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编 总论 第三章 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 心理健康的标准
假定你到医院里去检查体格,你的体重和身长相称,目力、耳力都很好,没有痧眼,牙齿整齐无龋,扁桃腺正常。心肺都健全,皮肤洁净,营养充足,消化力也强,大便每日一次,其中并无寄生虫,体温37℃,脉搏每分钟72次,全身姿势优良。于是,医生说:“你的身体是健康的”,因为这些都是身体健康的标准。同样的,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也有它的标准,可以测量。自然,心理的标准,不及身体标准的具体与客观。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的标准呢?
(一)像别人
同类的生物都是相像的。动物和植物都由形状性质的相似而归成属类。同类的生物虽然彼此相似,却并非绝对相同,我们决不能找出同样的两头猫、两只兔、两个人。就是树叶和稻谷,若是加以仔细的观察,也和人的手纹一样,没有两片或两粒是完全相同的。至于人类间的个别差异,更是显著:有的胖,有的瘦;有的高,有的矮;有的聪明,有的愚笨;有的敏捷,有的迟缓;有的强健,终年不生一病,有的孱弱,常与药炉为伴。各人的差别如此之大,简直使许多人对于“人类相似”的一句话,发生疑问。
但是这些差别是有限制的。各人的体长虽然不同,而超过普通长度五寸以上的人,究属少数。各人的体重虽然相异,而超过普通重量50磅以上的人,也是不多。最长的人总不致比最矮的人高一倍。据柯克帕特里克[1](E-A.Kirkpatrick)的意见,“假使男女两性分别比较,则普通成人体长的差异,总在一英尺范围以内,最长的人倘若比最矮的人高上二英尺,真要算是绝无仅有的了”。[2]
各人生理上的变化,也非常小。成人的脉搏,每分钟总在70次左右,假使速度的变化太剧烈,生命就有危险。人类的体温,总在37℃相近,上下超过两三度,病也就很严重了。人体骨骼的构造,大致是相同的。内脏各器官的地位和大小,各人所差,也极微细。据统计家的调查,在任何不经选择的团体中,常态的人——就是彼此差异很少的人——总占绝对大多数。惟其大半的人类是相似的,所以以全人类为对象的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才能存在。
精神病学中的无限制联想测验,目的就在发现某人的联想反应是否和普通人一样,借以诊断他有无病态。这方面的研究,当归功于肯特[3]和罗山洛夫(Kent and Rosanoff)的贡献。他们择定了一百个单字作为刺激字[4],逐一由主试念给被试听。被试听见每个刺激字之后,就立刻把他心里所联想到的第一个字说出来。这个测验所根据的理论基础,就是常态的人底联想反应字,应该大致是相同的。亨、罗二氏曾把这一百个字测验过一千个人,然后把各人的反应字,统计起来,汇成一张标准表:哪几个是普通反应字(common reaction words),哪几个是个别反应字(individual reaction words)。譬如刺激字是“桌”字,大多数的人都回答“椅子”,“椅子”便是普通反应字;但是有人听见了“桌”字之后,竟联想到“死”字,这便称做个别反应字。因为由“桌”字而联想到“死”字的人,在一千人中所占的比例是极小的。任何被试者的反应字都可以和这张标准表对照,看他一百个反应字中,有几个属于普通的,有几个属于个别的。一人的普通反应字愈多,心理也愈健全,个别反应字太多了,便是病态的表现。
一个常态的人,总愿意和别人一致,不愿独异。六指只眼的人,往往自惭形秽,深感不安。面上有红斑或是他种缺陷的,自己也常认为是一种莫大的遗憾。他们常被人讥笑,被人怜悯,但从不被人羡慕。所以“像别人”是心理健康的第一个标准。倘如一个人的思想、举动、言语、好恶、态度、服装等,都和人不同,显然地他的心理是不很健康的。譬如现在大家都剪发了,有人还固执地留着辫子,这人的心理是不健全的。小孩子大半都爱活动,跑跳吵闹,不肯安静,但有一个却终日独坐一隅,默默无言,这人的心理也是不健全的。国土被别国侵占去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大家都痛心疾首,认为非常耻辱,有人却嬉笑自若,无动于衷,这人至少在心理上也是不健全的。至于头发应不应该剪?小孩子跑跳吵闹对不对?国土失去,痛心疾首有无用处?这些都是另一问题。心理学对于行为的价值,是不加以估计的。凡是大家都如此,而有一人例外,从心理学的观点来评判,这人多少不能算为常态。
