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中国共产党党员译介活动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陈独秀的译介活动》:翻译实践活动

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号实庵,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行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最高领导人。

陈独秀于1879年(清光绪五年)10月9日生于安徽怀宁,1896年考中秀才,1897年进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在那里接触到近代西方的思想文化,因发表反清言论,1899年被书院开除,后因参与反清宣传活动被清政府通缉,于1901年流亡日本,进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回国后于1903年7月协助章士钊在上海主编《国民日报》,1904年年初在芜湖创办了《安徽俗话报》。1905年,组织了岳王会,并任总会长,秘密进行反清革命活动。1907年进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学习,后来又转入早稻田大学。回国后于1909年冬到浙江陆军学堂任教,1911年辛亥革命后安在徽省都督府任秘书长,1913年,参加了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出狱后于1914年再次前往日本,协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回国后于1916年担任北京大学学长(相当于系主任),1918年与李大钊共同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帜。

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织,进行了一系列的建党活动。1921年3月24日,他受陈炯明之邀赴广东建党。同年7月,在中共“一大”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后被选为中共第二届和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第四届和第五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29年12月在上海建立名为“无产者社”的托派组织,出版《无产者》,进行托派思想的宣传。1937年,由于在上海淞沪会战中支持抗战并谴责蒋介石的卖国独裁,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同年8月出狱,先后在武汉和重庆居住,1942年5月病逝于重庆。其主要著述被收录到《独秀文存》、《陈独秀思想论稿》、《陈独秀文章选编》和《陈独秀著作选编》等。

在语言上,陈独秀懂日、法、英三国文字。他曾多次到日本留学,或因其他事务在日本逗留,还曾经在东京弘文学堂的师范科专门学过日语[1]。他对法语的学习则始于国内,早在戊戌变法时期,他在杭州的新式学校中西求是书院就读时,就曾学习过法语。[2]1914年7月,他去日本协助章士钊编辑《甲寅》杂志,同时进入雅典娜法语学校继续学习法语。[3]此外,在日本期间,他还先后进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和早稻田大学专门学习英语。因此,他的日、法、英三种语言水平都比较高。胡适在北京大学进行题为《陈独秀与文学革命》的演讲时曾说:“他受法国文化的影响很大,他的英文法文都可以看书。”[4]实际上,他的英语水平不仅仅是停留在“可以看书”的水平。例如自1913年冬至1914年春,在他滞留上海协助汪孟邹经营亚东图书馆的时期,他就以“CC生”为笔名编写了《新华英文教科书》,这部教科书原定出版四册,但因为销路不畅,只出了前两册,到了1919年12月1日,他编写的《模范英文教本》四册本由上海益群书社出版。在他的书信和著作中,日、英、法、德和拉丁语等外文术语随处可见,这充分反映出他的外语水平是相当高的。

除了语言,陈独秀还具有很深的中西文学和文化功底,是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蔡元培曾经说:“近代学者人格之美,莫如陈独秀。”[5]由此可见,在同代人的眼中,他的学者身份也是得到认可的。他“博学多艺,对历史、哲学、文学、文字音韵学等都有精深造诣”。[6]他不仅在旧文学方面很有功底,于新学上也颇有造诣。在思想上,早在戊戌变法时期,在他于中西求是书院就读的时候,他就受到严复的《天演论》和维新派报纸《时务报》的影响,随着后来的出国留学和自己的学习体悟,他游走在中西文化之间,形成了自己深厚的文化根基和独到的见解。在军事、政治、文化、教育、艺术乃至宗教、家庭、道德、人口、婚姻和妇女等诸多领域,他都有独到的研究,形成了独具慧眼的见地,发表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论著。时至今日,他的不少论点仍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7]

陈独秀在语言、文化、文学和思想等方面积累的深厚功底为他的译事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译事活动包括他的翻译实践活动、相关翻译组织活动以及翻译思想等方面。

——

(一)译介活动梳理

按照文体来看,陈独秀的翻译实践活动涉及文学翻译、社会科学翻译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翻译等。

