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山东理工大学自2017年开始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活动。最初,我们采取先行先试的策略,鼓励教师们大胆思考、大胆创新,并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专创融合教学改革研究。经过7年的教学改革立项活动,已经有72个专业作为试点进行了双创融入专业的探索研究,有127门课程进行了双创融入课程的探索研究。笔者是本项工作的主持人、负责人,是专创融合教学改革探索的主要研究者,对专创融合教学改革有一些见解,故而将研究内容整理出来,希望给专创融合教学改革的教师以启发。
第一,专创融合教学改革需要落地,需要具备可实施性。
专创融合教学改革,不能只是专业与创业融合。目前,有很多学者、教育培训机构积极推动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专业与创业融合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一是专业与创业融合只能在制度、体系方面进行推行,到了某一门具体的课程却难以落地;二是某些专业不能实现创业,只能间接性地促进创业;三是专业与创业融合在一线教师层面不具有可操作、可实施性;四是本科生专业功底不足,专业与创业融合有些勉强;五是专业的低年级大学生,没有学习专业知识,难以实现专业与创业融合。创业融入专业的专创融合教学改革理念,往往流于形式、流于表面,难以落地。高校的教学改革必须从课程入手,只有课程实现专创融合,才能实现专创融合落地、生根发芽。
山东理工大学的专创融合教学改革,逐渐形成了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业思维融入课程及知识点、融入教学组织过程的教学改革理念。尤其是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融入课程及知识点,改变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授课模式,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创新能力。知识是正确的,但质疑知识不代表否定知识,通过大胆质疑,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融入课程及知识点,为质疑知识提供了一条可实施的途径,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思维、各种方法的融入,实现对知识的质疑,从而促进知识的掌握、促进基于知识的创新能力提升。围绕课程及知识点的专创融合教学改革具备了人人可做、可思考、可创新的落地实施性。
第二,课程教学改革需要针对优秀学生,不能只聚焦“后进生”。
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程教学改革,主要是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尤其是“后进生”学习知识。目前的主流教学改革理念,都是基于学生不愿意学习、学生思考能力不足、学生懒于思考、学生想象力不足、学生学习精力不集中、学生难以掌握知识等“后进生”而进行的改革活动。这种类型的教学改革,只是促进一般学生、弱者学生的学习,对于班级内部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聪明睿智的优秀学生,促进作用非常微弱,没有更好地激发优秀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使优秀的学生更优秀,制约了优秀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随着国家教育的发展及我国人口结构的改变,未来,应试为目的的学习要转向因需要而学习,以“后进生”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就会显得非常多余。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网上课程及知识数据库的产生,使人们获取知识不再是那么困难的事情,想获得某一个课程及知识点,想听某一门课程或某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已经是非常容易的事情。教学改革要围绕优秀学生开展,使优秀学生更加优秀,具备更强的创新能力。专创融合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是将创新融入课程及知识点。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融入课程及知识点,使课程及知识点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激发课程及知识点产生新观点、新思路、新问题、新方向、新发现,使课程及知识点充满不确定性、刺激性、挑战性。这样的教学改革能够使主动学习、渴望学习、具备学习潜质的学生更加优秀,极大促进优秀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为我国培养更多具备创新潜质的优秀毕业生。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融入课程及知识点,会产生授课教师也没有遇到过的新情况,对教师也是一种挑战,提高教师创新能力的同时,也会给教师带来新的科研机遇。
第三,应对AI技术对人类的挑战,教育需要培养更多创新能力强的大学生。
AI技术飞速发展,在未来的某一天是否会替代人类?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冲击?人们通过几年刻苦学习掌握的知识,AI只需要几天甚至是几分钟、几秒钟的时间就能掌握。过去的学生,掌握了知识就拥有了未来,在AI环境下,学生单纯地掌握知识能拥有未来吗?以传授知识、掌握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只能培养出更多AI的奴隶。要应对AI挑战,需要我们掌握知识,更要拥有基于知识的创新能力。
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融入课程及知识点,会使课程及知识点产生很多未知的、新奇的、意想不到的问题,学生及教师在思考、解决这些奇特问题时,会提高基于专业知识背景的奇特创新能力。
本书由马立修主笔,王依山参与了第2、4章的编写,黄耀国参与了第3章的编写,张少华参与了附录的整理。本书第2章参考了马立修、王依山、隋琦、姜颖、朱晓霞、黄耀国等教师的改革成果,第4章参考了郭栋、韩克帧、刘莎、罗霄婷、王菁、王文申、黄耀国、姚艳春、赵彦峻、庄洪业等教师的改革成果,供读者参阅思考,付宏勋、唐佳静、隋琦、张少华等参与了附录中《创新方法融入课程教学实施能力等级划分要求》(团体标准)、《创新方法融入课程教学实施指南》(团体标准)的制定,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另外,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一些作者的著作、文章和教材,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加之笔者经验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