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9章 低调出征
登莱勤王大军出征很低调,甚至都没有登莱官员出面举行出征仪式。
原因不必说,巡抚曾华龙被干掉了,大张旗鼓地举行仪式恐怕不妥。
万一有人问,怎么没见到巡抚曾华龙出面呀。
节外生枝的事情就不要干了。
至于沈度走了之后,他们爱咋样随便。
巡抚曾华龙都两天没有露面,衙门里不是没有人暗中嘀咕,却也没有人胡乱打听。
官场等级森严,登莱高层只要有心管控,维持一段时间不是大问题。
沈度只是在巡抚衙门与父亲沈括以及知府董知章等登州府一干官员话别,回到卫所便命令军队开拔。
除了有本地部分家属送别的真情流露,更没有人意识到大明王朝走到了尽头。
一支东拼西凑临时拉起来的队伍,大部分人没有战争经历,甚至都没有见过血,与征战多年杀人如麻的闯王军队相遇,会是什么结局?
或许应了那句话,人无知才无畏。
到今日为止,登州这边卫所正式编制四千八百多士兵,全都是青壮。
至于登莱卫所那边能集中多少兵力,现在还是未知数。
到了莱州再说吧,反正总人数不会少于八千人。
二天的整合训练时间有点短,好在有一千训练有素的老底子,看上去不至于太差劲。
沈度要求各大队在行军路程中不要放松训练。
反正他的进军速度不会太快。
丫的,还真的要勤王啊......
作为后世人,沈度难道不清楚大明王朝根本没救,不要说他这数千军队,给他十万八万军队甚至再多也没用啊。
话说,走到这一步沈度还有选择吗?
自斩杀巡抚曾华龙那一刻起,不再是他一个人的事情,而是牵扯到沈家、莱州知府刘崇德一家以及登州府一干官员的命运,他也只有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特么,够悲壮的,大有风萧萧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回还的壮志情怀。
大军路过西山,从作坊内鱼贯驶出一辆辆双马拉着的四轮骡马车。
为何是四轮马车,不都是两轮马车吗?
四轮马车载货量大,车体稳定,到了目的地骡马解掉龙套,将一根木桩打入地下,车体纹丝不动。
而且打造的是箱体马车,一个班配备一辆车,武器弹药全都在车厢里。
白天行军时,三分之一或者一半人跟随车辆步行,另外的人坐在马车里休息。
这样行军是为了节省马力,士兵轮流休息节省体力。
具体要看道路状况好坏,路况差的话,坐车的人要少一些,甚至特别路况还要人力帮助推行。
路况好的话,全都坐车也无所谓,如果不爱惜马力的话。
沈度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他要考虑特种情况下作战。
比如行军过程中突然与敌军遭遇,挖战壕是来不及的,马车就是很好的防御阵地。
用沈度的话说,这是大明朝时代的战车。
不是机械化,但是,马车可以代步。
宿营的时候,护卫队不需要扎帐篷,箱式马车就是一间屋子,大家挤一挤睡十个人不成问题。
至于安全防护,这个时代的弓箭、火铳根本造不成危害,说乌龟壳很形象。
麻痹的,简直是全功能。
与卫所军队不一样,少年护卫队全身上下除了头盔之外,身上没有披挂甲胄。
这也是沈度为了解决防护问题想出来的办法。
毕竟沈度的护卫队不需要近身搏杀,也就不需要盔甲防护。
如果躲进马车里面,连头盔都不需要。
还别说,等到马车造出来之后,沈度越看越满意,无意中创造了一种新战法。
当然,也就是沈度,换个人也没有这个财力。
此次出征沈度率领500人的少年护卫队,一个班一辆马车,护卫队总的车辆最少也要五十辆,这家伙花大本钱了。
另外,沈度自己有一辆专用马车,还有医疗救护队马车。
对别人而言钱是问题,比如崇祯皇帝。
对于沈度而言,钱绝对不是问题。
卫所勤王大军刚刚过去,走在尾部那部分士兵视线还是能看到的。
这些马车一亮相,非常夺人眼球。
除了马车有点特殊,跟随马车两边步行的护卫队也很吸精,他们的服饰与明朝军队服饰完全不一样。
沈度不喜欢明朝的服饰,不如后世服装方便,全都是小衣襟短打扮。
除了样子不一样,他还用上了迷彩服。
当然,所谓的迷彩服布料肯定比不了后世,只不过用了一点染料罢了。
作为服务战争的一部分,沈度肯定要有被服厂。
织布机与后世没法比,很落后,又没有电力,还处于手搓时代。
技术上还在不断改进,有沈度这个大能在,工艺上肯定要比明朝先进的多。
三月份山东的气温逐渐回升,衣裳变得单薄起来,这时候沈度已经开始考虑冬天防护问题。
他安排在南方的经销商们收购当地的鸡、鸭、鹅绒毛,下半年将大量制造羽绒衣,当然也包括手套、棉鞋之类。
小冰河时期气候恶劣,冬天真能冻死人。
所以到了冬季战争烈度要小得多,实在是太冷了。
卫所的那帮士兵看得一头雾水,这都是什么怪物?
