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明北京城的修建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修建的,主要修建了四次。

第一次是洪武元年(1368)八月二日,明征虏大将军徐达攻陷元大都城东面的齐化门(今朝阳门),占据大都城,命指挥华云龙“经理故元都,新筑城垣,北取径直,东西长一千八百九十丈”《明太祖实录》卷三十四。。这次筑城墙,是为了防止蒙古部族的反击。因为在明军破城前,元顺帝已于五天前开健德门,走居庸关,逃往蒙古。为防止蒙古部族反扑,明军将士及京城百姓迅速在大都北城墙向南约五里地筑起一道新的城墙,仍开两门,左面命名为“安定门”,右面命名为“德胜门”。这道新的城墙就是明北京内城的北城墙,其位置在今日的北二环路。在新筑北城墙的同时,又对与北城墙衔接的东、西、南三面土城墙加砖垒固。由此,拉开了明朝初年修建北京城的序幕。

第二次是永乐四年(1406)到十七年(1419),明朝计划迁都北京,开始大规模修筑北京城。其中,永乐十七年(1419)十一月甲子,“拓北京南城,计二千七百余丈”《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十八。。之前,元大都南城墙在今长安街一线,因新修建的皇城、宫城均向南移,还要将五府六部的衙署摆在皇城前面,城南空间就显得狭小了,不符合大都市的气魄和发展要求。为此,朝廷决定将元大都南城墙向南拓展,旧有的土城墙拆除,新筑的南城墙到达今日崇文门、前门、宣武门一线,简称“前三门”。由此,东、西城墙也同时向南延长(现存的西便门地区残城墙就是这一时期修建的)。修建后的北京城的城门名称做了调整,新拓展的南城墙城门仍依原城门名称,正中为丽正门,左为文明门,右为顺承门;东城墙北面的崇仁门和西城墙北面的和义门,因瓮城为直角,改称东直门和西直门,其余城门名称未变。

第三次是正统元年(1436)至十年(1445),加固了城墙,修建了各城门楼。如正统元年(1436)十月辛卯,“命太监阮安、都督同知沈清、少保工部尚书吴中,率军夫数万人修建京师九门城楼”《明英宗实录》卷二十三。。正统三年(1438)正月辛亥,“拨五军、神机等营官军一万四千修葺京师朝阳等门城楼”《明英宗实录》卷三十八。。正统四年(1439)四月丙午,“修造京师门楼、城濠、桥闸完。正阳门正楼一,月城中左右楼各一;崇文、宣武、朝阳、阜成、东直、西直、安定、德胜八门各正楼一,月城楼一。各门外立牌楼,城四隅立角楼,又深其濠,两涯悉甃以砖石。九门旧有木桥,今悉撤之,易以石。两桥之间各有水闸。濠水自城西北隅,环城而东,历九桥九闸,从城东南隅流出大通桥而去。自正统二年正月兴工,至是始毕,焕然金汤巩固,足以耸万国之瞻矣”《明英宗实录》卷五十四。。从上述文献中我们得知这样一些信息:

一是继永乐年间改东直门、西直门名称后,正统四年(1439)又将南城垣的丽正门、文明门、顺承门分别改为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将东城垣的齐化门改为朝阳门,将西城垣的平则门改为阜成门。由此,北京内城九门名称在明正统年间得以最后确定下来。

二是建角楼。在古代城墙上建角楼是城市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金中都、元大都都有过建角楼的记载。明北京城内城角楼与外城、宫城(紫禁城)角楼均不相同。外城角楼简陋,宫城角楼富丽,而内城角楼的特点是雄伟。内城角楼与瓮城前的箭楼一样,是具有防御功能的建筑。

三是用砖包砌城墙。元大都曾议过用砖包砌城墙,但终元一代未能实现。有人认为,这是蒙古游牧民族的传统,他们喜欢土城墙。而明代陆续用砖包砌城墙,目的是加固城墙,增强防御能力。明正统年间(1436—1449),包砌城墙不仅规模大,而且是城墙里外包砌,统一用大城砖。

四是在护城河上撤吊桥改建石桥。元大都护城河上是吊桥,为木制。明代初期沿用,这次修建改为固定的大石桥建筑,不仅使城与河在建筑上有了更加紧密的结合,也使城池为一体,防御更为坚固。其一是完善护城河水系,明北京的护城河不仅河面宽、河水深,还能清楚地知道河水的来源和流向。其二是建牌楼,各城门前均为三开间牌楼,正阳门因为是南城墙正中的城门,由此护城河上石桥为并排三座,牌楼为五开间,是内城九门前最大的牌楼,名“正阳桥”牌楼,俗称“五牌楼”。

可以说,明正统年间北京城墙城门的改造,不仅使北京内城城墙城门建筑达到尽善尽美,城防也固若金汤。同时,城门的命名也注意了文化传承,最早命名的是内城北面的两座城门。其中,德胜门表示大明王朝是以德治天下,以武德战胜元朝的统治,宣扬的是明朝将士的威武和胜利;安定门宣扬天下安定,是太平盛世的象征。随后命名的正阳门则表示圣主当阳,日至中天,皇帝所在,万国瞻仰;崇文门表示尊崇文教;宣武门表示弘扬武烈;朝阳门表示日出东方,欢迎八方来客;阜成门表示物阜民安;东直门、西直门表示东至大海,西至大漠,民兴教化,均是国土。

正阳门“四门三桥五牌楼”示意图

到明嘉靖年间,北京又增加了外城。外城修建有两个原因:一是自古以来,讲究有城必有郭,即在城的外围再套建一圈城墙,称“外罗城”,古人云:“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是说郭大于城,并拱卫于城。明朝初年,朱元璋在南京城建都时,就建有很大的外郭城。据《明史》记载,“其外郭,洪武二十三年(1390)四月建,周一百八十里,门十有六”《明史·地理志》。。同时,我们还了解到,南京城的外郭是土城墙。《明史》记载:“太祖肇建南京,京城外复筑土城以卫居民,诚万世之业。”《明史·蒋琬传》。二是防卫北京城的需要。明北京城定都后,西北的游牧民族一直没有停止南下,到嘉靖年间又发生了“庚戌之变”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率军南下,由古北口直逼北京城下。这次蒙古部落的入侵,引起京城朝野震动,史称“庚戌之变”。。当时蒙古部族的骑兵突破古北口,直接袭扰了北京城郊,对北京城造成很大威胁。于是,外郭城的修建被提上日程。

“庚戌之变”后,兵部尚书聂豹等提出了修建外城的具体方案。这个方案是“相度京城外,四周宜筑外城约计七十余里”《明世宗实录》卷三百九十六。。南面十八里,北面十八里,东西两面各十七里。其中,北面可利用元大都土城墙,西南可利用辽金故城土城墙。如果这一方案实现,北京城将成为“回”字形。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闰三月十九日,开始动工修筑外城。按预定方案,先修南面,然后修东面,再修北面和西面。到四月,嘉靖皇帝谕令大学士严嵩,城墙下面只用夯土,上面用砖石,恐不能长久,应该一律用砖石包砌。这道命令使外城墙比原来设计的方案更加坚固,但同时出现了工程量增加,尤其用砖量加大,无法按期完工等问题。于是,嘉靖皇帝又下谕令,先筑南城,完工后再量情决定。到年底,外城南部筑成,国库吃紧,工程只好暂告一段落。由此,北京内城和外城组合成“凸”字形,也被老百姓称为“帽子城”,内城为人的头部,外城像人头顶上戴的帽子。

明北京城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