但是失常也有两种:一种是病态的失常,一种是完整的失常。前者自然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示;后者却不一定是心理上不健康的。例如孙中山、爱迪生[5]、牛顿、亚里士多德[6]等人,或则有功国家,或则有功人类,或则留下了不朽的理论和名著:他们都做了常人所不能做的事体,但是他们有着坚毅不拔的精神,集中努力的勇气。他们的行为是一致的;他们的人格是完整的。这种完整的失常,不但丝毫不带有病态,也许还可以说是极其健康。所以心理卫生的目的,一方面固然在改造病态的失常者,使他们的行为能符合常模;但另一方面,却并不压抑这些完整的失常者,勉强每个人都趋于一致。相反地,心理卫生应该培植这种特殊天才,充分发展,使人类社会,能有进步和生长的希望,不致停滞在一个水平面上,永远不动。
(二)和年龄相符
所谓“像别人”,还得有一个附带的条件,就是指像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人。人的行为,总是随着身心的发展而逐渐改变,所以各年龄的人,他们的兴趣、态度和能力,都不相同。成人有成人的嗜好,儿童也有儿童的嗜好。少年人所最喜争逐的事物,在老年人看来,也许会觉得毫无意思;反之,也有同样的结果。所以一个人的行为,一定要和他的年龄相称,才能被认为健康。有许多小孩子的举动像老头子,又有许多老头子的举动像小孩子,这些都是变态的。中国人素来是敬老的,以为老者的行动,应该是少年人甚至幼年人的模范,值得他们仿效。因此假使有一个小孩子,穿了宽大的长袍马褂,举止斯文,不轻易言笑,做出一种久经世故、老态龙钟的样子,完全是一个具体而微的老人,那他就会从看见他的人那里,博得几声“少年老成”的美赞。其实,这几乎是我们所不忍叙述的,这样的“小老头子”,正是已经被成人错误的观念和教育,戕害了他的心理健康呢!与这种情形相反的一端,那就是有许多大人却脱不了小孩的习气。往往有20岁以上的人,还是躲在父母的羽翼下,像一只未成长的小鸟似地,需要着随时的照料与保护,他们不能离开家庭,自营独立的生活。著者尝见有好几位同事,夜里必须回到自己家里去住,不能独自宿于校中。因此他们所从事的职业,自然也就受了地域的限制,不能到外埠去。这些人的人格,都是没有获得健全底发展的。
普通所谓年龄,总指实足年龄[7](chronological age)——以生后年份计算,但是我们如果用发展年龄(developmental age)——表示身心成熟的程度——来做标准,一定更较适当。各人身心发展的速度,不是成一水平线的;实足年龄相同的人,发展年龄并不一样。所以,一个小孩,假如他身体上和心理上的成长,都早熟一二年,他行为的标准,也应该提高一二年;反之,他身体上和心理上的成长,迟熟一二年的,则其行为的标准,也应该降低一二年了。
我们训练儿童,必须要顾到他们的年龄。若是叫儿童做超过能力的事,对于心理健康是很不相宜的。一般父母往往爱子心切,对他们有过分的奢望,总想他们能做超越的工作。例如父母常常希望子女在学校中能跳级,至于他们的年龄和能力是否相称,那却从来不曾加以思考。这样的结果,孩子们对于功课,常不能应付,而且易产生畏难和自卑的感觉。强其力之所不能而勉为支持,影响于心理的健康很大。万一后来竟因成绩不及格而致留级,儿童遭遇到失败和自己的欲望不能满足,心理上的损失就更大了!又常见有许多家庭,因为羡慕历史上某神童7岁能赋诗的传说,自己的子女在三四岁的时候,就教他们识方字,读唐诗,不管他们能力能否胜任,只一味逼迫着死念死记,希望他们也能挤于“神童”之列,传为千古美谈,但是结果常是非常不幸的。同样,我们也不应该使孩子们常常做过分简易——那必须是从他们的年龄和能力比较而得的评断——的事,太多次因一举即成而引起的骄傲与自满,正如太多次由挫折失败而产生的失望与自卑,有着等量的危险。凡使儿童做超逾能力或是毫不费力的事,这些都是忘记了儿童的年龄,不足为训的。这里有一句警惕着人们的西谚:“适合你的年龄”(be your age),我们应该悬诸座右,奉为圭臬。
