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楚萍的《吴伟业戏曲作品研究》是在她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增改而成的。今年春末,楚萍把修改过的稿子发给我,嘱我为她即将出版的书写序,我没有犹豫就答应了。因为我了解楚萍撰写这部书稿的经历,也了解书稿逐步完善的过程。正因为如此,这部书能够出版,我尤其感到欣慰。我想通过这篇“序”,记下我和楚萍共同经历的一段时光,也谈谈这本书的亮点所在。
第一次见到楚萍是在硕士研究生入学的面试会上。那是2005年的春夏之交,楚萍即将从山东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作为保送生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参加面试。她留给我的最初印象是朴实又透着机灵。选择她做我的硕士研究生,这最初的印象起了很大的作用。
攻读硕士学位的三年,楚萍的科研与学习、学位论文的选题和写作都按部就班,完成得比较顺利。硕士学位论文的论题是关于明代戏曲家李开先的。2007年的春天至夏天,她写出一部分稿子就交给我,我看过后返还给她修改,这样她陆陆续续地交稿,我一部分一部分地看,没有出现赶着看稿、改稿的紧张阶段。那年秋天,我将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进行学术访问。在我动身之前,楚萍的硕士毕业论文已经基本定稿。2008年夏初,我还在丹麦,楚萍的硕士毕业论文答辩会我请邓绍基先生安排主持。后来得知,就是在那之后不久,邓先生的病症开始显现。近些年每念及此事,我都很难过,难抑对邓先生的怀念之情。楚萍在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同时,报考了我的博士研究生,并顺利通过了考试。
难以预料的是,博士阶段的学习对于楚萍来说艰难了很多。人生就是如此,一个人一生中,能埋头读书、不问世事的时间不会一直持续。成年之后,生活中不可能只有书本,立足生存是排在首位的。楚萍在被录取之前已经和一个公司签约,因此她放弃了好不容易得到的免费脱产念博士学位的机会。随之而来的是每天朝九晚五的工作节奏,工作内容和所学专业毫无关系,孩子还幼小,如此种种,使得她必须虔心坚持,才有可能完成学业。
其实,在楚萍入学之前,我和楚萍谈到过以她当时的境况以及读博士学位的艰难,她表示有思想准备,能够克服困难。入学之初,就她博士阶段的学习安排和博士毕业论文选题,我和她有一次长谈。那是在2008年9月,我刚回国不久。首先谈到她要不要继续她硕士阶段的研究论题——关于李开先及明代戏曲研究。她表示想另起炉灶,鉴于清代戏曲材料丰富,她想选关于清代戏曲的论题。围绕清代戏曲,我们谈论了不少设想,记得最后我对她说,既然这样,你就从吴伟业开始读吧。没想到,楚萍这一读,就没有从吴伟业的作品中“出来”。
当楚萍告诉我,她的博士论文打算以吴伟业的戏曲作品作为研究对象时,我有些担心。专门研究吴伟业的戏曲作品的成果比较少,正是因为吴伟业的戏曲作品一则数量较少;二则没有在戏曲舞台上流行。不像他“梅村体”诗歌那样自成一体,影响广泛。所以,学界对其诗歌的关注更多。
2013年春天,楚萍交给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初稿,虽然整体说来有些单薄,但我较为放心了。论文从吴伟业的生平、交游及其戏曲作品的论述展开,逐一讨论。实际上,这是一种不容易讨好的做法,因为不是从问题出发,往往容易缺乏独特的研究角度。仔细读下来,我发现论文的长处很明显:正因为对吴伟业的戏曲作品及戏曲创作思想的专门研究相对较少,所以系统地、原原本本地评介、分析其戏曲作品的特点就有价值。论文的特点是通过细致分析剧作中人物与史传所记历史人物的异同,探讨剧作者寄寓在剧作中的特殊思想情感。再者,论文长于在戏曲作品中的情节细部发现问题,进行分析,从中显出独到的眼光和见解。例如,将《秣陵春》与《牡丹亭》对比,通过分析“离魂”“梦境”与“双影”的渊源关系及其差异,以此阐发《秣陵春》对传统艺术精神的继承和创新。又通过比较《秣陵春》和《牡丹亭》两部剧作结局的不同,得出了结论:《秣陵春》用了一个男女爱情故事的框架,抒发的却是兴亡之感和故国之思。因为论据具体,分析细致,所以有说服力。
当时,我在楚萍的论文评阅书上写了这样一段话:“本论文的特点或曰创新点,一是在关于吴伟业身世经历的论述中,较细致地梳理了吴伟业与戏曲创作有关的交游以及这些不同类型的人对吴伟业的戏曲创作所产生的影响;二是细致分析了吴伟业的《秣陵春》《临春阁》《通天台》几部戏曲作品在题材选取上的特点、剧情对历史材料改造的缘由及意义等,并且将吴伟业的剧作与之前的《牡丹亭》和之后的《桃花扇》比较,论述吴伟业剧作内容上的时代特色、艺术成就及其在戏曲史上承前启后的地位和意义。论文抓住吴伟业的戏曲作品均写历史题材这一特点,从人物塑造、道具使用等方面十分细致地分析了剧作者的艺术创造成就以及所寄托的情感内涵,是这篇论文的长处。”2013年夏初,楚萍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
时隔三年多,读到这部修改过的书稿,我高兴地看到,楚萍对博士论文做了较大的充实和完善,某些部分更加丰富饱满了。我想,对于吴伟业这位身处明清之际的境遇特殊的重要文学家,关于他在戏曲创作上的成就,应该有不同的、更多的研究成果问世。楚萍这部书的出版,对相关研究领域无疑是有所补充、有所拓展的。我也希望,楚萍的坚韧性格能一如既往,不断发掘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潜能,今后有更多的学术成果问世。
李玫
2016年12月23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