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蒙元时期是中国古代中外交往最为密切的时代,在蒙古四大汗国建立后,元朝与以伊朗为中心的伊利汗国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人员往来频繁,文化交流丰富多彩。因此,蒙元时代的中国与伊朗交流史是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然而,已有的成果大多立足中国,讨论伊朗文明对中国的影响,而较少论及中国文明在伊朗的传播情况。陈春晓的这部著作转换了研究视角,以中国文明在伊朗的传播为主要研究对象,这对整个中国古代中外关系史的研究领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题目,特别是在丝绸之路研究热潮兴起的今天,这个题目不仅有学术意义,还有现实价值。
这一角度的系统考察在国内尚属首次,难度较高。为什么说难度高呢,因为这项研究需要建立在丰富而多样的史料基础之上,不仅要利用大量的波斯语、阿拉伯语文献,同时还要使用汉语、蒙古语、突厥语、叙利亚语、亚美尼亚语等多语种材料,相互参证,去伪存真。由于这个问题的研究需要相当多的投入,特别是需要驾驭波斯语材料的能力,因此中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往往止步不前。陈春晓竭尽所能地运用新旧史料,克服重重困难,使得她的研究细致而深入。
这部著作在许多方面颇有创获,如作者首次对徙居伊利汗国的中国移民群体做了全面而系统的考察,包括对军匠、医师、儒生、道士、佛僧、画师等各类人物,都做了详细的钩沉和分析研究;并通过发掘新史料,对元朝与伊利汗国的遣使事件及两国外交关系,特别是对那些前人讨论较少的使团,得出不少有价值的结论。物质文化方面的中伊交流史是本书所论最为丰富多彩的地方,对于伊利汗国时代进入伊朗地区的中国物质文化产品,如玉石、铜铁制品等,都做了详细的说明,也首次翻译出大量相关的波斯文材料;而名物的考辨和流传过程的分析,则对古代物质文化传播史及社会生活史的研究,均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在物质文化研究在史学研究中越来越受关注的今天,陈春晓的这项研究成果,更具有多学科的意义,一定会在中外关系史领域以及其他史学领域中,彰显出它的价值。
陈春晓在硕士、博士期间受过良好的中国历史学训练,同时也在南京大学跟从刘迎胜教授、在北京大学跟从王一丹教授学习波斯语,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随我做博士论文期间,又利用北京大学马可·波罗研究项目的资助,得以到伊朗德黑兰大学进修一个学期,跟从乌苏吉(M. B. Vosoughi)教授等学习波斯语,走访了许多伊利汗国的遗址,同时收集了大量国内难得一见的波斯语材料,为她的博士论文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书正是在这样难得的机遇和作者本人的刻苦等多种因缘的推动下,得以完成。
春晓毕业后,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工作,并到新疆挂职两年,深入南疆社会,了解西域风土人情。她一边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一边修订博士论文,还坚持不懈地参加我主持的马可·波罗项目,是我们项目的主力之一。由于这样的缘分,我在此略述这部著作的学术旨趣与学术价值,是为序。
荣新江
2023年1月1日
于三升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