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昌史(海南地方史研究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故域的构想

——元明以前的屯昌地区

最早登陆海南岛的族群是黎族,尽管其族源问题多有争讼,单从文化的角度,我们不妨用“黎(俚)文化”一词来统称万余年前陆续登陆琼岛的这批晚期智人所衍生出的海南土著文化。秦代以前,海南岛属于“《禹贡》不入,职方不书”(唐胄语)的蛮荒之地。然而短命的秦政府并不短视,是时的海南虽仍为南越外徼,但已和中原族群开始了经济往来,即为早期的贡赋贸易:“越处近海,多犀象、玳瑁、珠玑、银、铜、果、布之凑,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则秦有至者矣。”[1]汉朝是最早立郡海南的中央王朝,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设立朱崖、儋耳两郡。而后,海南的命运迭经废置、复归,长期游离于中央政治的边缘地带,中央政府仅仅以环海立州县的经略模式建设海南,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海上贸易畅通。元明以前,海南岛的经济发展是伴随大陆汉族的自发性移民而展开的,这些移民群体多由“难民”构成,或苦于长年战乱的逃兵、难民,或出于生活所迫的商贩、贫农,他们移民海南寻求安稳的生存空间。一方面,汉族的移民为海南岛经济上“质”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另一方面,作为“他者”的汉文化和海南岛土著的黎文化或抵触,或交融,生成层次分明的“内黎外汉”的汉黎文化圈。

元明以前,汉族自发性移民并未给地处中部山区的屯昌带来深刻影响,因而本时期的屯昌文化仍以黎族土著文化为主。经济上,黎族先民往往择址于水草丰茂的山坡台地,靠早期磨制石器渔猎维生,并且开始向农耕经济形式转变,同时出现了原始的男女分工;社会组织上,黎族先民建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基本组织形式——“峒”,带有明显的宗族性质;文化上,由于黎族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屯昌初民长期处在新石器文明阶段,再加上“峒”的组织形式封闭阻碍了其与汉民族的深度交流,进而滞缓了本地区文化的发展。当然,隔离只是一个相对状态,汉黎文化间的早期互动才是唯一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