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其他文学创作中的草原话题
众所周知,先秦史学异常发达,然而却鲜有关于草原民族历史的记载,我们只能从《左传》等史籍的不断翻检中寻找有关草原民族的些微记录。于是在《春秋》《左传》中自鲁隐公到鲁哀公12位君主期间,一共发现了关于中原和四方草原民族来往的47 次记载,现摘录如下:
1.隐公二年【经】二年春,公会戎于潜。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于唐。
2.隐公七年【经】七年春王三月,冬,天王使凡伯来聘。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传】初,戎朝于周,发币于公卿,凡伯弗宾。冬,王使凡伯来聘。还,戎伐之于楚丘以归。
3.隐公九年【传】北戎侵郑,郑伯御之。患戎师,曰:“彼徒我车,惧其侵轶我也。”公子突曰:“使勇而无刚者尝寇,而速去之。君为三覆以待之。戎轻而不整,贪而无亲,胜不相让,败不相救。先者见获必务进,进而遇覆必速奔,后者不救,则无继矣。乃可以逞。”从之。戎人之前遇覆者奔。祝聃逐之。衷戎师,前后击之,尽殪。戎师大奔。十一月甲寅,郑人大败戎师。
4.桓公二年【经】九月,公及戎盟于唐。
5.桓公十年【传】初,北戎病齐,诸侯救之。郑公子忽有功焉。齐人饩诸侯,使鲁次之。鲁以周班后郑。郑人怒,请师于齐。齐人以卫师助之。故不称侵伐。先书齐、卫,王爵也。
6.庄公十八年【经】夏,公追戎于济西。【传】夏,公追戎于济西。不言其来,讳之也。
7.庄公二十四年【经】冬,戎侵曹。
8.庄公二十六年【经】二十有六年春,公伐戎。夏,公至自伐戎。
9.庄公二十八年【传】晋献公娶于贾,无子。烝于齐姜,生秦穆夫人及大子申生。又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晋伐骊戎,骊戎男女以骊姬。归生奚齐。其娣生卓子。骊姬嬖,欲立其子,赂外嬖梁五,与东关嬖五,使言于公曰:“曲沃,君之宗也。蒲与二屈,君之疆也。不可以无主。宗邑无主则民不威,疆场无主则启戎心。戎之生心,民慢其政,国之患也。若使大子主曲沃,而重耳、夷吾主蒲与屈,则可以威民而惧戎,且旌君伐。”使俱曰:“狄之广莫,于晋为都。晋之启土,不亦宜乎?”晋侯说之。夏,使大子居曲沃,重耳居蒲城,夷吾居屈。群公子皆鄙,唯二姬之子在绛。二五卒与骊姬谮群公子而立奚齐,晋人谓之二耦。
10.庄公三十年【经】冬,公及齐侯遇于鲁济。齐人伐山戎。
11.庄公三十一年【经】三十有一年春,筑台于郎。夏四月,薛伯卒。筑台于薛。六月,齐侯来献戎捷。秋,筑台于秦。冬,不雨。【传】三十一年夏六月,齐侯来献戎捷,非礼也。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诸侯不相遗俘。
12.闵公元年【经】元年春王正月。齐人救邢。【传】狄人伐邢。管敬仲言于齐侯曰:“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宴安鸩毒,不可怀也。《诗》云:‘岂不怀归,畏此简书。’简书,同恶相恤之谓也。请救邢以从简书。”齐人救邢。
13.闵公二年【传】二年春,虢公败犬戎于渭汭。冬十二月,狄人伐卫。
14.僖公元年【传】元年春,诸侯救邢。邢人溃,出奔师。师遂逐狄人,具邢器用而迁之,师无私焉。
15.僖公八年【经】夏,狄伐晋。【传】晋里克帅师,梁由靡御。虢射为右,以败狄于采桑。梁由靡曰:“狄无耻,从之必大克。”里克曰:“拒之而已,无速众狄。”虢射曰:“期年,狄必至,示之弱矣。”夏,狄伐晋,报采桑之役也。复期月。
16.僖公十年【经】十年春王正月,公如齐。狄灭温,温子奔卫。晋里克弑其君卓及其大夫荀息。夏,齐侯、许男伐北戎。【传】十年春,狄灭温,苏子无信也。苏子叛王即狄,又不能于狄,狄人伐之,王不救,故灭。苏子奔卫。
17.僖公十三年【经】十有三年春,狄侵卫。
18.僖公十四年【经】秋八月辛卯,沙鹿崩。狄侵郑。
19.僖公十六年【传】秋,狄侵晋,取狐、厨、受铎,涉汾,及昆都,因晋败也。王以戎难告于齐,齐征诸侯而戍周。
20.僖公十八年【经】五月戊寅,宋师及齐师战于甗,齐师败绩。狄救齐。冬,邢人,狄人伐卫。
21.僖公二十年【经】秋,齐人、狄人盟于邢。【传】秋,齐、狄盟于邢,为邢谋卫难也。
22.僖公二十一年【经】二十有一年春,狄侵卫。
23.僖公二十四年【经】二十有四年春王正月。夏,狄伐郑。【传】狄人归季隗于晋而请其二子。王德狄人,将以其女为后。富辰谏曰:“不可。臣闻之曰:‘报者倦矣,施者未厌。’狄固贪婪,王又启之,女德无极,妇怨无终,狄必为患。”王又弗听。
24.僖公三十年【传】夏,狄侵齐。
25.僖公三十一年【传】秋,晋搜于清原,作五军御狄。赵衰为卿。冬,狄围卫,卫迁于帝丘。
26.僖公三十二年【经】三十有二年春王正月。夏四月己丑,郑伯捷卒。卫人侵狄。秋,卫人及狄盟。
27.僖公三十三年【传】狄侵齐,因晋丧也。公伐邾,取訾娄,以报升陉之役。邾人不设备。秋,襄仲复伐邾。狄伐晋,及箕。八月戊子,晋侯败狄于箕。郤缺获白狄子。先轸曰:“匹夫逞志于君而无讨,敢不自讨乎?”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
28.文公四年【经】四年春,公至自晋。夏,逆妇姜于齐。狄侵齐。
29.文公六年【经】冬十月,晋狐射姑出奔狄。
30.文公九年【经】夏,狄侵齐。
31.文公十年【经】冬,狄侵宋。
32.文公十三年【经】冬,公如晋。卫侯会公于沓。狄侵卫。
