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本书的研究以《汉书·艺文志》为枢纽。《汉志》乃是刘向、刘歆父子所校“新书”之目录,而非西汉当世所传文献(或曰“旧书”)目录。《汉志》书目的实质,有两点尤为关键:其一,它记录了西汉末年有哪些文献的文本形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而非西汉末年曾有哪些书流传。其二,《汉志》更近于一部“类目”,而非“书目”,即它虽然不是当时所有文献的记录,但却可以反映当时世传文献的主体类型。这两个方面,前人多未加留意或重视不足,故对《汉志》有颇多误读之处。反观学术史、文学史、思想史诸领域,我们会发现迄今为止,周秦汉相关问题的研究多在《汉志》框架内展开,即便近几十年来大量出土文献的面世依然未改变《汉志》模式的主导地位。然而,致命的问题是,没有充分考虑上述两个方面,就将《汉志》的书目结构默认为周秦汉学术和文献的基础背景,虽是对《汉志》书目性质的轻微的误读,却使得我们对周秦汉文献的认识,以及对其的处理方式发生了比较严重的偏差,即便仅仅是学理性的偏差,对于整体的研究而言,也足以具有根本的破坏性了。因此,重视并明晰《汉志》的性质,并有效利用之,会在周秦汉学术、文学研究领域,促生一种新的问题方式,本书的研究就是循着这种思路展开的。
内容上,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综论,乃是在下编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所作,因此是本书最后成文的部分。这部分讨论了以下两个主要问题:其一,西汉末年的文本革命(这是笔者大胆的,甚至有些粗鲁的命名)具体如何发生,又如何影响文本的内部和外部,以及我们如何相对准确地认识和利用西汉以前的文本;其二,我们如何恰当地遵循文本内部不同层次的“适用限度”,在《汉志》的基础上,超越先前主导周秦汉学术研究的“《汉志》主义”(命名还是有些粗鲁),更新研究方式,发现文本中那些原本被遮蔽的问题。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因综论乃在下编专题研究基础上成文,故有个别地方因论述需要,略有重复,作者学力稚拙,目前也只能如此处理了。
下编乃是专题的研究,分别涉及《毛诗》、《左传》、《论语》、《孟子》、《汉书·五行志》、《汉书·艺文志·六艺略》等文献,其研究思路及基本内容,因每章均有导言,故于此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