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芙蓉湖畔(第1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芙蓉湖畔对话第一期 科学·性别·人生·梦想

嘉宾/中科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 赵玉芬

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 袁东星

厦门大学妇女委员会主任、法学院教授 蒋月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邹振东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石红梅

主持人/厦门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李兰英

时间/2016年11月30日19:00~21:00

地点/厦门大学科学艺术中心音乐厅举行。

李兰英:各位嘉宾,各位老师同学,大家晚上好!(掌声)我们期待已久的“芙蓉湖畔对话”今天在这里拉开序幕。今天,厦门的天空与我们的心情是一样的:白天晴空万里,晚上的火烧云非常绚烂,就像芙蓉花一样,映衬着厦门大学的美丽。今天晚上,我们将在这里举办一场大家期待已久的跨学科、跨性别的论坛。没错儿,重量级的嘉宾已经云集在场,请让我先介绍今天参与论坛的几位嘉宾。第一位嘉宾,大家猜一猜是谁呢?她就是来自中科院的院士、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教授赵玉芬老师,大家欢迎!(掌声)有请赵老师入座。第二位同样是一位我们非常仰慕的女科学家,来自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的袁东兴教授,她也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之一,大家欢迎!(掌声)有请袁老师入座!第三位是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也是厦大法学院四大女神之一的著名婚姻家庭法专家蒋月老师!掌声有请!(掌声)请蒋老师入座。接下来的这位嘉宾,大家已经知道了,是这次论坛最年轻,也最有潜力的青年学者,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石红梅副教授,掌声欢迎!(掌声)。按照通常情况,最后压轴的一位,应该是最重量级、最值得期待的嘉宾,大家已经猜到了,他就是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邹振东教授!掌声有请!哇噻,欢迎邹教授的掌声大过了献给前面几位女嘉宾的,果然是位男神!今天,我们要探讨“科学·性别·人生·梦想”的话题。说到这里,差点把我自己这个特邀主持人漏掉了,我自我介绍一下,赶紧给自己攒点人气,我是厦门大学法学院的李兰英教授,请大家送给我掌声!(掌声)谢谢!“科学·性别·人生·梦想”这个话题,本身就特别具有挑战性。我准备要怎么开场时,特意浏览了一些媒体报道,尤其是我关注了一下当今政坛女性风云人物的表现,真是令人唏嘘嗟叹。大家想一想,来自英国的首相特雷莎、德国总理默克尔、美国民主党派总统候选人希拉里,都曾光芒四射,也曾黯然伤神。其他的人,大家可能还关注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智利总统等其他一系列总裁总统头衔的政坛人物,在此不一一列举。我们看看金融界、经济界、教育界、科学界,各位优秀女性在各个领域都是异常璀璨的、非常活跃的。就今天的话题,咱们就说说最近我身边发生的一件事情:上一周,福建省人民检察院承办了全国检察系统侦监公诉人大赛,到会选手101人,其中女性选手就有72人。您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同行悄悄地告诉我:这有什么稀奇?检察院“公诉科”现在都快要改成“母诉科”了。这样的落差,同事也经常跟我辩“理”:你总说男女不平等,还不平等吗?放眼望去,都是你们女性佼佼者占据了重要地位……那么,男女真的平等了吗?“她时代”真的到来了吗?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肯定是有过追问和思考,但更期待有一个回应和答案,今天在座的来自不同专业的五位教授,都是有备而来,将与大家一同探讨各自的答案,这正是我们此次论坛的精彩之处。首先,我们把这个重要的问题抛给我们厦门大学妇女委员会的主任,也是全国著名的婚姻家庭方向的专家蒋月老师,请她来回答我刚刚提到的问题:男女真的平等了吗?掌声欢迎!

