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境电商全球供应链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思考
◎李伟军
提要:跨境电商在当前中美贸易冲突发展中一枝独秀,不断突破传统贸易发展的瓶颈,对实体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合作的深度发展,实体经济也为跨境电商提供了优质的产品供应链。跨境电商和实体经济已经成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而构建全球供应链是二者深度融合的关键。
关键词:跨境电商 实体经济 全球供应链 杭州
作者李伟军,杭州综合保税区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民革杭州市委会祖统工作委员会委员(邮政编码 310018)。
随着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跨境电商成为外贸领域的新蓝海,目前跨境电商约占中国国际贸易的27%,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全球跨境电商市场规模每年保持在30%左右的增长率。跨境电商从一种经济现象到一种商业模式,进而成为一种新型贸易方式,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是系统而深远的,也是我国庞大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杭州作为全国首个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城市,跨境电商成绩斐然,先发优势显著,发展态势良好,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整合了产业资源,推动了经济发展。2016年,建设世界电子贸易平台(e-WTP)的概念被写进G20杭州峰会公告中,杭州市将以全国第一个e-WTP试验区为契机,促使我国成为规则制定的引领者,开创全球经济贸易的新体系。进一步解决跨境电商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推动跨境电商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杭州责无旁贷,同时这也是杭州打造“数字丝绸之路”战略枢纽、促进本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
一 构建全球供应链是促进跨境电商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点
跨境电商的贸易方式核心是数字贸易,以跨境电商平台为依托、以大数据为支撑、以数字技术为驱动,实现了贸易的在线化、数字化和贸易链的扁平化以及贸易价值的回归,这与传统贸易方式有着质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跨境电商大大缩短了跨境贸易链
在传统贸易模式下,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要寻找订单只有通过各种展会参展。如今,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每一个企业和个人都是丝绸之路的“触点”,通过电脑和手机,人们就可以进行商品交易,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商品交易的在线化和直接化。
(二)跨境电商推动了全球价值链的重塑
在传统贸易通道中,出口商品需要通过层层供应链到达消费者手中,制造商的利润被多重环节稀释。跨境电子商务降低了中小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的门槛,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和专业服务商,直接连接买卖双方,大幅减少了交流和交易成本,打破了大企业对国际贸易的垄断,为中小企业通过数字贸易融入全球价值链、实现变道超车提供了新机遇。
(三)跨境电商催生了新型跨境贸易服务链
围绕信息流、货物流、资金流“三流合一”形成的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链、生态链,一大批电商平台、智能物流、数字支付技术开发、第三方服务机构快速崛起,并不断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扩展。全球跨境电商平台、跨境电商支付企业、智能物流企业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资本、技术和数字贸易消费文化,推动着输出国数字贸易平台设施、支付、物流和消费的升级。
鉴于此,要促进跨境电商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就需要构建好跨境电商供应链的全球化体系,实现资源、生产、服务、消费在全球范围内的优质连接,从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对于杭州而言,就是要紧盯“数字丝绸之路”战略枢纽目标不动摇,加快企业、人才、资本等优质要素集聚,营造跨境电商最优发展环境,不断完善跨境电商全球供应链,引导更多传统外贸和制造企业转变发展理念、创新销售模式,运用跨境电商开拓国际市场。
二 构建跨境电商全球供应链的问题和难点
我国跨境电商市场结构相对集中,以出口及B2B交易为主。伴随总量快速增长,品类特征也日益明显。据了解,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商品种类主要有服装服饰、3C电子产品、家居园艺和汽车配件等。这些大多具备标准化程度高、退货率低等特点,适合通过电商渠道销售。B2B电商是指企业对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手段将传统进出口中的展示、洽谈和成交环节电子化,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B2C电商是企业对消费者直接开展商业活动的一种电子商务模式,一般以直接面向客户开展零售业务为主,主要借助于互联网开展在线销售活动。
随着跨境电商的蓬勃发展,国际贸易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变成了供应链管理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是21世纪初兴起的高端服务行业,我国虽然跨境电商发展迅速,但是供应链管理行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行业供应商单一、增值服务薄弱等问题。特别是供应链服务主要是基础性服务,如运输管理和仓储管理等,增值服务如供应链整合服务、供应链金融服务以及供应链平台建设等服务相对缺乏。构建跨境电商全球供应链仍面临一些难点。
(一)跨境物流效率较低
跨境物流包括境内段和境外段,整条物流链条长,流程很复杂,使得货物的配送时间长达一周甚至数月,很多包裹出境后,就无法对包裹进行实时追踪,特别是在一些小语种国家或物流行业不发达的国家,不易在相关网站查询到包裹的信息,这对于买家的耐心也是一种考验,会降低用户的消费体验,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品牌出海。