1.文学译介活动

陈独秀的文学译介活动主要包括小说和诗歌翻译。

(1)小说翻译

陈独秀的翻译实践活动始自其为苏曼殊修改润色《惨社会》,实际上,这是苏曼殊节译的雨果的《悲惨世界》。自1903年10月开始,苏曼殊署名为“中国苏子谷”,将译文在《国民日报》上连载,连载了前十一回后,《国民日报》于是年底停刊。对于苏曼殊在此报上连载的译文,陈独秀很不以为然,不但认为译文“很不忠实”,而且对苏曼殊的译笔也颇不满意,认为其“汉文的程度实在不甚高明”。于是他对这些译文进行了修改润色,并将原来的十一回译成了十四回,将书名改为《惨世界》,于1904年由镜今书局发行了单行本,译者的署名是“苏子谷、陈由己同译”,这里的陈由己就是陈独秀。不过陈独秀对自己的修改和润色也并不满意,他曾说:“《惨世界》是苏曼殊译的,取材于嚣俄的哀史而加以穿插,我曾经润饰一下。曼殊此书的译笔,乱添乱造,对原著很不忠实,而我的润饰,更是马虎到一塌糊涂。”[8]

从译本的质量来说,苏曼殊和陈独秀翻译的《惨世界》的确让人不敢恭维,但从译本的功能和承载的社会意义来看,这个译本还是有令人称道的地方。两人其实是采用了章回体小说的模式,依据原文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采用了改写的方式,对原文进行了影射式的大幅度的编译,这种影射典型表现在人物姓名和故事情节的编写上。在译本中,主要人物的姓名被改译成了“金华贱”、“满周苟”、“范桶”、“孔美丽”和“孟主教”等,这些名字用双关的方式分别影射当时社会中不同身份的人物,包括无产者、满洲政府当权派、传统知识分子和坚守孔孟教条的人物等。其中“金华贱”谐音“今华贱”,是对当时中国在世界上所处地位的影射,反映出当时清政府割地赔款、饱受列强欺凌的现实;“满周苟”谐音“满洲狗”,直接指向当时的清政府,反映出译者对当权派的不满;“范桶”则谐音“饭桶”,影射的是当时没有民族担当、只会死读书的知识分子;“孔美丽”和“孟主教”则用语义双关的方式影射那些笃信孔孟之道、不善变通的人。

在故事情节上,两人翻译的《惨世界》与原文的差别也很大,更是寄予了两人的当下关怀。“金华贱”时常受到“满周苟”的欺凌,“范桶”也是如此。“满周苟”看上了“孔美丽”,想方设法对她进行凌辱,“金华贱”拔刀相助,与“满洲苟”周旋,“范桶”则在其中和稀泥。在与“孟主教”相遇相识之后,“金华贱”蓦然醒悟,终于对“满周苟”不再心存幻想,而是与其彻底决裂、划清界限,他高举义旗,与“满周苟”展开了斗争。

可以看出,如果严格以原文作为参照,《惨世界》并不能算得上是严格意义上的翻译,而是一种寄予了作者信念和希望的再创作。从这种再创作中,我们能够看出译者对于政府、旧式礼教和社会现状的不满,对于国人所持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哀、无奈与愤懑,借助翻译,译者其实是想唤醒国人、告诉他们一条出路,那就是不要消极等待,而是要奋起反抗,自己掌握命运。因此,从这一点来看,苏曼殊和陈独秀对于原文的译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诗歌翻译

1908年,陈独秀翻译了拜伦的《留别雅典女郎四章》一诗,译文署名为“盛唐山民”,收入了苏曼殊编的《拜伦诗选》,于1909年在东京出版。之所以署名为“盛唐山民”,是因为陈独秀的故乡怀宁自唐朝至清朝初年在行政区划上属于盛唐郡,郡内有山名曰“盛唐山”,因此陈独秀曾自称为“盛唐山人”或“盛唐山民”。

