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在唐代文学的地域研究方面,虽然学界已有不少的成果涌现,但还有很多切实和具体的研究工作有待展开。唐代四海一统,八方来仪,其包容性、开放性的主体文化正是多民族和各地域文化相互交融和碰撞的结果,所以唐代也是中国地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从文化区域来讲,关中文化、河洛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等都参与了唐代文化的构筑。从行政区域的划分来讲,唐代存在京都与京外的差异、首都与陪都的差异、京外各州道之间的差异。这些地域因素的多元性与地域文化的丰富性,都在唐代文学的发生与发展中产生了作用,不可忽视。
从地域和空间的角度对唐代文学进行观照,长安和洛阳始终是文学地图上最重要的两个坐标点。袁行霈先生谈文学家的地理分布时说:“地理分布,包括以下三种情况:一、在某个时期,同一地区集中出现一批文学家,使这个地区成为人文荟萃之地;二、在某个时期,文学家们集中活动于某一地区,使这个地区成为文学的中心;三、在某个时期,各地区出现的作家数量的统计分析。”[31]无论是“集中出现”还是“集中活动”,两京皆在地理分布上占首要位置。据陈尚君《唐诗人占籍考》一文所考,唐代诗人以两京诗人占籍数量最多。其中京兆府186人,河南府120人,京兆府以万年县和长安县诗人最多,河南府以河南县和洛阳县诗人最多。[32]当然,这是一种静态的地域分布状况。若从“集中活动”之动态分布来看,唐两京作为历代文学和文化的重心,更自不待言。
在唐两京与文学创作这一研究课题上,学界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深层挖掘与比较、宏观把握及规律性问题等的探讨上,仍有若干学术空白。比如,在唐代将近三百年盛衰起伏的历史上,两京发生了怎样的历史变迁,其对文学的影响如何?长安和洛阳作为“两京”被唐人认同和接受,那么,两者在唐人的生活和创作中有什么样的共性意义?同时,长安和洛阳存在首都与陪都的差异,这种地域和政治文化的不同在唐人的创作中又有着怎样的体现?如此等等,皆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和考察。
本著研究的思路和构想基于以下三个层面。第一,对唐两京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作静态观照。二者之间的联系突出表现在唐人文学创作的题材上,如京都文学、游谒文学、唱和文学几种文学类型明显受两京文化影响,并表现出文学主题的恒定性。第二,动态考察唐两京与文人、文学创作的关系。一者着眼于唐代文人以两京为中心的地域空间移动,如京外诗人、贬谪诗人、流寓诗人、东都分司官诗人等,探究他们的心态、创作、文学传播与两京的关系;二者投射于唐两京的时代变迁及其对文学发生的影响,以期从时、空两方面的变化对唐两京与文学的关系予以呈现。第三,通过唐代诗歌中的典型案例分析,对长安与文学、洛阳与文学进行内部比较,以展示两京文化在文学表述中的差异。
依此思路,本著拟为八章,分别从以下四个部分展开研究。
第一部分:唐两京的时代变迁与文学研究。这部分主要论述唐两京的建制、历史变迁及其与唐代文学的关系。内容分三节论述:1.唐都长安的历史建设及盛衰变化;2.唐代东都洛阳的地位变迁;3.东都洛阳的历史变迁与唐代的文学发展。长安和洛阳在唐代历史上皆经历了盛衰变化,其中东都洛阳的地位消长对唐人创作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如帝王巡幸、则天执政、东都散地皆直接导致了诗文创作的变化。
第二部分:唐两京与文学的题材类型研究。这部分按三个主题展开:1.唐两京与京都文学。主要考察以两京和两京生活为描写及歌咏对象的诗歌创作,如初唐诗坛京都诗、唐代京城早朝与诗歌、唐代京城寓直与诗歌,探讨帝都文化影响下的诗歌风格及王朝气象。2.唐两京与唱和文学。唐代诗文唱和风气甚浓,两京作为文人士子的汇聚之地,自然在唱和文学的空间分布上占据首要位置。京城特有的政治文化,亦导致了两京文学唱和与其他地域不同的几种形式,如君臣之间的应制唱和、京官的同朝唱和。3.唐两京游谒与文学。唐代士人在京城的游谒活动及诗文创作,已为学人广泛关注。本著立足于京城文化,主要对唐代文人的游谒目的、方式、生活以及由此形成的士风世态进行考察。
第三部分:唐两京与文人变迁研究。本部分从唐代文人在地域上与两京的疏离为着眼点,探讨以下内容:1.唐代士人的恋京心态。唐代文人普遍怀有一种恋京的情结,并在诗歌创作中多有展露。这种恋京情结的心理内涵和情感层次在京外士子、贬逐文官和战乱流寓文人的身上有不同的书写和体现。2.唐两京与贬地文学传播的差异考察。唐代的文学传播技术有限,传播方式和文学环境的不同,导致作家在当世不同的传播效应和社会影响力,进而直接关联到整个文坛面貌和创作风气。在唐代文学传播的场域空间里,京城和贬地具有优劣两极的典型意义。对此考察,可以一探地域空间的差异给予唐代文学的意义与影响。3.唐代东都分司官与文学。在唐代文学的创作队伍中,东都分司官这一群体尤其值得注意。它既位列京官,同时因对长安和政治权力的退避而带有贬黜和闲置的性质。这一散秩不仅促成了洛阳文学创作的活跃,也造就了唐代洛阳文学独有的文化特性。但在唐代不同时期的政治背景下,分司文人的心态和创作亦有不同。