(二)保税仓库智能化简单
为了提升消费者体验并降低供应链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具有资源优势的跨境电商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海外仓及保税仓。但仓储管理大都采用传统机械设备和人工服务,对商品的采购、库存管理、分拣、出库和保证仓库的库存情况、及时补货的控制能力较弱,直接影响订单的处理能力、发货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三)跨境金融风险较大
目前,跨境电商主要采用银行转账、信用卡、第三方支付等支付方式,但是跨境支付仍然有一个关键性问题,即存在跨境支付中的网络安全风险、资金沉淀风险、支付链中的经营风险等。如小额B2B和零售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在出口过程中存在难以快速通关、规范结汇、享受退税等问题,这已经成为制约跨境电商深入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四)跨境电商人才缺口大
跨境电商业务处于高速成长阶段,相关人才匮乏成为企业发展面临的首要挑战。杭州拥有浙江省最大的高教园区,但是如何充分挖掘区域高校人才资源优势,推动高校、跨境电商用人企业、跨境电商培训服务机构联合互动,尽快构建区域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发展体系,实现区域高校人才就地转化,是杭州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五)通关规则存在障碍
跨境商品流动跟国内商品流通最大的不同在于其需要通过两道海关关卡:出口国海关和目的国海关。在出口跨境电商中,物流的关键在于目的国海关,不但经常出现海关扣货查验,而且因为贸易壁垒而出现清关障碍。如果清关出现问题,时间延长,效率低下,就有可能被退运,对实体企业造成影响。
三 构建跨境电商全球供应链的举措和建议
当前,在世界贸易普遍低迷的环境下,跨境电商一枝独秀。从销售目标市场看,以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成熟市场,由于跨境网购观念普及、消费习惯成熟、整体商业文明规范程度较高、物流配套设施完善等优势,在未来仍是跨境电商零售出口产业的主要目标市场,且将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同时不断崛起的新兴市场如俄罗斯、巴西、印度等国家正成为跨境电商零售出口产业的新动力;大量企业也在拓展东南亚市场,而中东欧、拉丁美洲、中东和非洲等地区,电子商务的渗透率较低,也有望在未来获得较大突破。所以,实体经济融入跨境电商是一种时代趋势,同时跨境电商的发展也离不开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两者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对于如何构建跨境电商全球供应链提五点建议。
(一)创新服务平台,实现全球供应链信息共享一体化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借助互联网,加快企业和政府创新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以加速产业融合,深化社会分工,提高集成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企业应用精益供应链等管理技术,完善从研发设计、生产制作到售后服务的全球化供应链体系。推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实现协同采购、协同制造,促进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协作,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缩短生产周期和新品上市时间,降低生产经营和交易成本。
(二)整合物流资源,提高跨境电商行业流通现代化水平
在跨境电商供应链管理模式下,报关、仓储、干线和配送成为跨境电商行业流通现代化水平的四大核心内容。在国家结合“一带一路”倡议,配置好干线资源的基础上,鼓励跨境电商平台、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加大投入智能设备,建设好末端配送、国内仓和国外仓同步等供应链协同平台,准确及时传导电子面单、地址库、数据和调配能力等需求信息,实现需求、库存和物流信息的实时共享,提升报关、仓储和配送智能化水平。
(三)对接技术支撑,推动供应链金融全面服务实体经济
供应链金融的规范发展,有利于拓宽民营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确保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通过金融科技赋能,可借助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技术,推动地方信息用信息共享平台、商业银行、供应链核心企业等开放共享信息,打破信息不对称局面,打造数字信用体系。同时,建立多主体、专业分工基础上的协同供应链金融网络,健全供应链融合担保、抵押、质押机制,加大供应链大数据分析和应用,为供应链中的小微企业提供高效、低成本、风险可控的普惠金融服务。
(四)互认监管模式,建立基于供应链的全球贸易新规则
2019年6月13日,李克强总理再次来到杭州专题调研,并到综试区·下沙园区现场视察,高度关注e-WTP建设。这对于杭州来说是个机遇,应牢牢抓住杭州e-WTP试验区建设,持续深入加强与伙伴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共赢,形成“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的模式,建立基于供应链的全球贸易新规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落地。这有利于中国企业更深入更广泛地融入全球供给体系,有利于提高我们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
(五)产教研多融合,加快培养多层次全球供应链人才
在人才知识结构方面,供应链管理企业需要精通国际贸易规则、国际运输、国际金融、报关等专业知识,熟悉不同目标行业的运行规则,具有市场洞察力和专业判断能力,并拥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方案设计能力的跨领域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应积极推动供应链行业组织建设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设置供应链相关专业和课程,强化产教研融合,加快培养多层次全球供应链专业人才。
(责任编辑 方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