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中国古代城市的中心思想与中轴线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和营建的历史十分悠久,文化思想厚重。其思想渊源与古代的农耕文化,如井田制有关。被不少人作为理想土地制度的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农田的主要划分方法。这种方块的土地形状又成为中国古代城池的理想形式。在古人眼中,最初和最直接的形状有两种:圆形和方形。圆形象征天,没有边际,像一口大锅扣在土地上;方形象征地,有四面八方。由此,古人认为,作为敬天的建筑,应该是圆的,而表示生活在土地上的城市,应该是方的。北京城就体现了这种思维和理念。北京天坛祈年殿是敬天的最典型建筑,是圆的;北京天安门是人世间象征皇权的典型建筑,是方的。在方形的城池中,城池的规制和大小,不仅体现中心的大小,还体现封建等级的高低。由此追根溯源,2000多年前流传下来的周王城就是古代帝王都城规划的理想蓝图。

据《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样的城池规划布局就是古代帝王的理想都城,也就是天子居住的地方。

根据《周礼·考工记》的记载,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古代理想的都城是方形的。在方形的城市正中有一个中心是宫城。宫城就是帝王居住的场所,换句话说,就是以帝王为中心。方形的都城有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每个方位都有三个城门,而且这些城门又是相互对应的。由宫城到城门的道路,是帝王与国人(市民或平民)出行的交通线,这些交通线就是古代都城最早的城市街道,人们称其为“城市纹理”或“城市肌理”。这些城市肌理为网格状,大的称街,小的称巷,北京城称胡同。

古代周王城示意图

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中,不仅突出中心,还逐渐演变成城市中轴线突出的现象。根据封建帝王“唯我独尊”和“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的思想,皇宫及皇城都被安排在城市的中心,而为了进一步突出这些代表王权或皇权的建筑,又以皇宫最主要建筑为核心。例如,北京紫禁城中的太和殿,向南北两个方向延伸,形成坐北朝南、层层递进的建筑布局,用一条皇帝专门出行的道路(御道)串联,这就是紫禁城中轴线。中轴线不仅反映了东方传统文化精神,也反映了“皇权至尊”的封建等级思想。这种思想在古代都市规划布局中得到具体的展现和应用。目前通过考古勘测,初步确定曹魏时期的邺北城是比较早形成中轴线的城市,其特点是在城市规划中突出了城市主要建筑布局,在城市正中间形成贯穿南北的城市中轴线。

根据考古勘测,邺北城从南城垣中央的城门—中阳门开始向北,经止车门、端门至文昌殿,这是外朝;内朝的听政殿为宫城区,这些建筑被一条城市中心线串联。这条中心线后来发展成帝都城市最为突出的城市中轴线。曹魏时期的邺北城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结束了夏、商、周及秦汉以来,以宫庙或宫殿为主体的城市布局,开创了以城市中轴线为特点的封闭式里坊制城市布局。到北魏修建洛阳城时,又改变了邺北城内外朝并列的形式,宫城继续向纵深发展,出现了更为明确、壮观的城市中轴线。

曹魏时期邺北城平面示意图

唐宋时期,中国城市规划和建筑到达了高峰时期,尤其是帝王都城的规划,皇城皇宫的规划建设渐至辉煌。这种辉煌的表现之一就是大气,尤其是宫殿前面开阔的广场和笔直的御路,衬托高大巍峨的宫殿,显得气势非凡。盛唐时期在长安修建了著名的大明宫,大明宫的主要建筑在一条线上,形成气势恢宏的皇家宫殿建筑群。

北宋年间,中国封建社会经济达到高峰,古代建筑营造技术也达到高峰,反映在城市规划建设上更具有大都市的气派。在东京汴梁城(今河南省开封市)内,一条长达十余里的御路使城市中轴线更为明确。这条御路从皇宫正门—宣德门开始,向南经过州桥、内城南门(朱雀门)、龙津桥,直抵外城南薰门。

在北京城市发展历史长河中,金中都城是一个里程碑。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认为,金中都城是在北京远古蓟城的遗址上成长起来的最后一座大城。金中都城的扩建是仿照北宋东京汴梁城建造的,一条通向皇宫的御路与宫城构成城市中轴线。从《北京历史地图集》侯仁之主编:《北京历史地图集》,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一书中刊登的金中都城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城的南门—丰宜门向北,过龙津桥、宣阳门(丹凤门)、千步廊御道,直抵宫城南门—应天门;过应天门,便进入宫殿群,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大安门、大安殿、宣明门、仁政门、仁政殿、昭明宫、昭明门,一直到宫城北门—拱辰门;出拱辰门外又是一条笔直的大街,一直通向中都城北门—通玄门。这就是金中都城市中轴线。据考古工作者勘测,这条城市中轴线长约4公里。

唐大明宫主要建筑示意图

北宋东京汴梁城御路示意图

根据实地考察和考古勘测,金中都无论城池规模,还是宫殿建筑规制,在北京历史长河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老师编写的《北京史》(增订本)指出,海陵王迁都北京不单在金朝发展史上标志着一个新阶段的开始,而且在北京历史上也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新纪元。从此北京就成为一代王朝的正式首都,一直沿行元、明、清三代。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史》编写组:《北京史》(增订本),北京出版社2012年版,第93页。北京市把金中都宫城落成、海陵王正式下诏迁都的天德五年(1153)作为北京建都的开始。

为什么以金中都为北京建都开始?实际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人回答了这个问题。北京市文物专家刘精义先生在为1989年出版的《金中都》所作的序言中,明确提出:“金王朝是12世纪统治中国北方半壁河山的王朝,又是第一个正式建都于北京地区的王朝。它的都城—中都,在中国历代国都中以及北京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中都城的建设、规划,博采了内地王朝都城建设的精华,又有北方地域性的特点。它的营建设计以及都市的内涵,不仅反映出城市功能日趋成熟,也开辟了元、明、清都城建设的先河。”于杰、于光度:《金中都》,北京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

金中都城市中轴线示意图

金中都的城市文化特色也非常了不起,整座城池为方形,按规制每面开三门,金中都城在北面开四座城门,使南北城门在数字上呈现奇数和偶数,体现了中华传统的道家阴阳思想。同时,在四面的城门中,展现了中华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在东面城门中有“施仁门”,在对应的西面城门中有“彰义门”,在南面城门中有“端礼门”,在北面城门中有“崇智门”,“信”在城市的中心,也就是宫城,虽未明确标出,却为人们留下想象的空间,强调封建皇权也要取信于民的儒家文化和思想。

金中都城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