1915年,陈独秀选择了泰戈尔的《吉檀迦利》中的第1、第2、第25和第35首诗,将其译为汉语发表在同年10月15日出版的《青年杂志》(1916年9月改为《新青年》)第1卷第2号上,这是《新青年》杂志第一次发表外国诗歌译文,也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泰戈尔诗歌译文,陈独秀也因此成为泰戈尔作品的首位中文译者。[9]

在自己的译文之后,陈独秀附上了对泰戈尔的注释,说他是“印度当代之诗人。提倡东洋之精神文明者也。曾受Nobel Peace Prize。驰名欧洲。印度青年尊为先觉。其诗文富于宗教哲学之理想”。将泰戈尔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说成是诺贝尔和平奖自然是大错特错了,目前业界普遍认为这一错误的出现是因为陈独秀当时对泰戈尔并不十分了解。[10]

陈独秀翻译泰戈尔的这几首诗自然有其文学上的用意,但更多的还是出于其政治和教育目的,从“提倡东洋之精神文明者也”和“印度青年尊为先觉”这些说法来看,他强调了泰戈尔在精神上的开拓作用和对青年的引导功能,由此可见其翻译的政治用意和教育用意十分明显,对于文学性的强调反而成了其次。

另外,在译文的措辞上,陈独秀的政治动机也是显露无遗的,以下是这四首诗的原文和对应译文:

Thou hast made me endless,such is thy pleasure.This frail vessel thou emptiest again and again,and fillest it ever with fresh life.

This little flute of s reed thou hast carried over hills and dales,and hast breathed through it melodies eternally new.

At the immortal touch of thy hands my little heart loses its limits in joy and gives birth to utterance ineffable.

Thy infinite gifts come to me only on these very small hands of mine.Ages pass,and still thou pourest,and still there is room to fill.

我生无终极。造化乐其功。微躯历代谢。生理资无穷。/越来千山谷。短笛鸣和雍。和雍挹汝美。日新以永终。/汝手不死触。乐我百障空。赐我以嘉言。乃绝言语踪。/弱手载群惠。万劫无尽工。

When thou commandest me to sing it seems that my heart would break with pride;and I look to thy face,and tears come to my eyes.

All that is harsh and dissonant in my life melts into one sweet harmony and my adoration spreads wings like a glad bird on its flight across the sea.

I know thou takest pleasure in my singing.I now that only as a singer I come before thy presence.

I touch by the edge of the far spreading wing of my song the feet which I could never aspire to reach.

Drunk with the joy of singing I forget myself and call thee friend who art my lord.

当汝命我歌。矜喜动肝膈。举目睹汝面。不觉泪盈睫。/纯一而和谐。泯我百徽繣。乐如海上鸥。临波厉羽翮。/前进致我歌。我歌汝怿悦。/余音溢天衢。稀宠幸接迹。/欢歌醉忘我。苍冥为友戚。

In the night of weariness let me give myself up to sleep without struggle,resting my trust upon thee.

Let me not force my flagging spirit into a poor prepara'ion forthy worship.

It is thou who drewest the veil of night upon the tired eyes of the day to renew its sight in a fresher gladness of awakening.

深夜群动息。吾亦百虑消。偃卧无所营。委身任灵保。/惰气渎神命。毋令相混淆。/夜色若张幕。倦眼息尘劳。朝醒乐新景。感此神功高。

Where the mind is without fear and the head is held high;

Where knowledge is free;

Where the world has not been broken up into fragments by narrow domestic walls;

Where words come out from the depth of truth;

Where tireless striving stretches its arms to-wards perfection;

Where the clear stream of reason has not lost its way into the dreary desert sand of dead habit;

Where the mind is led forward by thee into ever-widening thought and action

Into that heaven of freedom,my Father,let my country awake.

