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首语
《政府治理评论》为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贵州省欠发达地区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协同创新中心共同主办的学术集刊,旨在搭建平台、砥砺学术,促进学术共同体的发展。本集刊主要设置五个栏目:时政聚焦;政策与治理理论前沿;地方政府治理实践;社会建设与公共服务;书评。本卷自征稿以来,共收到稿件100多篇,经编委会匿名审阅,仔细甄选,最后通过编委会会议挑选出14篇论文作为本期的内容。现将此次发表的论文在各个专栏下做一介绍。
“乡村振兴专题”中,本刊选择了三篇论文。第一篇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杜洪燕、副研究员陈俊红等人的《国内外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第二篇是贵州大学徐中春、芮延龙、任海利三位老师的《贵州土地整治助推乡村振兴发展成效评估研究》;第三篇是贵州大学刘升博士的《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基于贵州花村的调研》。第一篇论文是对日本、韩国、德国和国内一些典型乡村发展模式的经验介绍。第二篇论文和第三篇论文都是典型的实证研究。论文都以贵州省的乡村发展经验为研究对象,研究新时期的土地整治和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的影响,这些对于我们理解乡村振兴战略颇有助益。
“公共治理专栏”中,本刊选择了四篇论文。第一篇是贵州大学张红春博士的《棘手公共问题的合作治理理论缘起与分析框架》;第二篇是大连外国语大学傅琼、谢宇宁、亢晓霜翻译的《国家善治和国民幸福感:政府管理的技术水平、民主水平以及政府规模的作用之比较》;第三篇是武汉大学望超凡博士的《“公事”的“家事化”:宗族型村庄“项目落地”困境治理研究》;第四篇是武汉大学曹亚娟博士的《新时期社会治理评价指标的新问题》。其中,第一篇论文通过对治理与合作相关文献的归纳与演绎,系统阐述合作治理的内涵与关键问题;第二篇论文对127个国家2006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了政府管理水平分别在技术层面和民主层面上对国民幸福感的影响;第三篇文章以江西省的一个宗族型村庄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宗族型村庄的村民对公共事务存在着“公事”与“家事”的认同区分的内在逻辑;第四篇文章则发现当前结果性指标仅能反映社会治理的最终结果而不能展示其过程,进而导致了很多问题。
“民族国家与地方治理专栏”中,本刊选择了三篇论文。分别是贵州大学徐健副教授和其研究生魏德伟的《民族主义思潮的源流与反思》、武汉大学王向阳博士的《干部包村:中西部乡镇治理组织策略、路径与基础——基于鄂西S镇基层治理的考察》、中共中央党校副教授张学博的《郡县与分封:县域中国社会治理的两种逻辑》。三篇论文围绕民族国家与地方治理,分别从理论、经验和历史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题清晰,观点鲜明,为我们贡献了多角度认识地方政府治理实践的机会。
“社会保障专栏”中,本刊选择了三篇论文。分别是贵州大学林恬怡、王飞的《近十年老年照护研究综述》、贵州大学刘郁教授和贵州大学刘忠雨、姚远的《基层社会救助的精准扶贫作用与问题研究——以贵州省赤水市为例》、贵州大学廖煜娟、谯惠方的《虚拟养老院:大数据战略支撑下贵州养老新构想》。三篇论文的选择遵循从理论指引到实践探索的分析路径,既有立足于未来发展的治理模式构想,又有基于贵州省赤水市的基层社会救助调查研究,还有对老年照护的研究综述。
最后,在“书评”栏目,选取了武汉大学博士后田孟的《义利之衡:财政社会学视野中的项目制与乡村治理——读李祖佩的〈分利秩序:鸽镇的项目运作与乡村治理(2007—2013)〉》。这篇书评文章视角独特,带给我们关于财政社会学和项目制等方面的议题探讨,值得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