33.宣公四年【经】夏六月乙酉,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赤狄侵齐。
34.宣公十一年【经】秋,晋侯会狄于攒函。【传】晋郤成子求成于众狄,众狄疾赤狄之役,遂服于晋。秋,会于攒函,众狄服也。
35.宣公十三年【传】秋,赤狄伐晋,及清,先縠召之也。
36.宣公十五年【经】六月癸卯,晋师灭赤狄潞氏,以潞子婴儿归。潞子婴儿之夫人,晋景公之姊也。酆舒为政而杀之,又伤潞子之目。晋侯将伐之,诸大夫皆曰:“不可。酆舒有三俊才,不如待后之人。”伯宗曰:“必伐之。狄有五罪,俊才虽多,何补焉?不祀,一也。耆酒,二也。弃仲章而夺黎氏地,三也。虐我伯姬,四也。伤其君目,五也。怙其俊才,而不以茂德,兹益罪也。后之人或者将敬奉德义以事神人,而申固其命,若之何待之?不讨有罪,曰将待后,后有辞而讨焉,毋乃不可乎?夫恃才与众,亡之道也。商纣由之,故灭。”
37.宣公十六年【经】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晋人灭赤狄甲氏及留吁。
38.成公九年【经】秦人、白狄伐晋。
39.成公十二年【经】秋,晋人败狄于交刚。
40.襄公四年【传】无终子嘉父使孟乐如晋,因魏庄子纳虎豹之皮,以请和诸戎。晋侯曰:“戎狄无亲而贪,不如伐之。”魏绛曰:“诸侯新服,陈新来和,将观于我,我德则睦,否则携贰。劳师于戎,而楚伐陈,必弗能救,是弃陈也,诸华必叛。戎,禽兽也,获戎失华,无乃不可乎?《夏训》有之曰:‘有穷后羿。’”公曰:“后羿何如?”对曰:“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于原兽。弃武罗、伯困、熊髡、龙圉而用寒浞。寒浞,伯明氏之谗子弟也。伯明后寒弃之,夷羿收之,信而使之,以为己相。浞行媚于内而施赂于外,愚弄其民而虞羿于田,树之诈慝以取其国家,外内咸服。羿犹不悛,将归自田,家众杀而亨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诸,死于穷门。靡奔有鬲氏。”
41.襄公十四年【传】将执戎子驹支。范宣子亲数诸朝,曰:“来!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与女剖分而食之。今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盖言语漏泄,则职女之由。诘朝之事,尔无与焉!与将执女!”对曰:“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惠公蠲其大德,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毋是翦弃。赐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我诸戎除翦其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贰。昔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舍戍焉,于是乎有殽之师。晋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踣之,戎何以不免?自是以来,晋之百役,与我诸戎相继于时,以从执政,犹殽志也。岂敢离逖?今官之师旅,无乃实有所阙,以携诸侯,而罪我诸戎!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不与于会,亦无瞢焉!”
42.襄公十八年【经】十有八年春,白狄来。【传】十八年春,白狄始来。
43.昭公元年【经】晋荀吴帅师败狄于大卤。
44.昭公九年【传】“先王居梼杌于四裔,以御螭魅,故允姓之奸,居于瓜州,伯父惠公归自秦,而诱以来,使逼我诸姬,入我郊甸,则戎焉取之。戎有中国,谁之咎也?后稷封殖天下,今戎制之,不亦难乎?伯父图之。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谋主也。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原,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叔向谓宣子曰:“文之伯也,岂能改物?翼戴天子而加之以共。自文以来,世有衰德而暴灭宗周,以宣示其侈,诸侯之贰,不亦宜乎?且王辞直,子其图之。”宣子说。
45.昭公十二年【传】晋伐鲜虞,因肥之役也。
46.定公五年【经】冬,晋士鞅帅师围鲜虞。
47.哀公六年【经】六年春,城邾瑕。晋赵鞅帅师伐鲜虞。【传】六年春,晋伐鲜虞,治范氏之乱也。
