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与中正:决策心态管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从投资决策中的感悟说起

“草根”[1]交易员为何能成为顶尖高手

自从我离开投资银行来到高校工作,教授的身份使我得以深入接触内地顶尖的“草根”交易员。我发现他们的风格和机构交易员有着显著的不同,机构交易员或基金经理能把收益率稳定在10%就已经不错了,但“草根”交易高手却能取得高达十几倍甚至几百倍的收益率。

起初,我对他们充满了好奇。《黑天鹅》(Black Swan)一书的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还写过《随机漫步的傻瓜》(Fooled by Randomness)。他说,随机性在生活与投资中无处不在,成功的投资者在介绍自己的成就时,会讲出深刻、有说服力的见解,但他的成功实际上可能仅仅是靠运气。于是我开始思考这些所谓的传奇大佬的成功,究竟是因为他们拥有过人的技能,还是仅仅是运气使然。令人疑惑的是,我所接触的这些交易高手,他们并非只成功一次,而是常常能让收益率高达百分之几百甚至百分之几千。因此,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和他们交往与深入交流。后来,我确信他们中有一些人并非靠运气,而是确实有特殊的能力。投资如同爬山,普通人是沿着蜿蜒的盘山路缓缓而上,但是因为盘山路充满艰难险阻,所以大部分人都到达不了山顶。神奇的是,这些高手却能够沿着最危险的峭壁直接爬上山顶,获得神话一般的回报率。

我发现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也许就是他们能在刀光剑影的投资江湖里长期制胜的关键因素之一。我自己也在长期的实践中,对这个世界有了更多的体验和认识,同时也对投资成败的关键有了不一样的认识。传奇期货大佬葛卫东说过,我们的判断,仍是基于事实和数据这两个基本维度,而我们参与的这场游戏,却是在情绪的第三维和梦想的第四维上展开的。[2]

他们能成为顶尖交易高手的重要原因,很可能是在情绪和心态管理上具有优势,不管这些优势是来自天赋,还是来自后天的不懈努力。

然而世人,包括很多交易者对这一点认识不足。我的一个学生是一位从事实业的高管,对投资很有兴趣。他在选课目录上看到我的一门课——《情绪管理和投资决策》,便不屑一顾地说:“情绪管理难道不是一个成年人最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吗?这种课还需要学吗?真是可笑!”大家听完哄堂大笑。在投行生涯和大量交易的真实体验中,我深深意识到在市场里的每一次艰难抉择中,真正的生死命门都是情绪和心态。对我来说,它们才是把人提升到一个新的维度的关键因素。我们在平静无澜的时候能清晰思考和使用平日习得的知识,然而,一旦进入实际的决策环境,比如在亲手操盘的关键时刻,也许就会变得像一只蚂蚁,被看不见的因素拿捏,被操控、把玩,无可逃脱……投资者容易受到恐惧和贪婪等情绪的影响,导致冲动决策,最终归于失败。我深知这种纠结和痛苦,但我也相信,情绪可以被理解、释放和管理,从而成为我们的力量源泉,而不是绊脚石。

情绪管理的价值在投资和其他商业领域远远没有被提升到它应有的高度。本书将介绍、分析一些实用的管理情绪和心态的练习方法,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在动荡的投资环境中如何做出明智的决策。情绪管理和决策对于一个人的成功和幸福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因为人生就是一系列的决策,我们现在的处境是过往决策的结果。

从博士到交易员的尴尬转变

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拿到博士学位、即将毕业之际,我决心回国发展,进入高校从事教育工作。当时我有两个方案:一是工作一段时间,先积累在美国工作的经验再回国;二是立刻回国。我分别拿到了清华大学、摩根士丹利的工作邀请。也许命运的齿轮在那个时刻就已经悄然转动,本来我已决定去清华大学任教,但就在签合同的前一周,两位在摩根士丹利职位颇高的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校友来学校招聘,他们中的一位是亚洲固定收益部的负责人,另一位则是全球利率期权交易台的负责人,管理着数万亿美元名义本金的资产。他们仅和我通了两次电话,就给了我前台交易员的录用通知书。要知道我的专业属于理工科,在摩根士丹利,理工科博士涉及的岗位一般都在中后台,比如风控或者量化分析,而给我的这个工作却在前台。朋友们都说华尔街的前台交易员岗位极难获得,这是老天爷赏饭吃了。