呵呵,确实没见过,不仅服装款式,还有一身花里胡哨的颜色。
不知道这个时代的人看到女子穿着后世丝袜,会是何种反应啊。
是看呆了,还是大骂伤风败俗?
少年护卫队士兵每个人配备一把战刀,除此之外,马车两边各边有一位士兵背着一物,因为有套子看不出是什么玩意儿。
其实是枪套罩着的霰弹枪,其他人并不清楚他们背的是什么玩意儿。
其实在登州地界没必要那么小心。
但是,少年护卫队的军事作战条例就这样规定,属于最低等要求。
如果出了登莱地界,估计至少要有四名士兵武装戒备。
哪怕遇到突发状况也没有问题,车厢内的射击孔位置都布置好枪械,打开射击孔就能迎战。
卫所军队士兵没有人认出那些少年身上背着的是什么玩意儿。
换言之,到目前为止,沈度配备的火器外人还不知道。
整个出征的军队中,500少年护卫队属于有别于大明军队的特种兵,算是一类作战单位,也是沈度心里的定心丸。一旦战败,自己逃命绝对有保障。
登莱卫所士兵近五千人,虽然数量大,也只能算二类军队。
毕竟是冷兵器军队,能有多大战力?
还有一部分士兵没有被各大队选中,却也不是老弱,作为军队的补充力量,算是三类军队。
这部分士兵不足二千人,以分队为单位分散在各大队。
虽然不能作为主战力量,却也可以干点杂活,包括诱敌。
大军过后,才是姗姗来迟的负责大军辎重东昇车队,在他们的后面是邱家支援的车队。
至于王福山答应的车队,被安排在第二批。
因为最近十天半月里,大军的后勤压力不是很大。
军队加商队这种作战模式,也算是开了大明朝先例。
优点在于,这大大浓缩了军队。
也不是没有缺点,毕竟利用商队运输成本很高。
只不过东昇是自己人,无所谓报酬。
邱处吉和王福山作为报答,免费为沈度提供帮助。
说是免费服务,沈度也不是小气人,更何况这都是公务,回头登莱巡抚衙门会给予补偿的。
至于补偿多少,现在还真没有时间商量。
换言之,此次登莱大军出征不需要太多的辎重队伍,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
商队运输物资不需要很多,只要能维持大军三五天时间供给即可,剩下的物资都在海上。
前提是,大军要尽量沿着渤海湾行进,距离太远的话,还是不方便。
巧合是,此次北上勤王不就是沿着渤海湾走一圈吗?
勤王大军沿着渤海湾转一圈之后,走到天津附近,距离京城已经不是很远,剩下那点距离,采用商队的马车从天津运送粮草,问题不就解决了嘛。
至少在大明朝,登莱勤王大军可谓首开纪录,让商队负责后勤保障。
但从这一点上看,沈度的脑瓜子与老一辈完全不一样。
换上他爹沈括,大概还是采用老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