(三)能适应他人
交际的能力,也是心理健康一个最重要的标准。同时,常和朋友过从——尤其是常和年龄、能力相仿的人来往——不但能维持心理健康,并且是获得心理健康的一种方法。有许多罪犯,在监狱中过了十多年惨淡孤独的生活,一旦期满释放出来,行为显然的会和常人异样,甚至变成疯狂。那些湮没在荒村僻地的隐士以及与尘世隔离的僧道,因为极少与他人接触的缘故,性情也常是乖僻的。在以往的监狱中,凡系重罪犯,都是彼此隔离,单独监禁的。现在知道这种办法,摧残罪犯的心理健康,很不人道,简直和使罪犯生肺病一样的残酷。所以各文明国家,最近已经废去了长期单独监禁的办法;凡是须受几年以上监禁的囚犯,都常有彼此接触的机会。
当一个人渐渐离开了朋友,喜欢用孤独的生活来折磨自己,心理上已开始现出不健康的趋势。这些人大部分的时间都默默地沉湎于独自的幻想之中,他们从想象中满足现实中所不能得到的一切。久之,不自觉地养成了一种逃避社会的习惯和态度。他们以为社会上所有的人,不仅没有一个和他们表同情,而且都在讥笑他们、侮辱他们,甚至设法谋害他们。他们没有朋友,只有仇敌。他们憎恨一切的人类,因此和这人类的集团——社会——愈离愈远,程度高深的,竟会变成一种严重的精神病,叫作“精神分裂症”[8](schizophrenia or dementia praecox)。
学校中的教师,普通常认为训育上成问题的,是一般会吵会闹不安分的儿童;对于那些性情孤僻、落落寡合的孩子,常是不加注意。其实,后者的严重性,要远过于前者。愈是沉默孤独的儿童,心理愈不健全,也愈应该受特殊的注意和迅速的矫正。
假如同伴只限于同性一方面,或者只有一个朋友,绝不与其他的人交结;或是专和年龄较大(或较小)的人在一起,这些人换了一个环境之后,便不会适应。所以对于心理健康,都不相宜。最理想的同伴,应该是年龄相仿,而且包括异性的。在和许多朋友接触之中,儿童自然学会了应付的技巧。有时候他领导,有时候他服从,他能把这一些处置得很适当,因为过去的经验已经将在团体中生存的方法告诉他了。人是属于社会的动物,永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儿童,从小就多和旁人在一起游戏,以充实他团体生活的经验,培养合作同情的态度,避免独自幻想的趋势,这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独子,家庭内没有兄弟姊妹在一起生活,父母更应该在家庭以外,供给他交接朋友的机会,练习对于他人的适应。我记得美国有一位儿童教育家曾经说过:“和无论怎样不好的朋友在一处,它的危险性总比较没有朋友要小一些。”这句透彻的话,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个孤独的人,纵然未必变为疯狂,可是这种特异的性质,终究是人格上的缺陷,对健康的发展有非常底危害的。
(四)快乐
常有人以快乐与否来断定一个人有无疾病,这是很恰当的,因为快乐对于无论身体或是心理的健康,都有关系。快乐表示你身心的活动很和谐,很满意;不快乐表示你至少有些地方不能适应。快乐表示心理的健康正和体温表示身体的健康一样准确。[9]但体温的升降,有体温计可以测量;快乐的程度,却至今还没有量表能够精密地测量出来。精神病学家虽然也有几种研究感情的测验,可以推知一个人快乐的程度,可是终究还不能怎样准确,因此大都仍得根据病人自己主观的报告和对于病人言语表情的观察。正如从前的医生,在体温计还未发明的时候,须依靠个人主观的感觉来确定病人体温的高低一样。
一个态度乐观的人,做事积极,对任何事都安放下一种希望,无论遭遇到什么困难,并不畏怯,像一个战士般地,用尽可能的勇敢去征服它们。这样的人,他的心理常是健康的;反之,一个人如常常被失望和灰心的铁链锁住,囚禁在抑郁的狱中,心理上就有了毛病。快乐的程度愈低,心理不健康的程度也就愈高。但是,一个人总有不幸的遭遇,例如疾病、挚友死亡、财产损失等等,当这些不幸的事压到心上的时候,倘想避免不快乐的情绪,自然是不可能的。但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虽然遇到如何的不幸,他不久就能重新适应,不致常处于抑郁的环境之中。例如一个人的知友死去了,他自然会受着伤感与惨痛的袭击,但那只应该是短时期的,假如他竟因此永远怜悯自己,陷于抑郁的深渊,那就不是常态的现象了。
