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论视野·经典观点再探
创意赋能与资源禀赋
——基于创意资本理论下的创意乡村类型探究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北京102699)
【内容提要】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文化产业对乡村振兴的赋能已成为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新主题。乡村独特的资源条件和禀赋差异决定了其创意赋能路径的个性化和特色化。本文基于创意资本理论,对乡村进行了一种相对客观的类型学划分,形成了四种理想类型:重创型、协调型、特色型、互益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白马花田、西溪南、余村三个案例,深入研究了不同类型乡村的特点及其独特创意赋能过程。本文还从微观视角出发,构建了乡村创意赋能框架,揭示了创意乡村建设的内在逻辑,进一步讨论不同赋能方式的适用条件,为我国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创意资本理论;乡村振兴;资源禀赋;创意赋能
Creativity Empowerment and Endowment Disparity:
A Study on the Types of Creative Villages Based on Creative Capital Theory
Abstract:With the steady progress of China’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the pro motion of cultural industrie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has emerged as a new focal point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The distinctive resource conditions and endowment disparities in rural areas determine the individuality and distinctiveness of their creative em powerment paths. Based on the Creative Capital Theory,the study objectively categorizes ru ral areas into four ideal types:the creative type,the coordinated type,the distinctive type,and the mutually-beneficial type. Building upon this foundation,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ree cases—Baima Town,Xixinan Town,and Anji County—this study delves into the character istics of different types of rural areas and their unique processes for enabling creativity. From a micro perspective,the study would construct a framework for empowering creativity in rural areas to unveil the internal logic behind fostering creative rural development. Furthermore,it explores suitable conditions for various enabling approaches to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for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China’s rural regions.
Key words:Creative Capital Theory ; Rural Revitalization; Endowment Disparity;Creative Empowerment
一、引言
2022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明确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提出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意设计、演出产业、音乐产业、美术产业、手工艺、数字文化、特色文化产业、文化和旅游融合8大领域。该文件充分证明我国政府部门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重视,以及对文化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关键地位的深刻认识,旨在通过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乡村产业的全面振兴。为什么文化产业发展逐渐成为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最关键的原因是文化产业能够通过外化与内化两方面推动乡村建设水平的全面提高。从外化视角来看,文化产业具备环保、高附加值等特性,同时对创新与智力资本的需求较高。因此,通过创新为乡村文化赋能,可以深入发掘乡村的优质文化资源,将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提升乡村产业的竞争力。此外,创意为乡村文化注入新颖的元素与风格,使之更契合现代社会的审美和需求,进一步提高乡村文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这将有助于吸引更多游客与投资者前往,提升乡村的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
