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群雄混战
一、关东联军
东汉献帝中平六年(189)年底。位于京师洛阳以东的陈留郡郡治陈留县,今称开封。该郡所辖一个名叫己吾的地方,是个很普通的县城,平时很冷清,这时突然热闹了起来。县城里到处在传说有人来这里招兵了,近几年天下乱了起来,朝廷一再招兵买马,地方豪族也跟着招兵,招兵的还有路过的黄巾军,各种招兵形式五花八门,人们开始还有些兴趣,乱世生存不易,当兵至少有口饭吃。但是,随着当了兵的本地人一个个离开这里并从此失去了消息,大家对这种事慢慢地没了热情,招兵成了一件难事。
不过,这次招兵似乎有着较大的吸引力,应征的人络绎不绝,原因是大家听说本郡很有名望和实力的卫孝廉亲自带着上千人参加了这支队伍,所以都跟着来了。卫孝廉,名叫卫兹,是本郡知名人士,曾在司徒杨彪的手下干过,后来回到了家乡,在己吾素有威望。
来己吾招兵的人名叫曹操,他是本郡太守张邈的好朋友,曾任朝廷骑都尉。董卓篡夺朝廷大权后,曹操的军职已被撤销,并被通缉。曹操与袁绍、袁术等人逃出了洛阳,曹操来到陈留郡,袁绍去了冀州,袁术前往南阳郡,他们相约同时起兵讨伐董卓,曹操在己吾募兵,就是为此做准备的。
卫兹不仅带来了全部家产,还带来一个厉害的角色,名叫典韦。典韦是己吾县本地人,史书没有记载他字什么,说明他出身寒门。他体形魁伟,膂力过人,是本地知名度很高的侠士。现在典韦的职位还很低,在一个叫赵宠的司马手下当兵。赵宠默默无闻,可能早早战死了,典韦后来归其他人指挥,多次立下战功,慢慢也升任为司马。
那个时候一个县通常只有一万户左右,能招募到的兵源十分有限,不过好在曹操招兵的声势造得挺大,不仅己吾周边的几个县,就连陈留郡附近的梁国、陈国也有人跑来应征。在这些应征的人里,曹操发现,有一个人个子不高但目光炯炯有神,说话办事干净利索,还有一定的武艺。曹操很喜欢他,就让他给自己当帐下吏。
这个人日后也大名鼎鼎,他就是乐进。他的出身比典韦强点儿,有表字,字文谦,还挺文绉绉的。他的老家是兖州刺史部东郡,史书说他有胆识、办事果敢。曹操本人的个子不高,选“警卫员”不能要个子太高的,否则走到哪里都容易抢镜,乐进大概沾了这个光。曹操派乐进回他的老家东郡募兵,招来了上千人,曹操便任命乐进为假军司马。
己吾其实离曹操的老家沛国谯县不远,招兵当然不能忘了自家的人,曹操的几个叔伯兄弟,以及与曹家历来关系密切的夏侯家几个兄弟很快都来了。谯县曹氏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其核心人物是曹操的爷爷曹腾。与曹腾同辈的还有曹褒,二人应该是从兄或从弟的关系,曹褒因有曹腾的荫护而做到了颍川郡太守。曹褒的儿子名叫曹炽,做过侍中、长水校尉,他是曹仁、曹纯的父亲。曹炽与曹操的父亲曹嵩同辈,在这一辈的人里至少还有四五个族人:一个是曹鼎,做过尚书令;曹鼎的兄弟中有一个名叫曹瑜,做到了卫将军;他们还有一个亲兄弟,已不知名字,但他的儿子很有名,名叫曹洪。除了曹鼎三兄弟,这一代人中至少还有两个支脉,其中一个当过吴郡太守,他有一个孙子名叫曹休;另一个生了个儿子名叫曹邵,曹邵有个儿子名叫曹真。

曹操一族人物关系示意图
先赶到己吾的是曹洪、曹仁、曹纯及夏侯惇、夏侯渊等人,曹操有个侄子名叫曹安民,也来了。“安民”是这个侄子的表字,他的名字及他的父亲是曹操的哪一个弟兄,都已经不知道了。曹洪等一行人是从谯县赶来的,带来了1000多人。在这支队伍里日后较为有名的将领是史涣。史涣字公刘,是曹操家乡沛国人,以“客军”的身份前来,以后常跟随夏侯惇行动。曹休来的时间晚一些,当时他在江南,听到叔父起兵的消息后“易姓名转至荆州”,历尽千辛万苦找到曹操。曹操见到曹休很高兴,对左右说:“这是我们曹家的千里驹呀。”而曹真此时年龄很小,与曹丕相当,三四岁的样子。曹真的父亲曹邵听说曹操起兵的消息后,也在当地招募徒众,但引起地方官的怀疑,结果被杀。后来曹真辗转被人领着找到了曹操,曹操以养子视之。