蒋月:男女平等是法律原则,我受邀来这个对话现场,今天晚上只想讲四个字:男女平等!男女平等!无论是我从事的专业工作还是兼职承担的社会工作,我的学术理念和工作理念就是推进男女平等。在法律上,在大多数法律条款中,只有“人”这个概念。“人”之下如何做区分?我们通常只区分成年人与未成年人,大多数时候法律是不区分男人与女人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有的权利与义务都是男女平等的,男女平等就是我们的法律原则。什么时候法律要区分男人和女人呢?只有非常特殊的时候,在需要对妇女实行照顾时,就会有专门的妇女条款。例如,在劳动法领域,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保护妇女的条款;在婚姻家庭法领域,有个别条款特别给予妇女某些照顾。刚才,主持人说的男女平等,是人类最近两百多年来都在追求中的男女平等。我们的法律在形式上已经男女平等了,但是,客观来说,男女不平等甚至是性别歧视现象在家庭领域、劳动领域和社会其他方方面面,我们仍很容易见到。今天晚上对话现场,嘉宾中只有邹老师一位男性;在厦门大学,女教授没有占教授人数的一半,应该说三分之二的教授是男性的。实际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男女不平等的情况是常见的。那么,为什么男女不平等呢?相信,大家跟我一样,都思考过这个问题。我认为,在学校教育阶段,没有性别平等教育—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是原因之一。男女平等价值观诞生至今仅有短短两百多年,可是男尊女卑、性别不平等的人类历史已经有几千年。我不认为现在男女不平等令人悲观失望,因为要全社会人放弃男女不平等转而接受男女平等基本价值观,肯定要经历很长的过程。应该说,推进男女平等已经取得了很好成绩,我自己就是享受到男女平等社会发展政策的受益者,各位也都是这样的受益者。谢谢!

李兰英:蒋老师一开始就传达了一个正能量,第一,男女应该平等;第二,法律已经规定了男女平等,但是,她又说客观上好像有些地方还不够平等,还没有达到理想状态。我理解蒋老师要表达的是这三个意思。无论是作为一名女性还是男性,您说男女平等是从数量上讲呢还是从质量上讲呢?还是其他方面呢?估计不同角度有不同答案。我给大家爆个料,厦门大学法学院33名教授中有一半以上是女性教授。曾经有一年纪念“三八妇女节”的活动中,记得是五年前,我们排演过一个服装秀节目,这个走秀节目的报幕词就特别强调一句:下面有请法学院13名女正教授表演节目……后来,我们就有了个“金陵十三钗”的绰号。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我再给大家爆个料,厦门大学法学院现有5个院领导(正、副院长),其中就有4名女性。从数量上讲,从女性崭露头角来讲,我觉得如果说男女没有平等似乎不客观,没有平等机会,我们怎么能够成为女教授、女院长呢?我个人感觉还是给了平等的机会。蒋老师一向语言锋利,看似抛砖引玉,其实,她更善于后发制人,一会儿再来听她阐述。

大家看过来,今天我们这里有重量级的科学家嘉宾。很多人从小就有做科学家的理想,而今天近距离地与两位科学家交流交心,其中赵玉芬老师还是中科院的院士。必须要讲一下,赵老师真是推掉了所有繁忙的工作,特别出席今晚的芙蓉湖畔对话。赵老师代表理工科的科学家,而且是位女科学家,就这个问题,赵老师也是最有发言权的,大家好好看一看,更要听听她怎么说的。掌声欢迎。

赵玉芬:谢谢李老师。非常高兴来到芙蓉湖畔对话现场跟大家聊一聊。这个话题很大,刚刚蒋老师、李老师都说了,女院士到底有多少?不到5%,我说这个数字是非常低的。而且在6年前或者8年前,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中科院选了60个院士,只有一名女院士,是在我们化学学部,叫张丽娜。当时院长接见新晋院士们,要给他们颁发证书,一看60个科学院院士中,只有1名女院士,张丽娜。她是一枝独秀。当然,这个事也可以反过来说,我所在的化学学部比较公平,选上了一名女院士,其他学部没有女性入选。我们认为这种现象是不公平的,因为有优秀成果的女科学家很多,但是,在选举的时候确实有不公正的地方。确实从数量上看,男女是不平等的。既然有不平等这个现象,我们怎么去改变它呢?所以,我们就在历届选举中,大力呼吁尤其我们化学学部要增选女院士。后来,其他学部也都跟着上了。同时,我们国家在女孩子教育上有很特殊的地方。比如说,尤其是化学行业中就有很多女性的,在分析化学、生命科学领域的女性都超过一半了。原因之一是在选择特殊专业的时候,女孩会喜欢某几个行业。总的来讲,第一,我们要承认存在男女不平等现象;第二,我们怎么去改变它?待会儿,我下面会再讲要怎么做。院士选举又开始了,我在这里呼吁要大力支持选举女院士。