我也开始对这个从未钻研过的领域充满了挑战欲。尽管完全不清楚这个岗位具体的工作内容,但我还是很快就在工作录用通知书上签了字。参加完麻省理工学院的毕业典礼,我来到摩根士丹利(香港)就职,主要工作涉及外汇和利率衍生品交易与产品设计。

我走出平静的象牙塔,坐上了刺激的过山车。

我签约摩根士丹利时,公司给了我一笔大约4万美元的签约费,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我将支票存入麻省理工学院附近的一家小银行。记得当时帮我存款的柜员是一位老太太,她看了下支票,抬头瞥了我一眼,说“Lot of money”,那眼神我至今还记忆犹新。我拿出其中的1/4,即1万美元去做期权尝试,结果在1个多月内就全部亏光了。真是尴尬。

当我正式入职,准备开始我那骄傲的交易员工作时,领导们让我接触一下即期美元日元交易。于是我做了很多功课,当时我的状态就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到的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3]。我深信自己的知识、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规划,深信自己能够看清一切、把控一切,成竹在胸。结果,我遭遇了尴尬。到了实战交易时,盘中价格突然逆跌,我一下子慌乱了,原来想好的交易计划都用不上了,重新交易却发现价格脱离了预期,我一下子手忙脚乱。当天就这样在晕头转向、浑浑噩噩中度过了。现在回想那时的我,就像一只进错了山洞的麋鹿,在陌生的山洞里撞得头破血流。我曾以为自己掌握了大量知识,但事先的充分思考、准备的缜密计划都没有了踪影,一个小小的价格涨跌,就能让我内心七上八下,怀疑原来的决策。过去一切尽在掌握中的感觉没有了,简单又清晰的底层模型不见了,每一刻遇到的都是事先没有想到、理论无法解释的“意外”情况,再加上各种贪婪或恐惧情绪的干扰,原来的思考、计划全部被碾压成碎片,我方寸大乱。

更夸张的是接下来正式进入交易室后的工作。交易室里使用一种特殊的电话,几十条电话线可能同时响起,各种交易经纪商在叫嚷,其他交易员同事也在叫嚷,一片嘈杂中,各种信息同时涌来,有粤语,有夹杂着粤语口音的英语,有大洋洲口音的英语……我连话都听不清,却必须迅速反应,并承担巨大盈亏的责任。在这样的岗位上、这样的环境里,需要一种与多年学术生涯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读博士时的学习就像“研究马尾巴的功能”,在一个很小的点上想得很深、很系统,严格地推理,提供可靠的证据。然而,在交易员这样一个工作岗位上,却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觉察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不能想得太多,否则就错过了时机。

当时我们交易台的负责人,对我的博士背景甚是担忧,他意味深长地问了我一个问题:“如果邻居家突然着火,你应该怎么办?”我开始思考为什么邻居家会着火,是电线短路了,还是煤气泄漏,或是猫碰翻了蜡烛?应该怎么救火?是否先救人?结果负责人说了一句:“愚蠢!当然是跑!”我一脸尴尬。是的,做交易的时候应该关注当下的环境,在当下做出最及时的反应,而不是思考太多为什么。在交易中,过多的思考可能会反过来成为“知识障”[4]

冥想挽救了我

我与冥想的缘分发生在我博士毕业前。毕业前收到摩根士丹利的正式录用通知后,我放下了找工作时的焦虑,集中精力撰写博士论文。一天,我开车回家时瞥见一块小小的广告牌,内容是关于一项冥想实验,每小时会有20美元的补贴。我这辈子很少能够一眼记住某样东西,那天真是鬼使神差,我居然记住了那个电话,这改变了我命运的走向。我想,世上没有事情是偶然的。

第二天我就打电话过去,咨询关于冥想实验的情况。他们问我是否接触过冥想,我回答说没有。他们又问我的职业是什么,我告诉他们我是学生,在麻省理工学院主修系统工程,然后他们说:“好,你来吧!”