从内化视角来看,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促进村民集体意识的形成及提升文化自豪感具有积极作用。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部分农民对自身文化认同度降低,甚至出现迷失的现象。因此,提升农民思想意识和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文化产业的发展为这一任务提供了可靠的抓手,通过倡导村民对当地文化进行深度探索、重塑和创新,可以重塑村民对乡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文化的培育功能,树立文化自信。
调查发现,我国不同乡村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尤其在资源禀赋与创意资本两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为此,本文从创意资本的视角对乡村进行了相对客观的类型学划分,分析不同类型的乡村特点及创意赋能的过程,从微观视角切入,构建乡村创意赋能的框架,最终还原创意乡村建设的内在逻辑。
为了客观公允地划分各维度,本文综合运用了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创意资本理论的解释及多次实地调研访谈,最终确定了资源禀赋与创意资本为划分类型的重要维度。此外,由于创意赋能是一个演变过程,它本身根据乡村当前情况而不断发生变化,需要以生成的视角去探索。因此,本文以动态视角分析创意赋能,研究赋能机制,希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为乡村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进而推动乡村文化和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一)创意资本理论
布尔迪厄指出,资本是一种积累的劳动。它需要通过时间进行积累,并且需要以一种具体化、身体化的形式进行积累。同时,资本亦具备一种潜在能力,即通过单一或扩展的形式获取生产利润,并实现自我再生产。然而,经济学家普遍只认可单一形式的资本,即经济资本。布尔迪厄主张,为全面深入探讨社会世界的架构和功能,必须引入各类资本形式,他将资本具体划分成3大类别: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关系)资本。经济资本是经济学理论所认可的资本形态,可径直兑换为货币,其转换过程以私人产权制度为框架。文化资本则是一种反映行动者文化优势或劣势的资本形态。在特定条件下,文化资本可转化为经济资本,且转换过程依托于教育资质的制度化保障。
由于文化资本的出现冲击了经济学的固有认知,因此引起了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从表现形式上看,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有着明显的不同,例如,古建筑与艺术品,它们的价值来源是人们对其认知,所以难以被归类为经济资本中的任何一种。因此,布尔迪厄提出,当文化资本以文化产品的客观形态体现时,行动者要在真正意义上拥有文化产品,除了必须投入经济资本,还要进行身体形态文化资本的投资,即需要对产品进行感受、学习、理解。其独特性在于它不仅是经济的产物,还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在布尔迪厄的理论中,除了肯定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作用,还关注了各个形态要素之间的转换能力,即创意赋能。这种能力有助于进一步发掘各要素所蕴含的剩余价值,进而实现效益最大化目标。因此,本文根据资本与转换能力两者之间的关系,创建了资源禀赋与创意赋能两个核心维度,以此将乡村进行分类。
(二)资源禀赋
作为乡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本底要素,资源禀赋在乡村建设中的关键作用日益凸显。在我国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充分挖掘和利用乡村资源禀赋,发挥其比较优势,对于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村庄的异质性资源禀赋与其产业发展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不同区域的资源要素决定了乡村的差异化发展趋势。尽管学界尚未对资源的分类有统一标准,但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资源禀赋大致可以分为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两类。
乡村的有形资源主要包括自然生态、文化建筑、特色美食与服饰等具备客观形式的物质资源;乡村的无形资源则更强调精神层面,主要体现形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传统艺术。