快乐虽然是健康的标准,我们却不可直接去寻求。我们应该力谋自己对于环境的适应,而使快乐成为自然的结果。这样间接地得到快乐,才是对的。假如你生活中有种种不能适应的事实,任它存在,不去设法消弭,而在另一方面,却直接地去寻求快乐,那仍是无济于事的。譬如有一个人,常因为很微细的事体和他的妻子冲突,以致家庭中乐趣毫无,他不想正当的方法去解决,只是酗酒或是沉湎于其他暂时的肉体的享乐,希望用这样强迫的手段,使自己遗忘了这深刻的创痛。这样,当他稍稍清醒的时候,他将会感到更不可遏抑的苦痛。还有些人当不快乐的时候,故意找一些表面的理由来欺骗自己,说是非常快乐。这种方法,造成心理的冲突,也只能增加不健康的严重性。
不快乐是不能适应的表示,所以当你一有不快乐的情绪产生,你就应当非常注意,不可忽略。不快乐应该是一个刺激,驱策我们去找寻痛苦的原因,等到原因被发现之后,记着,不要用畏怯来贻误自己,你应当再鼓起勇气,力谋适应。正本清源,才是正当的途径。
(五)统一的行为
心理健全底人的行为是一致的、完整的;反之,心理不健全底人的行为是分裂的、矛盾的、互相冲突的。犹之一个国家,内部各派的意见完全一致,对外政策也大家相同,自然是一个强盛的国家。若是内部的意见,彼此分歧,各有各的主张,互相攻击,不能统一,这个国家一定已濒于危境。健全的人格也正缺不了这种“统一”(integration)的要素。所以伯纳姆[10](W.H.Burnham)说:“健全的人格就是统一的人格。”[11]人格统一的人,无论做什么事,常是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并且专心于工作上,带着一种坚强的毅力。他们遇到一个问题,便能集中全力,去求得圆满的解决,决不三心两意、有头无尾的。若是时常在慌张惑乱的态度中做事,而且没有一定的计划,一刻儿做这样,一刻儿又做那样,这就是心理不健康的开始。同样的,心理不健全的人,思想也纷杂到不可分析,宛如一堆错综多结的乱丝,找不出一点头绪。他们的言语,支离琐碎,毫无组织,当他们正在描摹天空的云,忽然又会叙述地上的蚂蚁,使听者莫名其妙。他们和人谈话,因为思想时常游移的缘故,也不能对一个问题,支持很长久的时间,常会在谈论一件事的时候,忽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去。这样的“语无伦次”,极不是健全的人所应有的现象。有些心理不甚健康的教师,在教室中演讲,就有这种情形,致使学生不能一贯地笔记下来。总之,兴趣时常移动、注意不能集中、思想不时矛盾、处置事件毫无秩序的人,就是行为不统一的表示,他们在心理方面,多少是失去了健康的。所以我们应该常常训练自己,在工作的时候,把注意完全集中在活动上面,专心致志,心不外骛,用全部的精力去对付。这是统一人格的训练,也就是心理健康的训练。
(六)适度的反应
心理健康的另一种表示就是适度的反应。一个人开始变态不能适应的时候,反应的强度上,常先起了变化:或者容易兴奋,或者异常淡漠。固然,人的个性差异很大,有的反应敏捷,有的反应迟缓,但这些差别也有相当的限制,反应敏捷决不是反应过捷,而反应迟缓也不是没有反应。假如有人情绪偏于两极端,他的心理也必是不健全的。譬如突然听见一声响声,稍微震惊了一下,这原是常态的反应,若是有人竟因此大惊小怪地哭喊起来,好似泰山倒在身旁的危险,这样过度的反应,就表示他的情绪不稳固,人格容易倾覆的。同样,凡是遇到一点小危险、小不幸、小损失,或其他无足重轻的小事,情绪即刻异常强烈的人,心理上必已失去了平衡。所以如果自己稍微受点挫折,就不能容忍,兴奋起来,憎恨着甚至仇视别人,这就是心理失常的先兆。当然,我们可以推知,时常大哭大笑的人,心理也是不健康的。但是偶尔或一二次的大笑,可以发泄神经内蕴藏的力量,也很有益于卫生。据伯纳姆的意见:“在某种限度以内的兴奋,对于心理方面,正和一二次激烈运动对于身体一样的有益。”[12]
在另一极端,没有反应或反应过于微弱,也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示。例如有人听见他母亲死亡的消息,毫不悲戚,若无其事,没有一点表示。无疑地,这人是病态的了。再如那人听到母亲死亡,并不如常人一般地不自禁会流泪,而只以轻喟微叹来结束这一个悲惨的故事,好像死者与他之间,仅有极浅泛的关系。这种过弱的反应,也是表示着心理的不健康。某人在某情境中所生的反应,和常人相反的,例如见了使常人恐惧的刺激,反而感到有兴趣,像这样反应不适当,亦是心理不健康的人才会有。