主持这个实验的是哈佛大学教授、知名心脏病学家赫伯特·本森(Herbert Benson)博士。他发起了对放松反应(relaxation response)的一系列研究,这些研究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前沿身心研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从1992年开始正式成立了替代疗法办公室,对身心研究已经持续投入了大量的经费。本森教授最擅长心脏搭桥手术,让他无奈的是,即便他做过的这些手术都非常成功,很多病人在三四年后仍然会返回医院。他发现人的心理和情绪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简单的物理手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了从心理上降低压力,帮助人们提高健康水平,本森教授开始研究冥想,他前往中国、日本和印度等地,花了多年时间,提炼了冥想方法的精髓,以引发人们的放松反应,从而对健康产生积极影响。我参与的冥想实验是本森博士课题研究的一部分,我是他们的一个样本,一只“小白鼠”。

实验在美国麻省总医院的诊室进行,当时的架势让我吃了一惊:实验人员在我的头部和肢体上接上了各种电极,以监测我的脉搏、血压、手心出汗量、前额头皮紧张程度等生理反应;在我嘴巴上套一个呼吸罩,以监测我呼出的气息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比例,以及氮气含量;在我臂肘前区静脉插了一个针头,每隔半分钟抽一滴血,以监测我血液中的激素变化。后来我才明白,这套庞大的系统其实算是一个功能完备的测谎仪,能够准确捕捉到因紧张等原因导致的生理变化。准备好后,实验人员给我戴上耳机,让我听半个小时录音——一位哈佛大学生物化学女教授的讲课录音。根据我研修系统工程的背景,他们有意挑选了这段录音,我什么都听不懂。他们记录下我听录音时的生理反应数据,作为没有学习冥想前的基础对照。

之后,他们开始教我如何冥想,每周进行一次面对面指导,总共进行10周的学习。跟着他们提供的录音,我每天需要练习两次,早晚各一次。初学冥想的主要反应是昏沉,只要一听录音开始冥想就昏沉睡去。没想到,正是这点后来在关键时刻助我渡过难关,引发我更广阔、更深刻的探索。10周冥想学习之后,我又回到麻省总医院那个诊室,又是接上电极、戴上呼吸罩和每隔半分钟抽一滴血。这次测试时,我跟随冥想录音进行冥想,他们记录下我的生理指标,和第一次的基础对照数据进行比较,使之成为“放松反应对身体健康的意义”研究项目的一个样本点。

参加完冥想实验后不久,我博士顺利毕业,进入摩根士丹利开始工作。在美国纽约见习3个月后,又到日本见习3个月,然后回到中国香港正式开始工作。由于刚入职时的繁忙和动荡,我没有继续坚持冥想。

从学术环境中出来的博士直接转型为前台交易员,我所面临的挑战是做梦也无法想到的。投行交易前台给每个人的压力都是巨大的,老交易员开口闭口都在骂人,每天从早上骂到晚上,新来的人和中后台人员成了出气筒。后来,我逐步理解了这是“烫山芋效应”,他们压力太大,任何一个他们见到的人都是他们把心中的烫山芋扔过去的对象。在每天被“欺凌”的环境中,每一个新员工都压力巨大。

在各种压力下,我感到适应困难。因多年待在学校,我缺乏实际生活的常识,书呆子气较重,学习实务较慢。直属经理和老板们逐渐对我丧失了耐心,我每天都被严厉批评。看着领导们的不信任和失望的态度,我明白我面临着切实的职场生存危机。我一直学业优秀,在同龄人中一直是学霸,这种生存危机是我进入职场前无法想象的。和我一起入职的一位同事,工作两个月就被解雇了。她是美国名校MBA应届毕业生,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在重大的压力下,我开始进入高亢的状态,白天精神亢奋,晚上整晚睡不着觉。这种状态持续了两个多星期。当时我明白,我已经到了危险的临界点,不仅在工作中容易出错,还随时可能精神崩溃。

有一天,我犯了一个可能导致很大风险的错误,我的直属经理很着急,特别严厉地斥责了我。那天遭受到的“精神毒打”,可以说是我有生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那时摩根士丹利(香港)还在中环交易广场,就是港交所边上那栋楼的29层。我被直属经理骂得羞怒交加,于是开始暴走,从29层走楼梯到1层,再走到边上的IFC国际金融中心,郁闷彷徨地走了半个小时。最后斗志战胜了一切,我下定决心,不管怎么困难,怎么挨骂,都必须坚持下去!工作可以再找,但如果被解雇,就是一种丢尽脸面的失败。我不能失败,我必须坚持下去!