显然,中原各国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草原民族政权来往极为密切,尤其是战争和通婚成为最主要的方式。正如林惠祥先生在《中国民族史》所言:“历史上诸民族永远互相接触,无论其方式为和平或战争,总之均为接触,有接触即有混合,有混合斯有同化,有同化则民族之成分即复杂而不纯矣。”从以上史料记录来看,春秋时期中原诸国与周边戎狄时战时和,联盟与战争相续,不断变化,而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则是中原文化对戎狄的敌对、轻视,如隐公九年郑公子突讲道:“戎轻而不整,贪而无亲,胜不相让,败不相救。先者见获必务进,进而遇覆必速奔,后者不救,则无继矣。”说明在郑人的眼里戎组织纪律观念极弱,战争以掠夺为上,缺乏群体意识,讲究个体得失,人与人之间毫不谦让。而在鲁闵公元年的管仲之语则一语道破戎狄即为豺狼的观点,要求中原诸国联合起来共讨之。周边少数民族包括草原民族与中原文化的客观差异被有意夸大。如鲁宣公十五年晋大夫伯宗说道:“必伐之。狄有五罪,俊才虽多,何补焉?不祀,一也。耆酒,二也。弃仲章而夺黎氏地,三也。虐我伯姬,四也。伤其君目,五也。怙其俊才,而不以茂德,兹益罪也。”凡是与中原礼教文化不同之处皆为罪过之一,而最明显的则是轻薄祭祀、喜好饮酒、无视君长等级、重才轻德等,反过来重视个体智慧、力量、能耐,蔑视群体文化规矩。
反映在《春秋》《左传》中的草原民族记忆显然是儒家“华夷之辨”文化观影响下的结果,代表了当时中原文化对周边民族文化的普遍性看法,文化之间的对立性极为鲜明,所以导致了先秦史学表达上的一致性,即轻视、批判基础上的对立,这就严重影响了后世对待草原民族的价值观念,导致了后代无论是文学还是史学,都罕见草原民族记录的史实。涉及其中所蕴含的美学追求,则基本上呈现为否定性的表达为主,一种唯恐避之不及的远离,一种欲灭之而后快的心理,一种仇视又畏惧的复杂心理,一种相隔分离的思想主张。当然在先秦特别是春秋普遍视戎狄为洪水猛兽的潮流中,偶尔也有一些和谐快乐之曲。其中与戎狄通婚较为密切的晋国就是一例。《左传·襄公四年》记载了关于是“战”还是“和”的一段对白:“晋悼公曰:‘戎狄无亲而贪,不如伐之。’”大臣魏绛劝说道:“然则莫如和戎乎?”“和戎有五利焉:戎狄荐居,贵货易土,土可贾焉,一也。边鄙不耸,民狎其野,樯人成功,二也。戎狄事晋,四邻振动,诸侯威怀,三也。以德绥戎,师徒不勤,甲兵不顿,四也。鉴于后羿,而用德度,远至迩安,五也。君其图之。”“公说,使魏降盟诸戎,修民事,田以时。”[53] 晋国君主最终采取了罢战求和的战略,晋国也终于成为春秋列国之首。
与以上晋国对戎狄的态度相似,在《韩非子·十过》《史记·秦本纪》和《吕氏春秋·不苟》篇中均记录了一个西戎使者由余出使秦国、说抗秦穆公的故事。由余虽然由西戎而来,但其彬彬有礼的举止、柔中带刚的讲理、娓娓道来的气度给秦穆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促使穆公改变了对戎的方略,而由余也成为先秦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对话的杰出使者。虽然我们了解到由余的先人是晋人,但长期生活在西戎的由余能够在秦人面前一展才具、亮丽四方,充分说明草原文化对其浸润之深,为先秦草原文学留下了一位外交使者的身影。
[1]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275页。
[2]程树德撰:《论语集释》,中华书局2017年版,1094页。
[3](清)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276页。
[4](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1页。
[5](东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17页。
[6]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307页。
[7]杨伯峻编著:《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4页。
[8]杨伯峻编著:《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4页。
[9](清)王先慎著,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65页。
[10](明)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30页。
[11](南宋)洪迈:《容斋随笔》,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98页。
[12]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669页。
[13](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356页。
[14]《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春秋公羊传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15页。
[15]《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31页。
[16]《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32页。
[17](南宋)朱熹:《诗集传》,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26页。
[18]余观英:《诗经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71页。
[19]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58页。
[20](清)姚际恒:《诗经通论》,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01页。
[21]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164页。
[22]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419页。
[23]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42页。
[24](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86页。
[25](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293—294页。
[26](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211页。
[27](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593页。
[28](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522页。
[29](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368页。
[30](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649页。
[31](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524页。
[32](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906页。
[33]闻一多:《闻一多全集·庄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287页。
[34](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86页。
[35](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879页。
[36](东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44页。
[37]王蘧常:《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38](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79页。
[39](南朝)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939页。
[40](南朝)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939页。
[41](唐)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5298页。
[42](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73页。
[43](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73页。
[44](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74页。
[45](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75页。
[46](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75页。
[47](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79页。
[48]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先秦卷),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124页。
[49](西汉)刘向辑录,范祥雍笺证,范邦瑾协校:《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1387页。
[50](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881页。
[51](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543—2544页。
[52]转引自李浩《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3]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9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