对于儿童,一种最有价值的训练,就是缩短他们情绪表现的时间,或是把情绪的力量,移转到较有效率的适应上去。情绪的存在,对于各方面的效率,都会减低。所以我们如用讥笑辱骂或恐吓去加深或延长儿童的情绪状态,实在是一种很大的错误。但是我们如果设法去抑制儿童任何情绪的表现,这会使神经系统受到极大的压迫,对于心理健康,有更坏的结果。我国因袭至今的古训,一直是教人态度深沉,“喜怒不形于色”的。一般在社会上占有优越地位的士大夫,都主张压抑自己的情绪,以为情绪显露在外面,便是失去了庄严和体统。可怜我们受了这种不适当的训练,情绪从小便受了极大的拘束,试问怎样能够得到常态的发展?
(七)把握现实
心理健康的人,常能直面现实的环境,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不健康的人,却往往因为不能适应的缘故,而逃避现实。例如有一个亟待解决的困难问题横在面前,健康的人必能坦白地认识困难,并找出症结所在,设法得到妥善的解决,或是奋勇地克服它。不健康的人,却没有勇气去应付:他们或者把困难问题,暂时抛诸脑后,不去想起它,以为悬搁些时,困难就可消灭;或者竟否认困难,以为这个问题,本来就不紧要,容易解决,聊以自慰;或者把责任推向别人,卸脱自己的肩子;或者从想象的世界中,得到满足,不从实际去努力。这些逃避现实的行为,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示。
人当与现实的环境不能适应的时候,自然会像一个战败的兵士一般,退息到想象的世界中去,希冀避免实际问题的困难;在那空虚的想象中,他那与现实环境不合的情结[13](complex),得能任意放纵和发展,而使他满足了自己。这种变态的出路,心理学家称之为“白日梦”[14](daydream)。这样屡次地从自己的空想中获得满足,对于实际的环境,一定分外感到不易应付。疯人的各种变态行为,亦大半是逃避现实的结果。有许多人的欲望,在现实的环境中不能满足,就造成一种有系统的妄想(delusion),以为自己是世界上唯一的成功者,或者自以为是帝王,是世界的巨富,他们甚至详尽地幻想着帝王与巨富的生活,仿佛身历其境一般。有些人却造成了另一系统的妄想,认为有人在妒忌他、谋害他,全世界的人都是他的仇敌。虽然他的境遇很可怜,可是他自以为毕竟是一个英雄,所以才会遭人嫉妒。这些精神病者对于他们实际所处的环境,是完全不认识的。所以“一个天天擦地板的女仆,也许会自以为是世界的女王;一个拾香烟头的可怜人,也许会自以为是万能的豪富。”[15]
逃避现实更有一种结果,是想象的疾病(imaginary illness)。这种疾病的原因,并不是机体上真有什么损坏,不过是因为现实中有困难,希图借此避免应付的麻烦而已,所以叫作“想象的疾病”。一个国家的行政当局遇到外交上发生问题,无法解决的时候,常会称病休息,因此可以暂时延搁一下。欧洲大战的时候,很多的军士生一种奇异的病症,叫作“弹震神经症”[16](shell shock),他们到前线作战,一听见炮弹的声音,立刻发生肢体麻痹、感觉丧失等现象,调到后方医院休养,病就会慢慢好起来。但当他们重新被送上战场的时候,病又会立刻再发。据医生的检查,弹震神经症并没有身体上的原因,只是由于贪生怕死的欲望,想逃避作战的义务罢了。
至于有许多人的想象,含着设计的性质,预备后来实施的,这种建设的想象,自然和逃避现实的白日梦,不可同日而语。
白日梦,在想象当中过生活,是不能适应环境的表示。“这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表示,因为大都发生在心理不健全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及早注意矫正。庶不致变成严重的疾病。”[17]因此,我们必须认清我们自己所处之环境,想方法去适应,勇敢地把困难承受下来,再从实际上去努力,克服障碍,切不可畏难而退。那些逃避现实的方法,都是没用的人自己骗自己,无裨实际的呀!