我开始想办法改变自己。由于持续两周完全无法入睡,我的身体状态此刻也到了崩溃的边缘。我想,当务之急,我必须让自己能睡着、能休息,让快绷断的神经能够放松一下。这时我想起在麻省总医院学的冥想,想起当时我练习的时候总是昏沉入睡,我想这也许就是我的救命稻草!于是我重新开始练习冥想。

我终于能够好好睡一觉了。

随着睡眠的恢复,我的精神状态也逐步调整了过来。后来几天,我竟然感觉交易室里的电话铃声没那么刺耳了,老板们的斥责声也不再让我那么羞愧难当。当我不再陷于尴尬和羞愧,我发现在嘈杂的叫嚷声中我倒也能快速抓到哪些信息是对我有用的。我的犯错次数逐渐变少,最终我在这个极具挑战的环境中生存了下来。

冥想就是这样帮我渡过了人生中的一个重大难关——投行生涯中最艰难的初始适应阶段。我对冥想很感恩,决心进一步深入探索。这种探索也逐步改变了我命运的轨迹。

后来,我从摩根士丹利跳槽去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之际,有一个月的带薪静默期不能工作,我就利用这段时间去学习了内观冥想。这段经历让我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只有看到自己的无意识,才算真正入门冥想。后来我进一步探索无意识,从个人无意识到集体无意识,我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我非常感恩一路上各位老师的点拨,也希望通过此书分享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助有缘人提升决策水平,从而达到工作和生活双丰收,获得更好的人生。

本书的介绍

在金融领域里,无论是面对市场的涨跌、信息的喧嚣还是判断的挑战,交易员的每一次投资决策都会伴随着情绪的波动。我曾在贪婪的驱使下追涨杀跌,然后在市场回调时深陷困境。历练过这些后总结出来的心得,是从模型、决策理论知识中无法找到的。情绪管理是投资决策的关键因素之一,这是我多年实践后的认识。

本书的受众并不局限于金融从业人员。我们可以将投资视为决策的一种特例,实际上,情绪、心态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涉及众多领域,甚至可以延伸到伴侣之间的日常关系。在生活中,我们的很多决策都类似投资行为。在《大学》中,有一句重要的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在生活或事业中,如何做出更加明智、更富有成效的决策?希望你将在本书中得到启示。

本书在结构上,除了前言,核心内容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讲的是识别噪声,看清当下现实;第二章则着眼于情绪的有效管理及保持中正;第三章指出我们要致力于结合感性和理性,做到身心合一,提升决策能力;第四章则强调在道的层面提升自己,无招胜有招,把握平衡的准则,放下执念,开启可持续的人生之路;最后,本书的附录回到投资交易领域,跟大家分享一些交易实践中的心得。这些内容既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读者既可以完整地、按章节顺序阅读全书,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直接进入最感兴趣的章节。

除了向各位读者分享我的体悟和心得,本书也在一些章节设置了实践练习的环节。这些练习旨在引导读者在阅读之余,在一定程度上真正理解和觉察自己的内心,不断提升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因此,我希望读者将本书视为一本实践笔记,而不是理论介绍。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经历和观念各不相同,因此对本书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如果你在阅读本书后无法完全理解书中的某些内容,请不必担心。重要的是,通过本书的练习,你将逐渐提升觉察力,体验到自己的内在,而此时你对本书的内容也许就会产生新的理解和体会。

接下来,就让我们开始这趟特殊的发现之旅吧!


[1]这里的“草根”提法其实充满敬意。机构交易员拥有大量的资源,从信息到IT系统再到资金实力等方方面面的优势太多,“草根”交易员却能够在没有太多资源的背景下,获得高一个层次甚至数个层次的收益。

[2]葛卫东这句话的主要用意是指在行情走势远超事实和数据驱动的情况下,情绪和梦想等超越传统理性范畴的动力,才是真正的驱动力。而根据我对情绪与交易的理解,除了要明白市场情绪在走势中的影响,也要充分把握个人的情绪。

[3]后面第二、第三重境界分别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4]知识如果成为教条,会干扰我们看清当下的现实,影响有效决策。我们姑且把这种情况称为“知识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