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风云初起
林慢从养心殿出来,脚步都轻快了许多,雍正的认可让他看到了改革的希望,可他心里清楚,这只是艰难改革路上的第一步。回到翰林院,他便全身心投入到完善边疆治理策略的工作中,不仅利用系统查阅古今中外的案例,还向一些曾在边疆任职的官员虚心请教,力求每一条建议都切实可行。
然而,林慢在翰林院的一举一动都被保守派势力看在眼里,他们对林慢愈发忌惮,也更加恼怒。以礼部侍郎赵崇为首的保守派,聚在一处商议如何打压林慢。
“这林慢不知天高地厚,竟妄图改变祖宗定下的边疆治理之法,若让他得逞,我们这些老臣的颜面何存?”赵崇气得吹胡子瞪眼,手中的茶杯重重地砸在桌上。
一位官员附和道:“是啊,大人。这林慢背后定有高人指点,他一个新科进士,哪来这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必须得想个办法,挫挫他的锐气。”
赵崇眼珠子一转,阴恻恻地说:“哼,他不是在准备边疆治理策略报告吗?我们就从这上面做文章。找几个擅长舞文弄墨的人,在报告里挑刺,再联合朝中支持我们的大臣,在朝堂上弹劾他,说他居心叵测,意图扰乱朝纲。”众人纷纷点头称是。
几天后,林慢完成了边疆治理策略报告的初稿,满怀信心地呈交给翰林院掌院学士。掌院学士看完后,微微皱眉:“林慢,你这份报告内容确实新颖,可其中一些观点太过激进,恐怕难以服众。你再斟酌斟酌,修改一下。”
林慢心中一紧,忙问道:“大人,不知哪些观点有问题,还请明示,学生一定虚心接受。”
掌院学士叹了口气,说:“比如你提出的设立贸易特区,与周边国家开放贸易。这万一引来外敌入侵,谁来担这个责任?还有民族政策方面,虽说要尊重当地风俗,但也不能太过迁就,以免失了朝廷威严。”
林慢正要解释,这时,赵崇带着几个官员走进来。赵崇扫了林慢一眼,阴阳怪气地说:“掌院学士,我听说林慢写了份边疆治理报告,如此大事,怎可儿戏?我等特来帮着参谋参谋。”说着,便伸手拿过报告,装模作样地翻看起来。
没看几页,赵崇就大声嚷嚷起来:“荒唐!简直荒唐至极!林慢,你这是要把边疆拱手让人啊!开放贸易特区,这不是引狼入室吗?还有这民族政策,完全乱了套,这是对朝廷的不忠,对祖宗的不孝!”
林慢强压着心中的怒火,冷静地说:“赵大人,学生所提建议皆是经过深思熟虑,并有诸多案例支撑。开放贸易特区,不仅能促进经济发展,还能通过经济纽带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减少冲突。至于民族政策,尊重当地风俗,才能赢得民心,实现边疆长治久安。”
“哼,强词夺理!”赵崇恼羞成怒,“掌院学士,如此离经叛道的报告,怎能呈给皇上?林慢目无尊长,扰乱朝纲,必须严惩!”
掌院学士面露难色,看向林慢:“林慢,你先回去吧,此事容后再议。”
林慢无奈,只得退下。他知道,这是保守派故意刁难,若不尽快想出对策,这份报告恐怕难以呈到雍正面前。
回到家中,林慢陷入沉思。系统适时响起:“宿主,可利用情报功能,收集保守派的黑料,以此制衡他们。”林慢眼睛一亮,立刻开启情报功能。
经过一番调查,林慢掌握了赵崇贪污受贿、结党营私的证据。他将这些证据整理成册,决定主动出击。
第二天,林慢再次来到翰林院,找到掌院学士,将证据呈上,并诚恳地说:“大人,学生并无扰乱朝纲之意,一心只为国家着想。赵大人等人无端指责学生,实乃别有用心。还望大人明察。”
掌院学士看完证据,脸色大变:“这……这可如何是好?”
林慢趁机说:“大人,学生建议先不要声张,以免打草惊蛇。待学生完善报告后,与赵大人等人当面对质。若他们再无理取闹,便将这些证据呈给皇上。”
掌院学士权衡再三,点头同意:“好吧,就依你所言。你尽快修改报告,切不可再出纰漏。”
林慢回到住处,日夜赶工,将报告进一步完善。他不仅补充了更多的数据和案例,还针对保守派可能提出的质疑,一一做出回应。
几日后,在翰林院的一次会议上,林慢再次呈上边疆治理策略报告。赵崇等人依旧试图挑刺,但林慢早有准备,对答如流。双方争论得面红耳赤,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这时,林慢突然站起来,大声说:“赵大人,您口口声声说我扰乱朝纲,不知您自己结党营私、贪污受贿,又是何居心?”说着,他将证据一一展示出来。
赵崇脸色煞白,额头上冷汗直冒:“你……你血口喷人!”
林慢冷笑一声:“赵大人,这些证据确凿,您若不信,尽可让皇上派人彻查。”
在场众人一片哗然,掌院学士脸色阴沉:“赵崇,此事若属实,你该当何罪?”
赵崇见势不妙,扑通一声跪地:“掌院学士,我……我一时糊涂,还望您网开一面。”
掌院学士怒哼一声:“此事容后再议!林慢,你继续阐述你的报告。”
林慢深吸一口气,有条不紊地将边疆治理策略详细阐述了一遍。这一次,再无人敢轻易质疑。
会议结束后,林慢将报告呈给雍正。雍正仔细审阅后,对林慢的能力更加认可,决定在部分边疆地区试点推行林慢提出的政策。
林慢领命,心中既激动又忐忑。他知道,这是改革的重要一步,也是一场更大挑战的开始。在推行试点政策的过程中,他不仅要面对边疆复杂的局势,还要应对朝中保守派的暗中破坏。但他毫不退缩,决心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系统的帮助,让改革在边疆地区生根发芽,为清朝的繁荣富强奠定基础。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西北边疆,年羹尧正密切关注着朝堂上的一举一动。他手握重兵,在军中威望极高,对林慢这个突然崛起的官场新秀,既欣赏又忌惮。他深知,林慢的改革若成功,必将对他的地位产生影响。年羹尧心中暗自盘算,他要在这场改革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保住自己的权力和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