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全史1:群雄逐鹿(笔记插图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五、关东联军内讧

以上是南线战场,再说中线。

曹操率领从成皋前线败下来的一点儿人马先去了他的老家谯县,曹操的父亲曹嵩之前已弃官回家,但他目前并不在谯县,而是带着家族几十口人到徐州刺史部的琅邪国避难去了。曹操这次回乡情绪很低落,不仅因为打了败仗,而且看到家乡一带受战争的影响也变得很残破,人员大量外流,想在这里招募人马重整队伍看来比较困难。

于是曹操带着大家重新回到了酸枣。酸枣还是老样子,他们在前方浴血奋战,这里仍然整天醉生梦死,压根没人关心讨董大业。曹操多次向张邈等人陈述自己的用兵计划,但成效都不大。大家表面上还听曹操去说,那是对他的客气,其实内心里早就幸灾乐祸上了,他们都在想,幸好当时没有被曹操忽悠去,否则就是鲍信今天的下场,部队基本上打光了,还搭上了自己的亲人。

在一次会议上,曹操建议采取以下军事行动:“渤海郡太守袁绍从河内郡进攻,逼近黄河上的孟津渡口;酸枣的各路联军攻击成皋,占领敖仓,封锁轘辕关和太谷关,控制各战略要地;后将军袁术率领南阳郡的大军进攻丹水和息县,攻入武关,扰动关中。以上各路大军实现第一步目标后,高筑壁垒,不与敌人作战,多布疑兵,发动舆论和思想攻势,以正义之师讨伐叛逆,天下即可平定!”曹操越说越激动,最后把难听话都说出来了:“如果我们迟疑不敢进攻,天下人将失望,我也为诸位感到羞耻!”但即使如此,大家仍然无动于衷。

其实曹操的计划是可行的,凉州军虽然战斗力很强,但他们也有弱点,他们不仅在舆论上不占优势,而且四面是敌,如果大家心齐,行动上又协调一致,那么打败他们也不是什么难事。但大家好像铁了心,任凭曹操怎么说,就是不行动。失望之下,曹操决定离开酸枣。别人都有自己的地盘,曹操没有,老家谯县也不用去了,现在只能另找一个地方。曹操决定南下,到扬州刺史部的丹杨郡去。这个郡在长江以南,今天的南京、芜湖、铜陵都在该郡所辖之内。那里自古出精兵,他到丹杨郡募兵,等有了人马再回来战斗。曹操在酸枣辞别了鲍信南下,经过汴水一战他跟鲍信结下了生死友情,鲍信尽管失去了弟弟,但对曹操的支持不改,他也重回济北国,利用在当地的影响招募人马。

袁绍亲自坐镇河内郡怀县指挥联军在北线作战,但自从王匡主动出击被打败后,北线基本就处于无战事的状态。袁绍、王匡的态度有些消极,因为他们的不作为,董卓就可以从这里抽调人马去对付中线和南线的敌人。

董卓也发现了这一点,所以把用兵的重点放在了别的地方,用重兵对付孙坚,对于袁绍,董卓想出了一个新办法。董卓派出了一个特使团来到怀县,对袁绍等人进行招抚。特使团由大鸿胪韩融、少府阴修、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修、越骑校尉王环等一批重臣组成,这些人品秩都在二千石上下,都是九卿一级的高官。

但是,特使团刚到河内郡,还没有展开工作,就被袁绍下令抓了起来。袁绍以联军总指挥的身份命令王匡把他们收押入狱,并告诉王匡,让他做好准备,要拿董贼派来的这些特使来祭旗。

王匡大吃一惊,因为这些人虽然是董卓派来的,但本质上跟董卓并非一路人,他们都是士人,有的还曾是著名的党人,比如大鸿胪韩融,在士人中声名甚盛,在党锢之祸中曾受到迫害。还有洛阳执金吾胡母班,早年就曾名列党人“八厨”之中,并且他还有一个身份,是王匡的妹夫。所以袁绍的命令让王匡深为不解,也痛苦不已,但他还是接受了命令。