人招得很顺利,很快就招到了5000人,谯县来的、己吾县本地的、陈留郡其他县及附近郡国的约各占三分之一。曹操曾担任过朝廷的典军校尉,是专门负责练兵的,所以对新兵训练很有经验。曹操对这5000来人开始了训练,分别任命卫兹带来的赵宠等人及曹洪、曹仁、夏侯惇、夏侯渊当司马、假军司马。虽然条件简陋,但“曹家军”就此诞生了。
陈留郡太守张邈不仅是曹操的好朋友,跟袁绍的关系也很密切,在这场讨伐董卓的活动中他是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在他的串联下,愿意参加讨伐董卓的几支人马陆续向陈留郡北部的酸枣县一带集中。酸枣县夏朝时属豫州,春秋时属郑国,当时便有“酸枣”的地名,得名源于盛产酸枣。《水经注·济水》记载:“昔天子建都名邦,或以令名,或以山林,故豫章以树氏郡,酸枣以棘名邦,故曰酸枣。”酸枣县临近黄河,河的北岸是司隶校尉部所属的河内郡。张邈既是东道主,也是这次集体行动的实际负责人,他的弟弟张超担任广陵郡太守,该郡属扬州刺史部,辖区在今江苏省扬州市一带,现在也千里迢迢率部来到了酸枣。
很快,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东郡太守桥瑁、山阳郡太守袁遗、济北国相鲍信等人都明确表态,愿意同时起兵讨伐董卓。曹操虽然没有正式职务,但手里却有5000人,也算重要的一路。袁绍虽然不在这里,但他们这些人都有关系,张邈、曹操不用说,过去都是朋友,桥瑁、鲍信当初能当太守和国相也都是袁绍在背后秘密策划的,而刘岱则是袁绍的亲戚,跟袁绍的关系非同一般,袁遗是袁绍的从兄。袁绍虽然不在这里,却是大家的精神领袖。袁绍此时在渤海郡,该郡归冀州刺史部管辖,冀州牧是韩馥,酸枣方面派人到冀州刺史部及渤海郡联络韩馥和袁绍,还去豫州刺史部和南阳郡联络袁术等人,他们相距较远,就不来酸枣了,相约就地起事。
说话之间就过了年,被董卓挟持的汉献帝下诏改元为初平。初平元年(190)正月,讨董的各路人马基本就绪,张邈让人在酸枣临时修起了一个大坛,准备在此会盟。袁绍不在,大家互相谦让起来,谁都不敢上台领誓,最后一致推举张超手下的功曹臧洪来读。臧洪此时还不到30岁,他走上坛场,宣读誓文。这篇誓文写得言简意赅、掷地有声,臧洪读得辞气慷慨、涕泣横下,产生了极大的感染力,无论是将校还是普通士兵,都万分激动,为莫大的正义感所激昂。几乎与此同时,冀州牧韩馥、河内郡太守王匡在冀州刺史部起事,后将军袁术在南阳郡的鲁阳县起事,大家都推举时任渤海郡太守袁绍为盟主。
讨董的联军共有十一路,分为四个方向:冀州方向,冀州牧韩馥屯邺县,河内郡太守王匡屯河内郡;酸枣方向,兖州刺史刘岱、陈留郡太守张邈、广陵郡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郡太守袁遗、济北国相鲍信,曹操没有职务,行动多有不便,袁绍后来表奏他行奋武将军,上述各部屯酸枣;豫州方向,豫州刺史孔伷屯颍川郡;南阳方向,后将军袁术屯南阳郡鲁阳县。这四个方向自北向南形成一线,对洛阳构成了一个半月形的包围圈,总兵力达10万人以上。袁绍随后到达黄河边上的河内郡,以便“靠前指挥”,他自称车骑将军,以此号令整个关东联军。

关东联军讨董卓示意图