有形资源对乡村产业的作用往往是直接的,丰富的物质资源能够赋予地区“资源红利”,降低当地的生产成本,对乡村产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丰富的物质资源的支撑,为乡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资源为乡村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意,向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自然生态与文化建筑作为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优良基础,乡村的文旅产业在这方面有着独特优势。这些自然生态和文化建筑不仅具有显著的景观价值,且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随着乡村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这些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度假,进而创造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对乡村文化的热爱,乡村的无形资源逐渐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乡村的无形资源包括但不限于传统手艺、民俗文化、乡土信仰、口头传承的历史等,这些资源承载着乡村的文化记忆、传统知识和乡土智慧,是乡村发展的重要支撑。过去,由于城市化带来的农村人口外流和乡村经济的困难,许多乡村的无形资源曾被忽视和遗忘。然而,随着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对个性化、多样化文化体验的追求,乡村的无形资源再次得到了重视。作为乡村特色的体现,乡村无形资源能够展示乡村的独特魅力和个性,蕴含着巨大的品牌价值,能够打造出独特的文化品牌,吸引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体验和欣赏,带来经济效益。此外,乡村的无形资源也是乡村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以传统手艺和民俗文化为例,往往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促进了乡村居民之间的紧密联系和互动。这种社区凝聚力的增强有助于促进乡村的和谐发展,加强社会联系,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
通过对以往研究的梳理,部分学者认为除了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创意能力也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意能力能够保证对于不同形态资源的顺利转化
,而人才资源就是这种能力的客观体现,这一类人才也被称为“创意阶层”。根据Florida的观点,创意阶层是未来城市与经济的主导力量,其中包括“创意核心”成员和“创意专家”。这个阶层的人员属于人力资源,但不同于其他人力资源,因为他们能够发现新的组合或新的可能性,从而可能对现有的经济结构产生冲击,打破原有的均衡。
(三)创意赋能
现代经济发展到新时期,文化创意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使得创意赋能逐渐进入广泛实践中,形成文化创意赋能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特征便是创意作为生产要素进入经济生活中,为管理与生产提供新的要素组合,从而能够优化产品属性与结构,以此提升产品竞争力并提高销售绩效。当前,由于基本物质需求被满足,人们对购买的商品与服务内在的文化需求逐渐增加。要让文化元素嵌入商品与服务之中,就需要发挥创意,传递包括审美、精神、象征等在内的文化价值。
文化创意不断渗透各个行业,成为产品高附加值的源泉所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具有先导产业作用,能明显提升各行各业的产品和服务品质,增加附加值,塑造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催生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满足新需求,成为新时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原动力。可以认为,创意赋能就是文化资源的正向创造及产品设计。具体来说,创意赋能有多种途径,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UCCN)的成员,有7个大类:设计、文学、美食、音乐、手工艺与民间艺术、电影、媒体艺术。2022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文件中的8大领域,本文在此基础上进行梳理和延展,总结出创意赋能途径主要有创意设计赋能、文学与影视赋能、演出与音乐赋能、美育美术赋能、非遗手工艺赋能、数字文化赋能、民俗与美食赋能、文旅体融合赋能8个类别。在具体的赋能过程中,创意主要通过场景化、故事化、形象化、数字化、品牌化、传播化等方法,对产业中的各个生产环节进行革新,以此创造新的要素组合,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配置,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
在当前文化创意赋能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从创意的生成到实际的产业运营,文化创意通过多样化的手段持续地对乡村产业进行赋能。这个过程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传统文化创新、文创产品设计、艺术表演与展览、乡村品牌建设、数字化技术应用、生态旅游创新等。作为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乡村,在创意赋能下,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通过独具匠心的思维和创新的实践,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商业化,表达多样审美意境,给消费者带来全感官的全新体验,使乡村不再仅仅是商品消费的场所,而成为提供综合类消费体验与服务的重要目的地。这对于推动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促进乡村产业的繁荣与兴盛,无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三、创意乡村的类型学:一个理论框架