远离恐怖心。矫首出尘表。/慧力无尽藏。/体性遍明窈。/语发真理源。/奋臂赴完好。/清流径寒碛。而不迷中道。/行解趣永旷。心径资灵诏。/挈临自在天。使我长皎皎。

与原文相比,他的用词新颖有力。原文中,泰戈尔运用了fresh、new、renew、awakening、forward、freedom和awake等词,来表达对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获得新生的希望和寄托,在译文中,陈独秀则用了“造化”、“代谢”、“生理”、“日新”、“朝醒”、“新景”、“自在”和“皎皎”等词表达自己对于破旧立新的渴望,这些选词表达了他在救亡图存中的进化论思想,是在文字上对于《敬告青年》一文中表达的“求新”和“求变”思想的延续和实际实施。“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艾;存亡之数,可以逆睹。矧在吾国,大梦未觉,故步自封,精之政教文章,粗之布帛水火,无一不相形丑拙,而可与当世争衡?”[11]

同样在《青年杂志》的第1卷第2号上,陈独秀还发表了自己翻译的美国诗人Samuel F.Smith所写的《亚美利加》(长期以来,业界都将其看作陈独秀对于美国国歌的翻译,实际上美国的国歌是The Star-Spangled Banner,陈独秀从来没有翻译过美国国歌)。在这首诗歌的翻译中,离骚体的运用使译文抑扬顿挫、掷地有声,情感词汇的选用则有千钧之力、扣人心弦,“吾土”、“祖宗”、“先民”、“邦家”、“宗国”、“吾祖”、“吾神”、“吾曹”和“吾侣”等词莫不让人引发爱国之情、激发忧患意识;“自由”和“天国”等词的反复出现无不激发人们对于自由的向往和未来美好的憧憬,第二节中的增译使译文较原文相比更能突出祖国风景的壮美,让人更添爱国之情。陈独秀的旧学功底在此译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和发挥,更加可贵的是他在译文中体现出的强烈的民族和国家情怀。读此译文,我们仿佛觉得是陈独秀本人正在向我们颂唱他发自心底的希望、表达他复兴中华的迫切心情。[12]

第一节及其译文:

My country,“tis of thee,Sweet Land of liberty,Of thee I sing;Land where my fathers died,Land of the pilgrims” pride,From ev'ry mountain side,Let freedom ring!

爱吾土兮自由乡。祖宗之所埋骨。先民之所夸张。颂声作兮邦家光。群山之隈相底昂。自由之歌声抑扬。

第二节及其译文:

My native country thee,Land of the noble free,Thy name I love;I love thy rocks and rills,Thy woods and templed hills;My heart with rapture thrills Like that above.

吁嗟汝兮吾宗国。自由名族之所宅。汝之名兮余所怿。清浅兮川流。嵯峨兮岩石。森林兮莽苍。丘陵兮耸立。余悦汝兮心震摇。欢乐极兮登天国。

第三节及其译文:

Let music swell the breeze,And ring from all the trees,Sweet freedom's song;Let mortal tongues awake;Let all that breathe partake;Let rocks their silence break,The sound prolong.

箫管作兮交远风。飞声振响群林中。自由之歌乐其雍。众口相和声融融。含生负气皆从同。巉岩破寂声宏通。

第四节及其译文:

Our fathers'God,to thee.Author of liberty,To thee we sing,Long may our land be bright With freedom's holy light;Protect us by thy might,Great God,our King!

尊吾神兮自吾祖。自由创造汝之矩。吾曹讴歌实唯汝。万岁千秋德惠溥。自由灵光耀吾土。仗汝力兮佑吾侣。伟大之神吾共主。

2.社会学书籍和文章的翻译

在陈独秀开始文学翻译的同一年,他也开始译介西方社会学系列文章和书籍。1904年,他在安徽芜湖创办了《安徽俗话报》,在第18期上,他用译写的方式刊载了《西洋各国小学堂之情形》,对西方的教育进行译介。1915—1916年,他翻译了法国薛纽伯[13]所著的《现代文明史》中的第三章即“18世纪欧罗巴之革新运动”中的一部分,将译文分作两期分别刊发于1915年9月15日出版的《青年杂志》的第1卷第1号和1916年10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此时《青年杂志》已改名为《新青年》)第2卷第2号上。