李兰英:女院士当选是非常难得的,这就更能反映出赵院士的卓越与不凡。在这么艰难的情况下,这么多竞争对手,您能从中脱颖而出当选为院士,成为女性的骄傲,成为咱们厦门大学的骄傲,真的非常感谢和钦佩您!我建议大家在今天对话活动结束后,去网上查阅赵老师的成长经历和故事,非常感人,而且非常富有传奇色彩,在这里我不多说了,很多秘密由你们去发现。好了,刚刚听了赵老师的发言,我们已经看到在理工科乃至评选院士的结果,仍不免令人想到男女不平等。接下来,我们听听来自理工科的另外一位科学家袁东星老师,她是不是有同样的感受呢?掌声欢迎!

袁东星:各位好。我刚才跟赵老师说,今天的题目是科学和性别,然后我问赵老师:“科学有性别吗?”赵老师说这个题目好奇怪,我拿到这个题目也觉得好奇怪。因为对理工科来说,这个题目要有很多的边界和条件,要有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比如说,我发给大家一张卷子,假设在座的是考生,那肯定卷子一发下去大家就要举手了,说“报告老师,你这个科学是怎么定义的?是人文科学还是社会科学?软科学还是硬科学?是理科还是工科?”另外一个同学也举手问:“你这性别是生理性别还是社会性别?”最后说:“老师,这个题目我没办法做。你问有性别吗?我就只需回答有还是没有,还是你要我展开?你这个题目根本就出的不好……”最后我就被他们绕晕了,我说算了算了,是我题目出得不好,你们就不要做了,都给你们100分,大家就很高兴,对吧?对于科学有没有性别这个事,我还真是作了点思考。刚好前几天同学聚会,我们大学同学都已经到了五十几、六十几的年龄了。我先问了一帮男同学,我说科学有性别吗?所有男同学差不多都异口同声地告诉我,“开什么玩笑,科学怎么可能有性别?”我又问了一帮女同学,“科学有性别吗?”所有人都在那儿挠脑袋,说我得好好想一想这个问题,都说科学可能是有性别。后来我做了一点功课,上网查了一下,发现在欧洲许多国家的词性里面,科学还真是有性别,像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荷兰,而且这个性别同样都是阴性。所以,我认为科学是有性别的,而且是女性。我觉得这个地方有点意思,我还得再想一想,我想先把话筒交给其他老师。

李兰英:感谢袁老师。大家听到了吧,其实我也觉得很吃惊—居然袁老师说科学是有性别的,她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而且是做了功课之后得到的命题。从发达国家看,女性科学家应该更具多数。在座的女生来得比较多,应该把掌声留给我们自己!掌声欢迎和鼓励一下你们自己!刚才我把眼光投向邹老师,邹老师给我打手势说女士优先,非常有绅士风度。想一想我们在座的四位女嘉宾中,只有最年轻的石红梅老师没发言了,因此,把女士优先进行到底,有请石老师发表她的见解,掌声欢迎!