(一)创意乡村基本形态
本文根据乡村的资源禀赋与创意赋能生成的这两个维度之间的区别,构建了一个数字坐标以区分各个乡村的不同类型。(见图1)在这个坐标中,x轴为资源禀赋。乡村的资源禀赋主要是内生的存在,是乡村所具备的客观条件;y轴为创意赋能水平者的区别为静态与动态。本文认为,乡村自身具有的创意资本是静态的,而通过场景化、故事化、形象化、数字化、品牌化、传播化等方式激活资源禀赋是动态过程。由此,本文根据这个坐标,将创意乡村分为四个象限,并表示其不同特征。

图1 创意赋能资源禀赋的类型学建构图
轻资源—轻创意(重创型):在第三象限里,乡村的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都较为匮乏,物质资源与人才储备都较为缺少,导致乡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内生动力严重不足的问题。乡村建设需要注入外生动力,除了有外部项目与资金投入乡村建设中,还根据创意赋能路径制定相应的发展方略。这一类乡村往往人员流失严重,村委会成员由村中较为德高望重的村民担任,但是由于农民自身的观念守旧及局限性,难以为乡村发展提供好的建议。相对于物质资本的投入,创意赋能更加重要。因此,本文将其命名为重创型。
强资源—轻创意(协调型):在第四象限里,乡村资源的丰富性与创意的匮乏性形成了鲜明对比。乡村往往坐拥优良的自然资源,又受限于地理条件等因素,开发难度较大,成本高昂。但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与赋能路径的丰富,乡村保留下来的传统建筑、民居、雕塑等成了重要的文化资源,可通过创新创意路径转化为乡村发展的新动力。此类乡村发展模式对本地资源依赖性较强,创意赋能作为新的环节,主要发挥协调各类资源的作用,以构建乡村特色产业链。因此,本文将其命名为协调型。
轻资源—强创意(特色型):在第二象限里,乡村地区依托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以创新为引擎,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一系列具有乡村特色的产品与服务。这些创新举措包括创意园、沉浸式体验、网红景点等,它们在本地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吸引力,逐渐成为周边城市居民周末或短途假期的好去处。创意资本的运用犹如一把钥匙,为乡村产业打开了通往繁荣的大门。通过不断创新,乡村地区得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发文化和旅游产业潜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创意资本的导入还提升了乡村的软实力,丰富了乡村的文化内涵,使得乡村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但乡村硬实力有所欠缺,有待进一步开发。因此,本文将其命名为特色型。
强资源—强创意(互益型):在第一象限里,此类乡村已经具备丰富的资源、完善的配套设施、完备的产业链,创意赋能从乡村设计到实际运营都有所体现。乡村的创意设计能够借助当地的景观、表演、展览、手工艺等展现,而乡村的多种资源也通过赋能路径焕发活力,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成就。在乡村创意设计与资源赋能的相互促进下,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得以加速,吸引众多创意人才与投资者投身乡村发展,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与此同时,产业转型升级亦推动乡村实现可持续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作为乡村发展的最终形态,诸多优秀乡村案例被视为借鉴与推广的典范,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参考。因此,本文将其命名为互益型。
(二)创意乡村赋能路径
1.重创型向特色型转化。重创型乡村往往面临的发展问题是多元而复杂的,除了劳动力与经济资本的欠缺,村民的思想意识也较为局限。根据内生增长理论,由于乡村内生动力不足,只能通过外力推动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提高乡村技术创新能力,即实现创意赋能。然而,全面创意赋能是一个长期而又持续的过程,短期内难以取得成效。因此,需要释放乡村的部分动力,先将发展重点放在乡村的部分特色资源开发上,打造网红打卡点、文化创意馆、沉浸式体验园区等能够短期内吸引关注且取得成效的项目。在此基础上,以产品与服务为核心,逐步搭建乡村产业链,优化乡村结构,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2.协调型向互益型转化。丰富的资源禀赋为协调型乡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乡村建设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对乡村整体要素进行合理规划与分配。根据熊彼特的观点,创意作为新要素,重塑了乡村产业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以新的组合投入乡村生产中,而协调型乡村向互益型乡村的转化关键就是如何选择最优组合。乡村在顶层设计上要关注如何利用创意将乡村丰富的资源串联起来,合理规划和分配乡村整体要素,实现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
