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创新思维融入课程
1.3.1 逻辑思维融入课程
逻辑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是在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方法。属于逻辑思维范畴的内容非常多,有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具体,比较、分类、类比,证明与反驳等思维方式。本节将对逻辑思维融入课程、融入知识点进行分析,促进课程及知识点的创新性教学。
(1)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把事物分解为各个属性、部分,对它们分别进行研究的思维方法。综合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属性、部分通过某种规律联合到一起进行研究的思维方法。对于一门课程,一般按照章节进行分解,采用逻辑思维的分析方法,可以对原有教材及课程知识体系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课程内部的共性属性、共性部分,引导学生站在课程体系的高度分析课程内容。对于某一个知识点,可以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分解,分解后分析各要点的属性、特点。利用综合方法,对分解后的课程内容按照新方式、新规律重新组合、重新联合在一起,获得课程内容新组合的优缺点,促进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利用综合方法对分解后的知识点进行重新组合、重新联合,观察分析新知识点的表述方式,促进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
对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知识点,可以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着手,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分析类型。分析后的综合,能够使我们发现课程内容之间、知识点表述要素之间联系的强弱、差异、变化,从新角度揭示课程内容之间、知识点描述要素之间存在的层次联系、属性联系,从而形成新定义、新原理、新体系。使学生、教师在学习知识基础上,创新性地理解知识,实现对知识的创新性学习。
(2)归纳与演绎
归纳是对事物进行分析,寻求事物一般规律特征的方法,是事物个别属性到一般属性的逻辑推理方式。演绎与归纳的思考方向相反,演绎是从事物一般规律推演出个别属性、个别特征的逻辑推理方式。对于课程内容,教师在讲授后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在每节课结束后、每个章节结束后、整个课程结束后,对课程内容的归纳能力能够直接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维度进行归纳。在课程内容讲授过程中,也要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演绎,推演出知识点的个别属性、个别特征。课程知识的归纳和演绎过程,推动学生从两个思考维度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3)抽象与具体
抽象是对事物进行分析后,寻找事物共同的、主要的方面,提炼抽取精华部分,作为事物的一种描述方式。具体是对客观事物分析获得的感性认识,是反映事物本质的、具体理论的描述方式。以讲授理论为主的课程知识,往往经过了高度抽象,抽象后的知识往往不容易解读和理解,需要教师把抽象知识进行具体化处理,能用通俗易懂的知识架构进行阐述,从而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掌握。以应用为主的课程知识,往往太具体,容易解读和理解,需要教师把具体的知识进行抽象分析,使学生在学习易懂知识过程中能认识到里面蕴含的深层次原理。
(4)比较、分类、类比
比较是通过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的异同来获得新知识的方法。分类是根据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事物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方法。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也相同的一种推理方法。
比较,可以在同一门课程内的知识点之间进行,可以在同一个学科、同一个专业下的不同课程之间进行,也可以在跨学科、跨专业课程知识点之间进行,比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在知识点之间进行比较时,要选择在熟悉的课程与不熟悉的课程之间、熟悉的知识点与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之间进行,从而推动不熟悉、有难度课程及知识点的理解。在比较知识点时,可以从基于底层理论角度、基于知识点应用角度、基于空间维度、基于时间维度进行,可以采取直接比较、间接比较的方式进行。
分类,可以对同一门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后分类,也可以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相似课程内容进行分类。分类前需要对知识进行分析,寻找知识存在的内在逻辑关系、属性关系,寻找逻辑及属性关系的共同点、差异点,按照共同点、差异点进行分类,从而反映知识体系之间蕴含的区别和联系,促进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类比,可以对同一个专业的两门课程或跨学科、跨专业的两门课程进行分析,从知识体系或者知识点属性上进行比较,从共存关系、因果关系、对称关系、协变关系、综合关系等几个方面展开,从而促进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5)证明与反驳
证明是用已知为真的判断,通过推理断定某一判断真实性的思维过程。反驳是用已知为真的判断,通过推理确定某一判断虚假性的思维过程。在数学等基础类课程中,知识内容大多采用证明的方式进行讲解,但缺少反驳的思维过程。在理论阐述为主的课程中,教师引入反驳思维,有利于学生从逆向角度思考知识,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应用性为主的课程中,往往缺少证明和反驳,在此类课程中引入证明思维、反驳思维,能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基础上,能动地知道为什么这样应用、为什么不能那样应用,使学生不再被动地记忆知识、被动地记忆知识应用。对知识点的反驳,可以采用直接反驳、间接反驳、演绎反驳、归纳反驳、类比反驳等不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