第四部分:唐两京在诗歌表现中的文化差异。长安和洛阳,虽在唐代同为京都,但由于历史文化积淀的不同和在唐代政治地位的差异,相应生成了各自不同的地域文化和京城文化。因之,唐代诗歌对其亦有差异性的文学表达和文化呈现,如唐诗中的《长安道》和《洛阳道》、“灞桥”和“津桥”,以及晚唐咏史怀古诗中的两京书写,皆表现出不同的城市风貌和文化意蕴。对这些典型案例进行考察,可以窥斑知豹,从中认识两京文化的差异及其与唐代文学的关系。
[1] 屈守元、常思春:《韩愈全集校注》,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11页。
[2] (汉)班固:《白虎通德论》,四部丛刊景元大德覆宋监本。
[3] (清)孙诒让:《墨子间诂》,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35页。
[4] 蒋冀骋点校:《左传》卷三,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38页。
[5] (汉)刘熙:《释名》,四部丛刊景明翻宋书棚本。
[6] (汉)公羊寿传,(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4页。
[7] (清)孙诒让撰,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周礼正义》卷三,中华书局1987年版。
[8] 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3页。
[9] 《梁书》卷五〇《文学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13页。
[10] (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67、174页。
[11]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95页。
[12]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张说传》,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3页。
[13] (宋)葛胜仲:《丹阳集》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 梁启超:《中国地理大势论》,《饮冰室文集》之十,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4—87页。
[15]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20页。
[16] 《读书》1986年第4期。
[17] 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第46页。
[18] 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页。
[19]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58页。
[20] 王兆鹏:《建设中国文学数字化地图平台的构想》,《文学遗产》2012年第2期。
[21] 胡阿祥:《魏晋本土文学地理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4页。
[22] 《文学评论》2005年第3期。
[23] 《安徽师大学报》1987年第3期。
[24] 《隋书》卷七六,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30页。
[25] 程千帆:《文论十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5页。
[26] 转引自程千帆《文论十笺》,第108—109页。
[27] 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第33、37页。
[28]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第3—4页。
[29]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王国维全集》第八卷《观堂集林》卷一○,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302页。
[30] 胡可先:《唐诗发展的地域因素和空间形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页。
[31] 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第40页。
[32] 陈尚君:《唐代文学丛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