秦汉时普遍用地处崤山谷地的函谷关作为区分东、西两大地域的界标,分别称关东、关西,所以这十一路讨董武装组成的联军也被称为关东联军。不过,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在洛阳以西,如果按照这个概念区分,洛阳本身也属关东。所以这里说的“关东”指的是洛阳以东的关东,如果摊开地图看,主要是兖州、徐州、青州的全部,以及冀州、豫州这几个刺史部的一部分。距离汉末最近的一次人口普查显示,这里也是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当时人口密度能达到每平方公里150人以上的地区几乎都集中在这里。
看到那么多人口口声声要讨伐他,董卓不淡定了。他虽然靠流氓手段夺取了朝廷大权,又迅速把洛阳的局面控制住,但背后有关中的皇甫嵩和河东郡的白波军,眼前又有关东联军“添堵”,董卓头痛不已。袁绍、袁术和曹操等人逃出洛阳后,董卓先是下令通缉,后来又赦免了袁绍,任命他为渤海郡太守,但这些人看来丝毫不领情,现在公然打出了“反叛”的旗帜。当初建议赦免袁绍的人是周毖和伍琼,董卓发现他们竟然是袁绍安插在自己身边的卧底,他们主动投靠自己,骗取了信任,却一直在帮袁绍、袁术及韩馥、张邈这帮人说好话。现在明白了一切,董卓的怒火可想而知,他下令把二人抓了起来,咆哮道:“我刚到洛阳,你们劝我擢用能人志士,我一一听从,可这些人一上任就公开起兵反抗我,是你们出卖了我,不是我要出卖你们!”初平元年(190)二月里的一天,周毖和伍琼被斩首。周毖和伍琼的死是关东联军的一个重大损失,不过很快另一个卧底就补上了他们的位置。
这个人名叫郑泰,一个老资格的党人,时任议郎。关东联军不断壮大,董卓想重新调整战略部署,把主要兵力调集到东边来对付关东联军,郑泰知道后为关东联军捏了把汗,他知道关东联军组建的时间不长,很多队伍刚刚完成长途跋涉,需要休整才能形成战斗力,这个时候董卓真的动用重兵征讨,联军肯定吃大亏。郑泰于是跑到董卓那里,对他说:“政治成败,取决于恩德,而不取决于武力,所以讨伐无益。”董卓听了有些不高兴:“照你的说法,要军队就没有用了吗?”
郑泰不着急,慢慢说道:“不是说没用,我只是认为关东方面不值得您动用这么大的兵力,如果不信,请让我为明公陈述原因。现在关东合谋,州郡联结,百姓团结一致,不可说不强盛。然而,自从光武帝以来国家平安无事,百姓生活富裕,对战争早已淡忘。孔子说过‘不教导人民,而让他们自己去战,这是抛弃人民’,所以他们的人数虽然多,但不足以为害,这是第一点。”
看董卓听得入了迷,郑泰继续道:“您出身西州,年轻时即为国家的将帅,熟习军事,多次参加战斗,名震当世,人人怕您、服从您,这是第二点。张邈不过是东平国的一个忠厚长者,不必多看一眼。孔伷只喜欢清谈高论,没啥见地。这些人都没有军事才能和打仗的经验,临阵决战根本不是您的敌手,这是第三点。”郑泰从第一点一直说到第十点,他的口才实在太好,董卓听得晕晕乎乎,虽然没有完全理解,但很爱听。郑泰最后总结说:“如果我上面所说的还有一点点值得采纳,那就不要征兵以惊扰天下,也不要让害怕兵役的百姓们集合一起为非作歹,千万不能弃德恃众,自己亏损威重啊!”
郑泰这番话虽然空洞,很多都是东拉西扯,但却能正好切中董卓的心理。董卓本来就不想跟袁绍等人打,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听完郑泰的建议,董卓决定取消军事讨伐关东联军的打算。董卓发现,原来郑议郎是一个大才。一高兴,董卓任命郑泰为将军,负责指挥人马去阻击关东联军。如果郑泰掌握了凉州军的前敌指挥权,董卓会死得更快。好在有人及时提醒董卓这个人有党人背景,跟关东那些人的关系也说不清楚,给他军权十分危险。董卓清醒过来后,赶紧收回成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