和书写,通过对个体化或主观化的生命的体验,构建了一种对受众具有影响力的独特审美空间。
北大荒文学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框架中的叙事,并不排除个体的体验。“当我们说到意识形态时,我们应该知道,意识形态浸透一切人类活动,它和人类存在的‘体验’本身是一致的:正因为如此,在伟大小说里让我们‘看到’的意识形态的形式,以个人的‘体验’作为它的内容。这个‘体验’不是一个给定的值,不是由某个纯粹的‘现实’所给定的,而是意识形态在其现实事物的特有关系中自发产生的‘体验’。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它使我们能够理解,艺术与之打交道的并不是它本身所特有的现实,并不是现实中它享有垄断权的某个特殊领域”[42]。北大荒文学中不乏以独特的自我经验为中心的作品,何凯旋的长篇小说《江山图画》、关恒武的长篇小说《两半屯》都是以民间立场描绘极边苦寒之地的北大荒开发建设,通过对农民的生产生活的细致描绘,展现北大荒的生活画卷。北大荒文学中拥有一种足以让人动容的情怀,移民文化所孕育的物质化元素与北大荒本土文化情境进行成功对接,满足北大荒人强烈的心理诉求。特殊的环境孕育了北大荒人特殊的性格和心理结构,冰天雪地和凶险无比的森林沼泽锤炼了人的冒险开拓、勇敢顽强,作品中所传达出的是粗犷豪迈和男儿的血性。这些恰恰与意识形态所影响的人的素质密切相关。在北大荒人意识里自然威胁已然不重要,这完全符合开发北大荒的国家意志。
[1] 梁鸿:《“外省”:一个新的地域文学研究的理论视野——以20世纪河南文学为个案》,《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第102页。
[2] 杨治经等:《北大荒文学艺术》,北方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3] 邓灿、孙勇才:《北大荒文学艺术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 彭放:《黑龙江文学通史》,北方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5] 冯毓云、罗振亚:《龙江特色作家研究丛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 滕宗仁:《北大荒作家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版。
[7] 林超然:《1990年代黑龙江文学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8] 冯毓云、罗振亚:《龙江特色作家研究丛书·总序》,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9] 冯毓云、罗振亚:《龙江特色作家研究丛书·总序》,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10] 车红梅:《北大荒知青文学:地缘文学的另一副面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11] 王学典:《山海经》,哈尔滨出版社2007年版,第250页。
[12] 司马迁:《史记》,线装书局2006年版,第4页。
[13] 顾奎相:《东北古代民族研究论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4页。
[14] 北大荒历史 http://www.bdhbwg.com/Home/B_bl.asp。
[15] 赵国春:《荒野灵音——名人在北大荒》,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440页。
[16] 姜志军:《鲁迅与萧红研究论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6页。
[17] 尚志发:《“北大荒”考》,《北方人》1996年第12期,第28页。
[18] 李宗杰:《老兵自选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第117页。
[19] 王玉利:《毛泽东访苏归来——1950年毛泽东在黑龙江》,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版,第141页。
[20] “北大荒,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衰草枯苇塘。……大烟儿炮,谁敢当?天低昂,雪飞扬,风癫狂。无昼夜,迷八方。雉不能飞,狍不能走,熊不出洞,野无虎狼。……天地末日情何异,冰河时代味再尝,一年四季冬最长。”罗孚编、朱正等笺注:《聂绀弩诗全编》,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77页。
[21] 张广崑:《坚硬·蓬勃·灿烂——从梁晓声说到北大荒文学风格》,《文艺评论》1986年第6期,第74页。
[22] 张连荣:《北大荒文学断想》,《文艺评论》1987年第4期,第38页。
[23] 唐晓敏:《“北大荒文学”漫议》,《文艺评论》1988年第4期,第7页。
[24] 张广崑:《坚硬·蓬勃·灿烂——从梁晓声说到北大荒文学风格》,《文艺评论》1986年第6期,第74页。又见邴绍明《影视高考文艺综合常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年版,第47页。
[25] 李准:《老兵新传》,《收获》1958年第1期。
[26] 郭沫若:《向地球开战》,《北大荒诗集》,农垦出版社1958年版,第4页。
[27] 这份创刊号上的原名一直被错认为《北大荒文艺》,以讹传讹,错用至今。彭放:《个体研究“北大荒文学”的第一人》,宗仁《北大荒作家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28] 当时作为剧本的执笔者范国栋修改剧本时,采纳了吴祖光的一些意见。如第一幕中燕子在过灯节时点蜡的细节对当场几个人物性格的刻画和舞台气氛的渲染都是很生动的。赵国春:《吴祖光与〈北大荒人〉》,《荒野灵音——名人在北大荒》,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29] 杨治经:《北大荒文学艺术》,北方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2页。
[30] 姜志军:《鲁迅与萧红研究论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6页。
[31] 目前,是用“北大荒文学”指称黑龙江文学。唐晓敏:《“北大荒文学”漫议》,《文艺评论》1988年第4期,第86页。
[32] 唐晓敏:《“北大荒文学”漫议》,《文艺评论》1988年第4期,第87页。
[33] 彭放:《“北大荒文学风格”讨论会在哈尔滨召开》,《学习与探索》1985年第2期。1985年1月15—17日,黑龙江省第一次北大荒文学讨论会于在哈尔滨召开,会议是由黑龙江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省农垦总局文化中心和黑龙江省“创作之家”联合主办的,省内作家、学者近五十人参加研讨。
[34] 滕贞甫:《地域观念与审美局限——北大荒作家有待挣扎的心理困惑》,《文艺评论》1989年第4期,第67页。
[35] 姜志军:《鲁迅与萧红研究论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6页。
[36] 姜志军:《鲁迅与萧红研究论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7页。
[37] 张广崑:《坚硬·蓬勃·灿烂——从梁晓声说到北大荒文学风格》,《文艺评论》1986年第6期,第71页。
[38] 滕贞甫、刘锡顺:《西部文学与北大荒文学之比较》,《文艺评论》1986年第2期,第37页。
[39] 陈越:《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64页。
[40] 陈越:《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72页。
[41] 张娟:《建国以来主流意识形态的变迁及启示》,《求实》2006年第6期,第35页。
[42] 参见[法]阿尔都塞:《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答安德烈·达斯普尔》,董学文、荣伟编《现代美学新维度: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论文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