胡母班更无法理解,他在狱中写信给王匡:“所谓姻亲,到底是福是祸,我今天算是知道了。过去是一家人,现在却是血仇!我有两个儿子,是你的外甥,我死后,拜托你千万不要让他们在我的尸体旁哀哭!”王匡看到妹夫的信,抱着胡母班的两个儿子痛哭。但是,胡母班最后仍然被处死了,特使团中除了韩融德高望重又跟袁绍的父辈、爷爷一辈都有交往而免于一死外,其他人都被杀害。

本来,董卓派特使团也没打算真能把袁绍等人劝回头,他知道有些事可以劝动,有些事是没法劝的,但董卓还是派了这些人去,名单是他精心挑选的,都是一些有声望的士人,袁绍为难他们,董卓才高兴。袁绍把这些人杀了,董卓更高兴,这些人跟袁绍等人在本质上没有区别,袁绍杀他们,就是自相残杀。这是董卓阴损的一招,而袁绍中招了。王匡早年轻财好施,以任侠而闻名,和大学者蔡邕关系很好,但杀胡母班事件发生后,蔡邕对王匡的看法发生改变,再提到王匡就称他为“逆贼”。胡母班被杀,他的亲属不胜愤怒,后来联合曹操把王匡杀了以报仇。

与曹操有关的这件事是怎样发生的?又发生在何时?这些均不详。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件事与袁绍有很大关系。汴水失利后的曹操正依附于袁绍,曹操杀王匡一定是袁绍所认可的,甚至是袁绍所指使的。至于袁绍为什么利用完王匡之后又将其除掉,史书没有记载。不管怎样,袁绍这个关东联军的盟主带头搞分裂,下面自然就乱了。

果然,不久后又发生了刘岱杀桥瑁事件,在当时这也是一件大事。刘岱是兖州刺史,桥瑁是东郡太守,东郡属兖州刺史部,二人有隶属关系,且在酸枣一起会过盟,他们自相残杀,标志着酸枣会盟乃至关东联军已经瓦解。关于这件事,史书的记载十分简略。刘岱为了什么事与桥瑁交恶?酸枣盟誓言犹在耳,究竟发生了什么?接替桥瑁的王肱又是谁?这件事情的背后还有没有袁绍的身影呢?根据史书记载,桥瑁曾表示“以袁绍为盟主”,可以看作袁绍一党;刘岱与袁绍的妻子刘氏同族,袁绍“令妻子居岱所”,自然也是袁绍一党。都是袁绍的人,似乎没有在其中挑拨离间或指使内斗的必要。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背后的情况或许复杂得多。《续汉书·五行志》有一段注引应劭的话,大意是,东郡太守桥瑁、陈留郡太守张邈和济阴郡太守吴资,应劭认为他们是一个破坏关东联军同盟的小团伙,应该遭到众人唾弃。

应劭是汉末学者、《风俗通义》的作者,也是泰山郡太守,后归附袁绍,可以看作袁绍的人,所以他的话带有一定倾向性。按照应劭的话,关东联军内部其实已经分化:桥瑁、张邈、张超、吴资是一派,被曹操所杀的王匡或许也在这一派中,而袁绍、曹操、刘岱是另一派。酸枣会盟刚过几个月,这两派便已发生了严重内讧,王匡、桥瑁先后被杀,所部分别并入袁绍、刘岱的麾下。

以上虽属分析,但之后事情的发展完全符合这种推测:到了第二年,王肱被黄巾军余部击败,袁绍顺势安排曹操接任东郡太守,刘岱对此并无怨言;后来刘岱也死于黄巾军余部之手,曹操顺势接替他出任兖州牧;再往后,张邈、张超与袁绍之间的矛盾彻底爆发,二人联合吕布在兖州发动叛乱,公开向曹操宣战,袁绍则坚定支持曹操;在曹操与张邈、吕布苦战过程中,济阴郡太守吴资站在张邈、吕布一方,甚至成为了吕布的部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