在陈独秀这一时期所翻译的社会学文章中,最可圈可点的是他对于女性解放等话题的关注。1915年,他翻译了法国Max O'Bell的短文《妇人观》,将其发表在《青年杂志》的第1卷第1号上。由于当时白话文还没有推行,他依然采用了文言文形式进行翻译,其语言简单流畅,深得原文精髓。借着译文,他表达了自己的女性观和对广大女性寻求思想解放的期待。[14]

a.Woman is an angel who may become a devil,a sister of mercy who may change into a viper,a ladybird who may be transformed into a stinging-bee.

Sometimes she never changes,and all her lifetime remains angel,sister of mercy,ladybird,and sweet fragrant flower.It depends a great deal on the gardener.

b.The Lord took fromman a rib,with which he made a woman.As soon as this process was finished,woman went back to man,and took the rest of him,which she has kept ever since.

c.Women were not born to command,but they have enough inborn power to govern man who commands,and,as a rule,the best and happiest marriages are those where women have most authority,and where her advice is oftenest followed.

d.A man may be as perfect as you like,he will never be but a rough diamond until he has been cut and polished by the delicate hand of a woman.

e.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men:those who will come across temptations and resist them,those who avoid them for fear of succumbing,and those who seek them.Among the first are to be found only men whose love for a woman is the first consideration of their lives.

f.Men who always praise women do not know them well;men who always speak ill of them do not know them at all.

g.Men study women,and form opinions,generally wrong ones,women look at men,guess their character,and seldommake mistakes.

h.It is a great misfortune not to be loved by the one you love;but it is a still greater one to be loved by the one whom you ceased to love.

i.I am not prepared to say that celibacy is preferable to marriage;it has,however,this decided advantage over it:a bachelor always cease to be one the moment he has discovered that he has made a mistake.

j.A woman knows that a man who in love with her long before he does.A women's intuition is keener than her sight;in fact,it is a sixth sense given to her by nature,and which is more powerful than the other five put together.

a.妇女、天人也。或化而为夜叉。善女也。或化而为蛇蝎。流萤也。或化而为蜂螫。其恒为天人。为善女。为流萤。为芬芳馥郁之花。终其身而不变者。亦往往有之。视护持之者伎俩如何耳。

b.神之造妇女也。取材于男子之肋骨。此业方终。妇女即趋归男子之所。而取其遗体。至今犹保存之。

c.夫女子虽非为发号施令而生。然其天赋之权能。足以统驭发号施令之男子。最善良最和乐之伉俪。其妇人每最拥威权。计从而言听也。

d.任人之欲若何完善。惟不经女子之纤手所琢磨。祗一粗粝金刚石耳。

e.世间男子凡三种。有置身诱惑而抗之者。有惧其陷溺而避之者。有进而求之者。其以恋爱为人生第一义者。惟于第一种男子中见之。

f.常誉妇人之男子。非知妇人者也。常毁妇人者。亦终不知之。

g.男子衡量妇人。其所见恒不得当。妇人窥测男子之性质。失之者鲜也。

h.不见爱于所爱之人。大不幸也。然爱汝者为汝不爱之人。其不幸尤甚。

i.余非谓独身善于婚配。第决其便利者。未婚之人。一旦自悟其非。即可弃其独身生活也。

j.女子之知男子之爱己也敏于男子。女子之直觉力。锐利过于眼光。实天赋女子之第六感官。其他五种感官合而一之。亦不若是之有力也。

“任人之欲若何完善。惟不经女子之纤手所琢磨。祗一粗粝金刚石耳。”“妇女为天人或夜叉,取决于护持之者的伎俩如何耳。”“女子足以统驭发号施令之男子。最善良最和乐之伉俪。其妇人每最拥威权。计从而言听也。”“不见爱于所爱之人。大不幸也。然爱汝者为汝不爱之人。其不幸尤甚。”“余非谓独身善于婚配。第决其便利者。未婚之人。一旦自悟其非。即可弃其独身生活也。”(陈独秀,1915b)这些译文纵使今天读来,依然让人叹服。从这些语句中,也能看出陈独秀对女性地位和美德的肯定、对男权思想的消解以及他对女性追求爱情权利和构建男女平等和谐的家庭伦理关系的支持。

