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95章 开明王爷
红娘子给了徐云一个措手不及,这样的事徐云真的是不知道如何回答,答应了如何安置这些人,不答应看起来也不合适。
“你千万不要这样说,我可担待不起,大家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只不过是每个人的经历不同罢了。”
“我明白了,侯爷这是嫌弃我们,不愿意让我们跟随着你?”
红娘子的眼睛里充满了泪水。
“不、不、不,你误会我的意思了,我可不是不愿意接受你们,而是不同意你说的伺候我?”
“侯爷,我们不伺候你,我其他的也不会做呀?”
“我会教你们一些技能的,只要你们愿意,保证将来你们的衣食无忧?”
“好,只要是能跟随着你,让我们干什么都行?”
红娘子噗嗤一声笑了起来。
开封府是周王朱恭枵的封地,徐云、曹化淳还没有到开封的时候,他已经收到了消息。
“王爷,听说,这大明侯不简单啊!”
朱恭枵的孙子朱伦奎说。
“是啊!这个大明侯据说,与太康伯府有亲戚关系,太康伯是开封府祥符人,说起来也算是熟人。”
“王爷,你准备如何应对这个大明侯?”
“你错了,并不是如何应对大明侯,他是代表皇上的,你这样想,所有的事情都会想明白的?”
“皇上?王爷,我不相信,皇上会缺钱、缺粮食,再说了,这福王比咱们有钱、有粮食,为什么不去找他?”
朱伦奎气呼呼的说。
“其他人是什么样的我不知道,你要记住,这件事不能有不满的想法,覆巢之下无完卵,如果大明没有了,我们还算是藩王吗?”
朱恭枵说话的时候忧心忡忡。
“这些年虽然是反贼闹的厉害,可去年不是已经基本上平定了嘛?”
“你知道什么?那些反贼只不过是暂时假投降,他们并没有放下兵器,只是在等待时机,准备重新造反?”
“王爷,难道说朝廷上的文武百官,就看不出来这假投降吗?”
“当然看出来了,要不然大明侯为什么会来河南,找这些藩王借银子、借粮食?”
“王爷,你是如何知道这些消息的?”
“伦奎啊!王府里的事情,你要多操心,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上,朝廷上的一举一动,都要学会去思考?”
“王爷,那大明侯来了,我们怎么办?”
“安排人在城门口看着,他们到了第一时间来报告?”
朱恭枵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想弄清楚徐云的行程。
徐云不知道自己还没有到开封府,这边已经有人在关注他了。
“侯爷,这开封府可是大城,据说,有几十万人在城里居住,仅仅是比京城小了一些?”
阎应元在马上跟徐云聊天。
“是啊!开封府是个好地方,从宋朝开始就是大城市,对了,你知道开封府最有名的人是谁吗?”
徐云的这句话,让阎应元一下子愣住了。
“侯爷,开封府最有名的人,那就是周王了啊?”
“哈哈哈,你说的错了,我说的这个人,并不是大明的?”
“侯爷,不是大明的,那他是什么人?”
“你肯定听说过啊!开封有个包青天,这个包青天是宋朝的包拯?”
“哎呀,侯爷,你说的是包拯啊!我当然听说过,他曾经做过开封府府尹,是宋朝的一个名臣?”
“包拯敢于向皇上谏言,这是他的长处,但是,为官最重要的不仅仅是敢于谏言,而是要做实事,做国计民生的实事。”
“侯爷,我明白了,比如说,找藩王借银子、借粮食,就是实事,建议有人提出来后,什么人来做是最关键的?”
“对了,我就是这个意思,朝堂上整天说屁话的那些人,为了各自的利益争吵不休,弄的到处是乌烟瘴气的?”
徐云的这句话虽然没有明说,具体所指的是什么人,但阎应元也听出来了其中的意思。
“侯爷,皇上就没有办法处理那些人吗?”
“事情有轻重缓急之分,范要一口一口的吃,唉,慢慢地来吧?”
赶到开封府的时候,太阳还没有落下,一支100来人的队伍,就算是不想引人注目都不行。
所以,徐云他们在城门口就被周王府的人看见了。
“你赶紧回去报信,我在这里盯着?”
其中的一个人急匆匆的走了。
“侯爷,这开封府确实是繁华,你看看,这人来人往的好热闹啊!”
阎应元高兴的说。
“赶紧找地方住下,大家都累了,你看曹公公,连马都不骑了?”
徐云说罢,阎应元就吩咐人赶紧去找客栈了。
这边在客栈的时候,那边朱恭枵在王府里,接到了消息。
“王爷,大明侯他们来了,刚刚进城了?”
“他们住在什么地方?”
“这个不知道,不过,咱们还有人在盯着,有消息很快会送回来的?”
“好,我知道了,你下去吧?”
“来人啊!把伦奎给我找来?”
朱伦奎不知道朱恭枵找他做什么。
“王爷,有什么事吗?”
“大明侯刚刚进城了,等一会儿确定了他们所住客栈的消息,你现在去安排一下,有几件事赶紧去办?”
“王爷,你说吧?”
“第一,你记住了,明天上午,亲自去客栈请大明侯他们来王府,我要设宴给他们接风洗尘?”
“哦,知道了!”
“第二事,你去将开封府里最好的戏班找来,让他们来助助兴?”
“王爷,我记住了,最好的戏班,还有什么吩咐吗?”
“你看看,王府的库房里,有什么好宝贝,挑选几样准备送给大明侯?”
“王爷,这是不是太抬举大明侯了?”
“你知道什么,赶紧去办,记住,不能说一点点的差话?”
朱伦奎不明白,朱恭枵为什么对大明侯如此上心。
其实,朱恭枵听说徐云的事情,比朱伦奎多的多,比如,徐云喜欢唱戏,还有那个神奇的玻璃镜子,能把人照的一清二楚。
最主要的是,那个玻璃镜子特别值钱,去年在京城有人卖了十三万银子,买主是谁朱恭枵也听说了。
他还打听清楚,大明侯手里面还有玻璃镜子。
朱恭枵并不是贪图玻璃镜子,他是想结交大明侯这个人,凭着直觉,他觉得大明侯是个散财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