石红梅:谢谢大家。科学有性别吗?当听到这个问题时,我感觉说“科学怎么会有性别呢?”当袁老师说德语、法语中间阴性词汇可以将女性与“阴”联系在一起,所以科学有性别—这是非常好玩、非常有意思的问题,非常幽默。科学没有性别,因为我们的宪法、法律、各种制度设计等,都证明我们的社会男女平等,没有性别之分,只要努力,我们都可以获得我们应得的机会,获得应有的收益。可是,现实中,我们的确是碰到了这个问题,科学真的有性别。因为在赵老师与袁老师她们所在的系,比如化学、环境生态学,女院士和教授是很少的,外文学院和法学院却有很多女生和女教授。这里有一个行业隔离和专业分离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爸爸妈妈说女孩子考大学选语言类专业比较适合,找工作最好在稳定的事业单位,最好比较没有创新和挑战,以后对生活比较有用—我们是听着这样的话长大的。我爸爸说你是女孩子,你要更多地读书,因为面临未来的挑战你将会比男性碰到更多障碍。于是,他说你要比弟弟读更多书,于是他说你要读本科,要读硕士,要读博士,他希望我用人力资本的积累来面对和突破这个社会中种种隐性的障碍。于是,我很努力,我读书,我创新,我希望不输给别人,我希望我有高学历。获得高学历找工作的时候,十个人有九个女生、一个男生,这个时候这个男生变得非常宝贝,他一下就从第十名跳到了第一名,面试官说:“那第十名,来吧。”我获得了很好的工作之后,有了很好的收入,这个时候我说有学历了、有收入了、有好的工作了,我说美好生活开始了。可是,我发现我找不到好的男朋友了,被社会“剩下来了”。为什么我这么努力、我这么优秀,为什么到最后我会碰到这么多隐性的网、我们看不到的网?其实,我们国家的法制与规定各个方面都是非常好的设计,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隐隐作痛,我们似乎有一对隐形的翅膀,可是我们飞不起来,为什么?男性和女性究竟有什么区别?我想来想去,只有两个差异:第一个,我们要怀孕生孩子,我们要担负人类生育和繁衍的任务。所以习近平同志说:“没有女性就没有人类,没有人类就没有社会。”这个任务非常重要。第二,妇女结婚之后,常常是要做更多家务,家务包括培育孩子,于是你会看到拼爹拼妈的时代在这个时候、在很多层面中间妈妈的重要性,不仅拼体力还拼智力。有一天,孩子还会问妈妈:“你以后能不能带我出国去旅游?能不能规划一个好的游玩路线?”这个时候,妈妈的竞争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竞争了。在这个过程中间,我觉得男女如果要平等,就需要在生育培育与家务劳动这两个方面有很好的改进,对不对?我希望这是一个一揽子工程,全社会系统地推进和解决,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我想那对隐性的翅膀可能永远飞翔不起来。谢谢大家!

李兰英:石老师以生动的语言道出了一位优秀女性内心的苦恼以及对未来的隐忧。石老师研究的是马克思主义中的女权主义,我也很感兴趣,你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对我们女性报以这样的关怀和定论吗?这个问题值得探讨。听完了各位优秀女性的发言之后,大家的期待都聚焦到邹老师身上。大家看到了,一直默不作声的、以深沉的眼光注视我们的邹老师。我们很难邀请到邹老师,他首先说“你让我去,你们五位女性就我一个男性,我是在孤独地陪衬你们”。是这样吗?其实大家或许知道,邹老师的头衔很多,我注意到他曾经某一年被凤凰网评为最具洞察力的博士。在座的各位都要小心了,我们来看看邹老师发现了什么。有请邹老师为我们献出高见!

邹振东: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前面四位女教授都站立着做了她们的开场白,邹振东教授也不例外。但邹振东教授的起立与她们不一样。我是希望用起立致敬的方式来表达对女性的赞美和对所有在追求女性性别道路上的推动者表达我的敬意!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清楚和尴尬地意识到自己的性别。这种清楚和尴尬远远超过不小心走错卫生间的强烈程度。一个声音一直在我心里喊:为什么我是一个男性而不是一个女性?我十分清楚自己的身份。《圣经》创世纪第一章中,上帝说:“这里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刚才说科学的性别是女,今天上帝的性别也是女。今天的上帝说厦门大学芙蓉湖畔对话必须有一个男教授,于是就有了邹振东教授。每一出大戏角色都有分工,我知道作为今天舞台上唯一一个孤独的男性,我的角色作用就是成为背景,衬托女性的美丽、智慧与光芒。当然,把自己定义为一个角色仍然高看了自己,我清楚其实就是一个道具—每一个电脑的桌面上都有一个图标,没错,那就是垃圾箱。今天在座的诸位,你们所有对男权社会的不满以及在性别不平等遭遇的委屈待遇都可以朝我发泄。我将谦卑地倾听、深刻地反省并充分地转达。在自然性别上,英文叫“sex”,今天在场上有5名女性和1名男性,但是,我希望今天在社会性别上,英文叫“gender”,今天场上是6位女性。为了呼吁全社会重视性别平等问题,今天我们都是女性。我今天的发言的主要观点概括起来就是两句话:第一句话,男人都不是个东西;第二句话,男人不是东西,他是人。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推断?因为如果男人不是人,我们就不能对他进行传播,你能对桌子传播吗?可是,假如他是人,我们就可以传播,传播是可以改变世界的。所以,今天我将围绕着性别平等的传播问题和大家一起讨论,请大家指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