在《妇人观》的翻译中,陈独秀所作的注释也颇为引人关注。这些注释自然体现了他的读者关怀,另外,他作注释的方式也值得我们考察。在这些注释中,对于人名、地名和一些专有名词,他要么采取“不译”的方式直接将其移植到译文中,要么在相应译文之后的括号内附上原文名称,此外,他还会对原文的语义或者语法关系用英语进行解释,颇有将注释作为语言学习材料之用的嫌疑。例如:

Max O'Rell(1848—1903)法兰西人也。本名Paul Bloueto。授法兰西语于伦敦St.Paul's School。纳英女为室。善为讽刺文。论评著作。言英伦风土者为多。所著“英人及其乡土”(英名John Bull and His Island.法名John Bull et Son Ile.)最知名。其书颇嘲英人。而英人无不乐观之。晚年居巴黎。任New York Journal.之通信员。

上帝取Adam.之肋骨造Eve.事见旧约创世记。俗传女子肋骨廿五。较男子多一条云。as a rule=usually.Wrong ones=wrong opinions.Celibacy is preferable(宁取)to marriage.与其结婚宁取独身之义。over it之it。乃marriage之代名词。before he does.=before he knows.nature=天然。[15]

在《青年杂志》第1卷第3号上,他用译写的方式发表了《欧洲七女杰》,向中国读者介绍了七个欧洲杰出女性的形象,包括贞德(Jeame D.arc.)、奈廷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苏非亚(Sophie Perovkasa)、居里夫人(Marie Curie)、米雪儿(Louise Michel)、罗月(Clemence Royer)和罗兰夫人(Morie Rolland),这些女性或是敢作敢为、富有担当的爱国志士,或是学识渊博、富有成就的业界人士,抑或是富有洞见、思想深邃的哲人学者等。

“居恒以为男子轻视女流。每藉口于女子智能之薄弱。犹之政府蹂躏民权。每藉口于人民程之不足。此皆蔽于一时之幻象。而未尝深求其本质也。其本质于何证之。欧洲纪载所传女流之事业。吾侪须眉对之。能毋汗颜乎。爰录其脍炙人口者七人。以为吾青年女同胞之观感焉。”——陈独秀《欧洲七女杰》[16]

3.社会主义学说的译介

自1919年起,陈独秀的译介活动出现了性质上的转折,由原来的通过文学翻译表达诉求和揭示社会问题等方面的译介转为对社会主义学说的译介,直接以理论学说的形式改造国民思想以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此时,他的译作发表阵地也不再局限于《新青年》。1919年,他摘译了《共产党宣言》的一部分,将其发表在4月6日出版的第15号《每周评论》上。1923年,他翻译了《殖民地及半殖民地职工运动问题之提要——赤色职工国际第二次大会之决议案》,发表在6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季刊(是年《新青年》杂志社迁往广州改为季刊)第1期上。1924年,他翻译了《合作社问题》,发表在2月27日出版的第56期《向导》上。[17]

在陈独秀的译介活动中,他还关注科学和宗教等方面的译介。1917年,他翻译了赫克尔《世界之谜》中的第二十章,以“科学与基督教”为题连载在《新青年》第3卷第6号和第7号上,以呼应《新青年》杂志高举的“科学”大旗。

陈独秀大部分的译介活动都是以汉语为译入语的,在已发现的译文中只有《汉译英文选》例外。此书于1915年11月由益群书社印行,译者署名为“仲甫”,“仲甫”为陈独秀的字。1919年2月5日,益群书社再次出版发行该书。[18]

