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通史·隋唐五代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隋炀帝营建东都

隋炀帝杨广在藩时是晋王,他带兵灭掉江南陈朝,为统一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他取代了哥哥杨勇的太子地位,于开皇二十年(600)十一月被立为太子。仁寿四年七月丁未(604年8月13日),隋文帝在岐州仁寿宫(在今陕西麟游县)驾崩,杨广当即在这座避暑行宫举行了登基典礼,即位为帝。八月,隋炀帝护送先父的灵柩回到首都长安。隋炀帝的小弟汉王杨谅以并州总管的身份驻守山西太原,统辖着关东地区五十二州地盘。他对于二哥夺嫡并称帝的行径极度不满,于是举兵叛乱,被尚书左仆射杨素率领的官军平定。

这时,术士章仇太翼上表说,国都长安地处雍州,属于国家的西部地区,方位和五行相配,属于金。而隋炀帝本命是木,金克木,不利,长安不可久居。洛阳曾经是西晋的都城,二十年前民间流传着“修治洛阳还晋家”的谶语,隋炀帝曾是晋王,正好应验。隋炀帝读表后,“有迁都之意”。[2]他当即于十一月乙未(初三,604年11月29日)巡幸洛阳,进行考察,二十一日(604年12月17日),发布营建(东京)洛阳的诏令。他看到平定杨谅叛乱的过程中,关东地区战火弥漫,很多州县不复由国家控制,而京师长安僻处关中,鞭长莫及;并州降户迁至河南,国家需要像周迁殷人那样,在当地设立据点,加以监督;特别是平定江南后,隋朝的统治区域扩大到岭南一带,长安作为唯一的都城,已经不再适应形势的需要了。他认为洛阳自古以来便多次作为国都,三河(黄河、洛河、伊河)环带,四塞坚固,水陆线路,四通八达,远近均衡,是最理想的建都处所。为了确保洛阳的安全,他下令征调数十万丁男开掘长堑。这道长堑从蒲州龙门县(今山西河津市)经长平郡(治今山西晋城市)东北,东接汲郡(治今河南浚县西),从临清关(在今河南新乡县)南跨黄河,经过浚仪(今河南开封市)、襄城郡(治今河南汝州市),抵达上洛郡(治今陕西商洛市)。沿着长堑,遍设关防。这样,环绕着洛阳,出现了一道人工屏障,形成拱卫态势,弥补了自然条件的不足。

图1-1 影元本《隋书·宇文恺传》书影

(采自百衲本《隋书》)

大业元年(605)三月,隋炀帝诏令尚书令、营东京大监杨素,纳言杨达,将作大匠、营东都副监宇文恺负责营建东京。宇文恺是杰出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除了完成洛阳都市、皇家宫苑的规划和修建,还给久已失传的明堂建筑设计出方案,只是当时没有建成。他撰著了“《东都图记》二十卷、《明堂图议》二卷”,“于是东京制度穷极壮丽”。[3]东京建筑需要很多形体巨大的木料,由黄门侍郎王弘、上仪同於士澄负责采集江南大树。皇城的修建由吏部侍郎裴矩主持。

由于洛阳汉魏故城屡遭战乱破坏,新城址西移十八里,确定在东面瀍河、西面涧河(即今谷水,又名穀水)流经的地带,北面是绵延不绝的邙山,南面是风景秀丽的伊阙(龙门)。洛河从城中横穿而过,象征银河。洛河上搭建浮桥,由铁锁钩连大船而成,叫作天津桥。桥北是皇城的正南门端门,桥南通向外郭城的定鼎门,这条七里多长的大街叫作端门街或天津街,构成城市的中轴线。唐人韦述说:“川原形胜,自古都邑莫有比也。”[4]