(八)相当尊重他人的意见
心理健康的人,对于他人的意见或主张,必能相当尊重,虚心容纳,而同时自己仍有主见,并非一味盲从。假使自己毫无主意,完全惟他人之命是从,人说好他也说好,人说坏他也依附,这样也不是理想的人格。反之,个性很强的人,常一意孤行,刚愎自用,固执自己的主张,绝对不肯接受他人的意见。这样的人,决不能和他的同伴相适应,必致常起冲突。
我们应该把自己的主张和判断,与他人的互相比较,用相当的自信保存自己的观念,用虚心的诚意接受人家的主张,然后作一个精密的考虑;同时再注意到一般专家的说法和自己的有无不同,这样便不致流于主观太强之弊了。
二 结论
普通的人常是彼此相似的。假如一个人的行为,迥然离开了常模,便是心理失常,往往是不健康的表示。所以,适当的行为是心理健康的第一个标准。但是我们得注意,失常不一定是病态的。世界上有许多名人,成就了轰轰烈烈不朽的大事业,虽然他们和常人两样,可是他们统一的人格、积极的精神以及面对现实的不断奋斗和努力,都表示他们心理健康的程度,要远超于常人之上。他们代表了另一极端的人物。心理卫生所要防止的是病态的失常,而不是健康的失常。岂但如此,心理卫生的最高理想,正要使全民众都能向着健康的大道,勇往迈进。所以,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可以列举下列几点:完整的人格,快乐的情绪,适当的行为,虚心的态度以及现实环境的认识和适应。
参考书:
1.Burnham,W.H.:The Normal Mind.Chap.20.Appleton-Century.1931.
2.Hollingworth,H.L.:Educational Psychology.Chap.17.Appleton-Century.1933.
3.Kirkpatrick,E.A.:Mental Hygiene for Effective Living.Chap.11.Appleton-Century.1934.
4.Morgan,J.J.B.:Keeping a Sound Mind.Chap.I.MacMillan.1934.
5.Wheeler,R.H.and Perkins,F.T.:Principles of Mental Development.Cliap.1 and 2.Crowell.1932.
[1]原文为“开耳派屈力”,今译“柯克帕特里克”。——编者注
[2]See E.A.Kirkpatrick:Mental Hygiene for Effective Living,p.26.
[3]原文为“亨特”,今译“肯特”。——编者注
[4]亨特和罗山洛夫所用刺激字的中文译名表,可参阅萧孝嵘著《变态心理学》,正中书局,第112~114页。
[5]原文为“爱逖生”,今译“爱迪生”。——编者注
[6]原文为“亚理斯多得”,今译“亚里士多德”。——编者注
[7]原文为“生活年龄”,今译“实足年龄”。——编者注
[8]原文为“少年痴”,今译“精神分裂症”。——编者注
[9]See J.J.B.Morgan:Keeping a Sound Mind,p.6.
[10]原文为“勃痕”,今译“伯纳姆”。——编者注
[11]See W.H.Burnham:The Wholesome Personality,p.216.
[12]See W.H.Burnham:The Normal Mind,p.656.
[13]原文为“心组”,今译“情结”。——编者注
[14]原文为“昼梦”,今译“白日梦”。——编者注
[15]See B.Hart:The Psychology of Insanity,4th ed,pp.50-51.
[16]原文为“弹震病”,今译作“弹震神经症”。——编者注
[17]See J.J.B.Morgan:Keeping a Sound Mind,p.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