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报》文艺副刊(1988—2009)与马华文学思潮审美转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问题的提出

一 报纸副刊与文学关系研究的理论切入

由于德国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公共空间”理论和法国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文学场”学说、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理解媒介”等理论的启示,更因为“‘副刊’在华文报业中占有别于西方报业之特殊性历史地位,在华人社会的定位是一种传播现代新知的社会公器,也是媒体鼓励创作,作为一文化体的重要象征”[33],故而关于大众传媒与文学关系这一跨学科研究在中国方兴未艾。

进入1990年代以后,大陆学界日益关注晚清以降大众传媒与文学的紧密联系,从“报章与文学”这个特定角度入手的学位论文、相关论著陆续涌现,而单篇论文更是以百计数。特别是“五四”时期四大副刊《晨报副镌》《学灯》《觉悟》《京报副刊》及《大公报·文艺副刊》《申报》副刊“自由谈”等得到了多向度的探讨。专书如郭武群的《打开历史的尘封: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研究》,以纵横交错的文学史框架深入论述民国时期报纸文艺副刊与文学事业发展的辩证关系。

与中国内地以五四前后报章副刊为研究热点不同,中国台湾地区从副刊进入文学研究的热点在国民党迁台后到解严(解除“党禁”“报禁”)前后期间几大报纸副刊如《中国时报·人间副刊》《联合报·联合副刊》与《自由时报·自由副刊》及《中央日报》副刊等的研究,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台湾学位论文选题方面。就具体论题而言,副刊与文学思潮,副刊本身随着政治力量逐渐式微、商业力量崛起、传播科技发展等的因应变化及这种变化与文学激荡、文化展开的关系,副刊与文类倡导,副刊与文学观念的建构作用等均得到探讨。[34]

综之,两岸的副刊与文学关系研究其理论切入大致以大众传播相关理论、文化研究及霸权论述、文学社会学为基础,将文学置于媒介与社会的关系架构中论述,关注副刊的媒介运作过程、文化传播功能、文学生产意义以及文学副刊变革的媒介生态环境,注意到了文艺副刊既是大众传播的、又是文学的媒介特质,同时也探讨了大众文化消费语境下副刊文学的诸如文学性与新闻性特征之间的张力及平民化、娱乐化走向,等等。两岸报章副刊与文学关系研究综合了内容分析法、访谈法、历史研究法、文献计量学等多元研究方法。这些渐次拓展并成熟的理论和方法运用都给本论题探讨以很好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