(二)陈独秀翻译实践活动的特点

综观陈独秀的翻译实践活动,我们发现了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诗歌翻译选材

陈独秀的文学翻译并不是出于艺术性和文学性的考虑,而是体现出中国文学活动中典型的“文以载道”式的特点,他所译介的文学作品大都是寄予了他对当下的关怀和强烈的民族与国家情怀。对于小说,他利用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优势,在译作中利用改写的方式,或映射或双关,激发国人的斗争意识。由于诗歌的抒情性、召唤性和其在篇幅和吟诵等方面的优势,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诗歌成了陈独秀译介活动的首选,他所译的诗歌情感充沛、激情澎湃、斗志昂扬,成为他唤醒国民、宣传革命的有力武器。

在所有的诗歌翻译中,陈独秀的选材非常集中,那就是他对拜伦、泰戈尔等人诗歌的译介。对于拜伦的诗歌,他选译的是拜伦远赴希腊、支持希腊革命期间所写的一些诗,这其中是有一定深意的,拜伦的革命热情激励着他,这种热情正是中国所缺少的,他热切希望自己和国人也能一如拜伦,走上革命救国的道路。

与对拜伦诗歌的翻译一样,对于泰戈尔诗歌的翻译同样也寄予了陈独秀的革命情怀和理想。《吉檀迦利》原本由泰戈尔用孟加拉语所作,后来泰戈尔用自译的方式将其译成了英语,在英语世界引起轰动,尤其受到了叶芝等浪漫主义诗人的肯定和热捧。随后泰戈尔的诗作经由英语转译为日语,在日本同样引发了一股泰戈尔热。当时不少留学欧美和日本的中国学生都受到了泰戈尔诗作的影响,陈独秀当时留学日本,思想激进的他正在思考和探索中国文学、文化和政治的出路,而泰戈尔又来自与中国命运极为相似的邻国印度,因此对于四处探寻救国救民良策的陈独秀来说,译介泰戈尔的诗歌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共有100多首诗歌,陈独秀选译的四首(1915)都具有显著的民族和国家意识,尤其是在第35首诗中,泰戈尔对于自己的民族和国家抒发了激情昂扬的热爱和美好的祝愿,表面上对上帝进行的倾诉和与上帝之间的对话实际上是作者用饱满的热情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希冀,渴望着自己的民族和国家能够迅速觉醒并崛起,从此进入自由天国,不再受欺凌遭压迫。因此,从选材上来看,陈独秀译介的政治动机是很明显的。他将这些极具民族和国家情怀的四首诗的译文取名为《赞歌》,发表在《青年杂志》1915年第1卷第2号上,这不由让我们想起他在《青年杂志》创刊号即1915年第1卷第1号上发表的《敬告青年》。在此文中,他对于民族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表现出了极大的担忧和关注:“吾国自通海以来,自悲观者言之,失地偿金,国力索矣;……各国之制度文物,形式虽不必尽同,但不思驱其国于危亡者,其遵循共同原则之精神,渐趋一致,潮流所及莫之能违。于此而执特别历史国情之说,以冀抗此潮流,是犹有锁国之精神,而无世界之智识。国民而无世界智识,其国将何以图存于世界之中?”[19]结合陈独秀在特殊时代特殊阶段的现实关怀和政治动机,我们认为他对泰戈尔诗歌的翻译选材绝不是偶然的。

至于对歌曲《亚美利加》的翻译,其中的民族和国家情怀更是自不待言。

2.对于“妇女问题”的集中译介

陈独秀对于女性话题文章的译介同样反映了他的政治主张,历时来看,他的这种主张表现出了很强的连续性。早在辛亥革命之前,他就非常关注人权和男女平等方面的话题,这种关注早在他于1904年创办《安徽俗话报》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蔡元培[20]说他创办该杂志是“表面普及常识,暗中鼓吹革命”。实际上也是如此,在创办该杂志的过程中,陈独秀体现出了非常显著的意识形态,主要表现为“反帝爱国主义、反封建专制以及恶俗、国民性批判思想”等几个方面。[21]在以上几个方面中,他尤其对封建婚姻制度进行了强烈的批判,认为包办婚姻是一种野蛮风俗,破坏了无数青年男女的终身幸福,极不合理。到了1915年,在《青年杂志》的创刊号上,他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将对妇女解放的关注明确写进了办刊宗旨。“要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税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22]