3.重创型向互益型转化。与特色型乡村的转化路径类似,重创型乡村向互益型的转化同样是需要大量的外力投入来推动,但与特色型乡村转化不同的是如何利用创意使得重创型乡村的资源“从无到有”。大部分乡村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加之独特的地理地貌,这些自然资源构成了乡村发展的坚实基础,对城市居民具有天然的吸引力,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日常休闲与放松的场所。从过去的农家乐模式到现今的生态乡村建设,皆充分展现了优美自然环境的巨大商业价值。在实现乡村从重创型向互益型的转变过程中,应充分遵循绿色发展条件原则,以生态为基础,发展第三产业。通过创意转换,开发天然氧吧、绿色跑道、露营基地等项目,将自然的基础条件充分利用,再通过开发娱乐、民宿、特色餐饮等配套设施展现乡村特色文化、完善旅游产业链,为游客提供良好的出行体验,从而增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
四、案例选择与分析:从创意资本理论视角
(一)乡村创意资本的概念框架
乡村创意资本具有多样性,为了更科学系统地规划设计,需要对乡村的各类资本进行识别与分类。依据文化资本理论,同时,受到向勇、李伯一两位学者关于创意资本理论的启发,本文将乡村创意资本分为四种类型。(见表1)
表1 创意资本的基本类型

创意乡村建设工作的开展主要立足于文化和旅游领域,把握乡村文化要素(文化资本)、人才要素(关系资本)、品牌要素(符号资本)的基本特征与功能,在此基础上发掘乡村数字要素(数字资本)这一未来趋势。通过创意赋能有效融入乡村振兴,促进乡村产业升级和融合发展,培育适宜的乡村支柱产业,从而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案例分析
1.重创型到特色型:白马镇的花田营造
此类模式以宣汉白马镇毕城村最具代表性。白马镇是四川的一个偏远小镇,位于川东地区。小镇林海掩映处是一个个散布在山谷间、溪流畔、半山腰的小山村,农田里四季作物更替,一代代农人深耕,仿佛与世隔绝。作为一个普通小乡村,白马镇毕城村附近没有名山大川、名人故居,无法依靠风景名胜吸引游客。如何摆脱平庸,利用乡村自然生态资源使乡村脱颖而出,成为乡村开发面临的首要问题。
2016年,北大师生在宗族亲友和社会力量的帮助下,开启了对“白马花田”的改造与提升,并在2019年组建了白马花田营造社。在当地没有品牌资源的条件下,积极创造品牌活动,通过月度、季度、年度的各类活动增加当地吸引力。代表性的“大巴山花田艺穗节”,通过策划实施艺术家驻村、花田艺绘、花田影像、花田剧社等20余场创客活动,赋予白马深厚的历史文化和静态的自然风物新的活力。艺穗节融入了新锐、创新的文化内涵,以及多元、开放、互动的表现形式,构建了艺术家、观众与当地居民共同探索、表达和参与的开放式乡村艺术生态系统,将日常生活空间转变为艺术和审美的舞台。
为持续推动乡村创新,花田营造社系统性梳理当地的文化资源与文化脉络,倡导艺术家、学者、规划师等多元人才进行乡创实践,以艺术创作的形式让古老而久远的乡村文化与静止的自然景观重获生命力,将艺术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强化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的链接,实现乡村价值开发的艺术效益,并以此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
在花田营造创客行动中,随着乡村创意的逐步释放,白马镇也在积极推动乡村品牌打造。白马花田系列文创产品将丰富的巴文化、独特的大巴山自然景观,以及深厚的土家族民俗文化等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得每一件产品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在众多白马花田系列文创产品中,巴匠编织和巴匠手作备受瞩目,这两款产品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传统手工艺,将大巴山的美丽风光和土家族的独特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如此,设计者还结合现代设计理念,使传统工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市场上独具特色的抢手商品。此外,花田醉酒也是白马花田系列文创产品中的佼佼者,这款产品以当地优质农产品为原料,运用传统酿造工艺,精心酿造而成。它不仅口感醇厚,品质上乘,更是将大巴山区的农耕文化融入其中,让消费者在品味美酒的同时,也能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文创产品在市场上获得的广泛认可,无疑彰显了白马花田乡村创意模式的功效,使外界能够多途径领略白马花田的独特魅力。
白马镇同时也在推动乡创赋能数字平台的建设,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为支撑,为乡村产业的智能化建设提供公共支持,充分运用平台思维推动创意赋能乡村,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益借鉴。通过创新发展模式实现转型,在充分发挥连接、赋能和共生功能的基础上,白马镇成功构建了利益共生、生态共生和效益共生的新型乡村发展体系。这不仅为乡村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乡创人士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如今,白马镇已成为乡创人士的共有家园,共同书写乡村振兴的华美篇章。
2.协调型到互益型:“绿野仙踪”西溪南
此类模式以徽州西溪南村为代表。西溪南村坐拥丰富的自然环境,同时临近五岳之一的黄山,发展潜力巨大,创意资本的投入能够进一步激发乡村价值。西溪南村因傍丰乐河南岸,该村由后唐始建,经五代、两宋鼎盛于明清,有1200年历史,素有“歙邑首富”之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历史遗迹,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屋阁和绿绕亭,先后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传统村落”等荣誉。凭借着丰富的资源禀赋,西溪南村的发展拥有众多优势。然而,丰富的资源也为西溪南村带来“资源诅咒”之困,当地发展过分依赖旅游业,陶醉于资源所带来的红利,导致乡村发展陷入停滞。