城区由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组成。宫城在城市的西北面,叫作紫微城,是皇帝、后妃生活的宫殿区。“东西四里一百八十八步(一步五尺),南北二里八十五步,周一十三里二百四十一步。”[5]宫城的城墙“周匝两重,延袤三十余里,高四十七尺”。[6]皇城在宫城的南面,是中央机构建筑群,叫作太微城。东西五里十七步,南北三里二百九十八步,周长十三里二百五十步,城墙高三丈七尺。宫城北面有圆璧城与曜仪城,东面则修建含嘉仓城和东城。皇城和宫城的西面是皇家园林西苑,东面和南面则是外郭城。外郭城设置里坊,是四周围墙封闭的居民小区,间有宗教寺院、地方衙署,分布在洛河南北。里坊呈正方形,四周长四里,四面修造楼阁式坊门,以丹粉涂饰。城区大街小陌,纵横交错。外郭城内还有三个大型市场。洛河北、瀍河东岸有通远市,城南有丰都市、大同市。

宇文恺设计新洛阳城,采取不对称原则,这是由于洛水自西南向东北穿城而过,所能利用的建筑地段,面积有大小,地势有高低,为了突出宫城的地位,城市的中轴线不能恰好处在东西两半的正中间。洛阳城北依邙山,西连旷野,于是将广大的禁苑建在城西,以便从宫城直接进出禁苑。宫城、皇城居于城市西北高地,城池坚固,内外砌砖,且宫城除了南面有皇城,北有圆璧城与曜仪城,东有东城,南面又有洛河,便于防御。傅熹年认为,隋洛阳城采用了模数控制的设计方法,以宫城的中心部分大内为基准,以宫城的长和宽规划全城。把它扩大四倍,即为皇城、宫城之总和,把它分为四份,则每份为一坊。换言之,全城以坊为单位,聚四坊为大内,聚十六坊为皇城、宫城之总和——子城。因此,洛阳城是以宫城之广、长为模数规划全城,体现了这一时期城市规划设计的成熟。[7]

隋朝洛阳城的水环境非常优越。洛河横贯城市,涧河由西北汇入,瀍河由北面汇入,伊河从南向北与洛河汇合。在此基础上,朝廷组织开凿人工渠道,引涧河、洛河入西苑;在惠训坊西北立堰为斗门,分出漕渠,经通远市向东流去;还开凿通津渠,分洛河西北为千步碛渠,东北流经定鼎门,至端门南的天津桥复入洛河。城南则有运渠,引伊河到外郭城东南隅,然后北流,再西流入城,然后经过丰都市,最后入洛河。有了这样一些人工渠道和河流,城市水上交通十分便利,居民用水也很方便。

修建东京的工程是国家级项目,每月役使民工多达两百万人。杜宝在《大业杂记》中记载了几个项目的具体用工情况:修建宫城,城墙“六十日成”;“其内诸殿基及诸墙院,又役十余万人;直(其)东都土工监,常役八十余万人;其木工、瓦工、金工、石工,又役十余万人”。[8]江南的奇材异石源源不断地运至洛阳,运输极其艰辛。宫殿所用的大梁巨柱,需从豫章郡(治今江西南昌市)采集大树,运来加工。一棵大树两千人才能拖得动,如果用木轮车运送,会摩擦起火,便改用铁轮车,运一二里铁轮便坏,只好由数百人尾随,专门供应铁轮,因而一天不过运送二三十里。一棵大树运到洛阳,不算沿途食宿费用和铁轮车成本,仅脚力一项,即花费数十万工。民工劳累不堪,一半人累死在运输途中。

大业元年(605)八月,隋炀帝巡幸并驻跸江都(今江苏扬州市),这期间,东京的营建工程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为了充实人口,附近居民以及天下富商、工艺户数万家,都奉诏安置到城内居住。大业二年(606)四月,隋炀帝从江都回銮洛阳,站在皇城南面的端门门楼上,向普天下宣布大赦,免除百姓当年的租赋。大业五年(609)正月,东京改称为东都。

隋炀帝在东都处理朝政,举办国事活动,接待外国使臣和外族首领。

隋炀帝在位十四年,在洛阳断断续续四年多,在长安不满一年,其余时间或在江都,或巡幸各地,或奔赴前线主持战事。杨广称帝后驻守洛阳的时间,竟然是在长安的四倍多。长安虽然依然保持着京师的称号,也是皇家宗庙的所在地,实际上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仅仅具有礼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