也正是因为确立了这个宗旨,《青年杂志》在1915年刊出的四期中有三期都刊载了专论女性的文章,除了上面提到的分别刊载于第1卷第1号和第1卷第3号上的《妇人观》和《欧洲七女杰》之外,还有于第1卷第4号上刊载的《国外大事记·欧洲女子之选举权》。

到了1916年9月,《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1916年12月1日在第2卷第4号上,陈独秀发表了题为“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的文章,文中,他对诸如“妇人者,伏于人者也”、“女不言外”、“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相交”和“夫死不嫁”等针对女性的封建道德与教条进行了无情的驳斥和鞭挞,倡导女性培养“独立自主人格”,鼓励他们像西洋妇女一样“独立自营之生活”。在1917年2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第2卷第6号上,作为主编的陈独秀策划刊登了《女子问题》的征稿启事,陆续发表了不少相关方面的译作和文章,例如第4卷第5号上发表了周作人翻译的日本学者与谢野晶子所作的《贞操论》、第5卷第1号上发表了胡适的《贞操问题》、第5卷第2号上发表了鲁迅的《我之节烈观》等等,形成了提倡女性解放和独立自主的热烈氛围。[23]

除了以上几点,陈独秀的译介活动中还表现出了其他一些特点,例如他对外来名词的处理方式,对于译介泰戈尔前后截然相反的态度变化和强烈的法兰西情结等。

注释

[1]朱洪:《陈独秀风雨人生》,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2]王光远:《陈独秀年谱》,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

[3]王光远:《陈独秀年谱》,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第23页。

[4]胡适:《陈独秀与文学革命》,王树棣等《陈独秀评论选编》(下),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9—293页。

[5]石钟扬:《文人陈独秀:启蒙的智慧》,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8—39页。

[6]袁亚忠:《陈独秀的最后15年》,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63页。

[7]石钟扬:《终身的反对派与永远的新青年——论陈独秀的文化意义》,《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8]柳亚子:《记陈仲甫先生关于苏曼殊的谈话》,《苏曼殊年谱及其他》,北新书局1928年版,第279—286页。

[9]韩虎林:《陈独秀的译事活动和译学见解》,《中国翻译》2007年第4期。

[10]刘燕:《泰戈尔:在西方现代文化中的误读——以〈吉檀迦利〉为个案研究》,《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2期。

[11]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1915年第1卷第1号。

[12]陈强:《从“盗火”到“理水”——〈新青年〉文学翻译浅探》,《晋阳学刊》2008年第6期。

[13][法]薛纽伯:《现代文明史》,陈独秀译,《青年杂志》1915年第1卷第1号。

[14]罗琼:《陈独秀“妇女解放”意识形态与〈妇人观〉的译介》,《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年第7期。

[15]罗琼:《陈独秀“妇女解放”意识形态与〈妇人观〉的译介》,《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年第7期。

[16]罗琼:《陈独秀“妇女解放”意识形态与〈妇人观〉的译介》,《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年第7期。

[17]韩虎林:《陈独秀的译事活动和译学见解》,《中国翻译》2007年第4期。

[18]韩虎林:《陈独秀的译事活动和译学见解》,《中国翻译》2007年第4期。

[19]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1915年第1卷第1号。

[20]蔡元培:《独秀文存——序言》,亚东图书馆1933年版,第1页。

[21]吴效马:《辛亥革命前后陈独秀政治思想嬗变的轨迹》,《贵州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

[22]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1915年第1卷第1号。

[23]陈强:《从“盗火”到“理水”——〈新青年〉文学翻译浅探》,《晋阳学刊》200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