2017年,西溪南村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在这个项目中,村庄重点进行了三项工作:村污水治理、改厕和风貌整治。这些举措旨在提升村庄的环境质量,为村民们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在安徽省政府的领导下,西溪南村还规划建设了特色小镇,使其成为一个具有独特魅力和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为了打破“资源诅咒”,西溪南村采取了主动开放的政策,欢迎游客免费参观,并积极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同为古镇古村旅游类型,西溪南古村落建筑与完整度均无法与宏村、西递等抗衡,仅仅打文化牌,或仅仅打生态牌均无法充分表达西溪南的特色,“绿野仙踪”文旅概念的提出,是对西溪南文化和生态优势的精准提炼,更是与竞争对手的特点进行了显著区分,是对内容打造的有力指引。凭借着“千年古村”“千亩枫杨林湿地”“千米高铁”三项资源的加持,西溪南村加大对创意产业的招商力度。迄今为止,西溪南村已成功引进来自北、上、广、深、沪、杭等地的85位,包括艺术设计、书画创作、摄影影视等领域的创意人才。
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西溪南村还积极发展民宿产业。目前,村庄共有54家民宿,总客房数达665间。2021年,这些民宿的总营业额达3000余万元,吸纳了当地300多人就业,其中包括5户贫困户的9人。此外,乡村咖啡厅、艺术文化空间的建设也同样丰富了当地的产业生态。通过乡村文化空间的建设,游客能够从中感受西溪南独特的文化气质,增强文化的同感体验,也为村庄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2021年,该村接待游客量达50万人次。借此契机,村集体通过运营区间车、停车场收费、集体资产租赁等方式,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42.51万元,为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西溪南镇正以创意产业为引擎,奋力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充满活力、创意的西溪南镇将呈现在世人面前,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
3.重创型到互益型:安吉余村模式
此类模式以浙江安吉县余村为代表。安吉作为浙北的一个小县城,没有名川大山,又缺少文明景点,作为一个平平无奇的地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却逐渐成为旅游地的“黑马”。
20世纪80年代,为了尽快摆脱贫困县的称号,安吉县选择走“工业强县”的道路。尽管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引进的造纸、化工、印染等企业却不断破坏当地环境,甚至受到政府的警告。为此,余村大力整治污染企业,以生态文明为核心,加强环境管制,发展绿色产业,挖掘了“竹叶、桑叶、茶叶”等优势资源,并大力发展加工、手工等配套产业,“安吉余村模式”也由此逐渐浮出水面。
安吉模式与当前许多乡村的发展模式不同,没有过度强调产业的转型升级,仍然以农业为基,生态为本,注重产业互动,三化同步。当地毛竹资源丰富,质地优良,白茶历史悠久,品质上乘,安吉县根据这一优势,大力打造竹品、白茶等绿色品牌,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
农业的稳步发展为余村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因此,当地紧锣密鼓地展开产业布局,以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为核心,推进旅游业的发展。不久,“中国竹海”、安吉茶园、高山疗养等特色景区和体验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在此过程中,游客还能够领略余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民俗风情。得益于良好的品牌形象塑造和游客间的口碑传播,余村成功实现了转型升级,以农业和旅游业为基础,成为浙江省的典范乡村。
余村模式的成功,源于其创新能力的助力,使其在众多乡村中独具特色。该地区持续推动创新与发展,确保乡村活力的持续注入。依托茶园生态,余村打造了咖啡厅、民宿、露营基地等文化空间,并借助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吸引了年轻一代的关注:人口仅50万的安吉,咖啡馆数量超过300家,其中包括全球单日出杯量最大的咖啡馆——“深蓝计划X”。此外,全国首个且目前规模最大的数字游民基地DNA也位于安吉。随着创意阶层的涌入,安吉已成为乡村创意人才和产业的实践基地。在此地,两位曾分别在蔚来和阿里巴巴工作的年轻人创立了一家被房车圈的车友誉为我国房车改装天花板的工作室——松木巴士。如今,安吉创意中心的建设备受瞩目,这将是一个致力于乡村发展的创意中心。安吉县政府也积极招商,引入外部文化产业,期待借助文化产业的发展使余村再次创造奇迹。
五、总结与讨论
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特色,而创意赋能则是将县域、乡村的特色进一步发挥。在乡村创意赋能过程中,一定要关注两个问题:第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已有资源,对资源进行科学梳理与提炼并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与开发;第二,创意赋能并非简单复刻其他乡村的发展模式,而是要真正结合当地特色进行规划设计,结合地区规划和地区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形成科学且系统的产业空间布局,从而激发乡村发展潜力。
