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士人危素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一 研究缘起

元朝作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无论在政治上还是文化上较其他王朝都拥有更多的包容性与多样性。正因如此,以人物研究为切入点,探讨元朝政治、文化发展的特色以及多族士人圈的形成和互动,成为元史学界历来关注的重点。

危素(1303~1372),字太朴,号云林,是14世纪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也是元明鼎革之际重要的政治人物。他的大半生是在元廷的统治下度过的,晚年则由元入明,继续为新政权效力。但朱元璋对元朝故臣颇有成见,危素不幸遭贬流放,最终客死他乡。危素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发生巨大动荡的时代。元朝后期政治黑暗,宫廷斗争纷乱,权势集团相互倾轧以争夺皇位;同时在元统治者残酷的剥削与镇压下,各地人民不堪其苦,接连起义。由此导致的长期战乱与政治分裂,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进步。在从分裂逐渐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出现过一批对社会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的人物,危素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在文学、史学、政治、艺术等许多方面做出过贡献,因此本书选取元明之际的危素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其生平、交游和相关的学术活动等,旨在从个案的角度观察元末明初文人士大夫的政治、文化生活状况。笔者认为,本课题具有如下研究意义。

第一,危素是元末明初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不仅是跨越元、明两个朝代的人,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因此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危素自至正元年(1341)入朝以后,历仕翰林编修、太常博士、兵部员外郎、监察御史、工部侍郎,转大司农丞、礼部尚书,又拜参知政事,除岭北左丞,后弃官居房山。明兵入大都时,元顺帝北奔,危素应监国帖木儿不花旨复为翰林承旨,因不甘元朝实录毁于兵燹,遂求全其身,向明军投降。后来,虽然身居明翰林侍讲兼弘文馆学士,但一直不为朱元璋重用,最终遭御史弹劾,被贬放到和州,死于流所。尽管后世对危素失节于明朝的行为十分轻视,但他在史学等诸方面的成就还是为大家所认可的。元朝时,危素亲自参与了宋、辽、金三史的编修工作,出力尤巨;仕明后,太祖“数访以元兴亡之故”,又令臣工开馆修《元史》,其中亦得益于危素良多。据时人记载,危素曾私撰宋元史稿若干卷,可惜今已失传,这些都是危素在史学方面的贡献。此外,危素交游甚广,他师从吴澄,与名士虞集、黄溍、乃贤、苏天爵等皆有诗文唱和,在元末明初的文坛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今有《云林集》《说学斋稿》行世,后人又在此基础上汇集其散作,整理成《危太朴文集》,集中反映出危素在文学方面的成就。

第二,作为元明之际的重要人物,危素受到学界的关注较少;就现有的相关成果而言,从深度上仍有深入研究的必要。以往多将研究焦点集中在对元朝统一、民族交融或元明理学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物身上,如成吉思汗、忽必烈、耶律楚材等人,前人对于他们的事功都做了全方位、精细化的研究。而研究相对薄弱的元末明初人物危素,虽然对一时之政治、文学、史学等方面的发展同样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学界关注还不够。笔者认为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已有的元后期研究成果多侧重于元末农民战争、边疆民族行政区域的管理与元曲成就的总结,致使这部分的研究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惯性。近年来,学者们虽然逐渐把兴趣转移到江南士人文化圈上,考察某一地域内文人集团的形成与发展,但对重要的个案研究仍显不足。另一方面,有关危素的史料相对零散地分布于元明人物传记、碑铭石刻、台宪文书及地方志中,并且入明后危素的诗文几乎没有存留,完整、系统地进行整理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有关危素的研究还相对滞后,目前仅有为数不多的几篇论文涉及他,研究深度略显不够。

第三,由于关涉危素的研究与文献资料相对缺乏,后人在述及危素行实时常常出现讹误,因此对危素展开深入的研究有助于勘误。例如,危素的生卒年,《中国历代年谱总录》(增订本)“危素”条(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第161页)、黄景行编《中国文学工具书辑略》“危素”条(浙江图书馆出版社,1985,第131页)、梁廷灿编《历代名人生卒年表》(商务印书馆,1933,第101页)等都认为其生于元元贞元年(1295),卒于明洪武五年(1372),享年七十八岁。这与《明史·危素传》的记载颇为相符。在一次明太祖的赐宴上,危素与朱元璋有一段对话,史官在描述完对话后紧接着记载道:“时素已七十余矣。”虽然目前还无法确定此次赐宴的具体时间,但毋庸置疑是在危素被贬到和州之前。然而,宋濂《故翰林侍讲学士中顺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危公新墓碑铭》记载道:“危公享年七十,以洪武五年春正月二十三日卒于和州含山县之寓舍。”这成为危素生卒年月的另一种说法。笔者认为上述文献出现抵牾,后人于此未加辨析,究竟危素生卒于何年何月,这个问题值得讨论;现存工具书及个别论文直接采用“年七十八”的说法也缺乏根据,无疑易将研究者引入歧途。再者,危素降明的举动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失节的表现,致使后人对其赞誉者少、诋毁者多,评价有失公允;更有甚者,在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危素被描绘成一位刻板守旧的老儒,一方面说明时人眼里的危素形象渐趋于固定,另一方面导致后世对危素产生越来越多的误解。因此,十分有必要再对危素做出更加客观、全面的评价。另外,笔者检索史籍发现《元海运志》的作者署名为危素,但在另一些文献中不仅找不到危素撰写过《元海运志》的记载,反而相同的内容却署他者之名。这也是学界对危素关注不足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