在我国大力促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本文经过对现有研究的总结归纳与实践调研,依据资源禀赋、创意赋能两个维度提出了4种类型的乡村模式。这4种模式能够较为全面覆盖当下各类乡村,再通过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详细论述了如何合理运用创意对乡村产业进行赋能,最终形成创意乡村发展的简单范式,为文化创意赋能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理论参考。但是,乡村的条件并非“千村一面”,因资源禀赋不同和创意赋能方式不同,决定了各个乡村只能成为“第一个”,不能成为“下一个”。三种赋能转化过程各有特点,从重创型到特色型的“先锋”打造模式,协调型到互益型的创意协调资源模式,重创型到互益型转化中的优势引导与产业协同。三种转化途径有着不同侧重,很难评判哪一种模式更适合推广,因为在乡村遇到的实际问题是复杂而多元的,所选择的发展模式仅供参考。
本文主要探讨了创意乡村的演变及类型学划分,这是文化创意赋能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探索。关于乡村发展中的具体影响因素,包括吸引人才与资金支持的策略,以及相关政策引导等问题,本文并未深入研究。在未来的研究中将持续深化探讨,力求不断完善创意乡村研究框架,助力乡村在传承与创新中找到准确定位,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娜。文化资本视角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理论模型构建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22(06):125-131.
[2]时家贤,赵耀。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机制与路径[J].社会科学家,2022(12):65-70.
[3]张波,丁晓洋。文化产业何以助推乡村振兴:一个分析框架[J].求是,2023(03):82-94+112.
[4]皮埃尔·布尔迪厄。区分[M].刘晖,译.判断力的社会批判:La distinction:Critique Sociale du Jugement[M].商务印书馆,2015.
[5]薛晓源,曹荣湘。文化资本、文化产品与文化制度——布尔迪厄之后的文化资本理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01):43-49.
[6]杨亚东,杜娅婷,杨万青,等。资源禀赋与乡村产业的耦合评价——基于市场化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2023(04):134-144.
[7]向君。自然资源禀赋、环境规制对地区绿色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23,39(08):51-56.
[8]方润生。企业内部行为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与创新[J].科学学研究,2003(01):101-106.
[9]罗辉道,项保华。资源概念与分类研究[J].科研管理,2005(04):99-104+57.
[10]蒋友燏,闵晓蕾。基于乡村文化资源的内生创意系统[J].装饰,2018(4):5.
[11]范周,谭雅静。文化创意赋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J].出版广角,2020(06):6-9.
[12]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财富创新的秘密[M].杜贞旭,郑丽萍,刘昱岗,译。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
[1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创意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No.1:创意经济与城市更新(2019-2020)[J].[2023-09-20].
[15]向勇。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与方法——以白马花田营造社的创新实践为例[J].艺术管理(中英文),2023(01):83-95.
[16]唐建兵。“安吉模式”对美好乡村建设的借鉴与启示[J].衡水学院学报,2015,17(04):48-52.
[17]姚禹阳。“安吉模式”对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启示[J].现代化农业,2018(03):37-38.
[18]Galbreath J. Which Resources Matter the Most to Firm Success?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Resource-based Theory[J]. Technovation,2005,25(9):979-987.
[19]Meek R B W T. Agricultural Requisites in Latin Americaby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ffairs;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Latin America and its Principal Problemsby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f fairs[J].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1951,17(3):354-356.
[20]Florida R.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Revisited:Revised and Expanded[M].Per seus Distribution,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