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荣两甲子:重庆近120年城市空间变迁纪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郭欢欢请我给他的新著写序,我非常高兴。高兴在于我一步步地看着这本书从研究设计、资料收集、阶段性成果发表、出站报告完成,最后又扩充为一部专著。

2015年3月,郭欢欢把他的学术经历、论文和参与的项目发给我,希望来我这里做博士后研究。我认真看了他的材料,发现这是个有想法的年轻人。他先后在西南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间,学习了城乡规划学、地理学、土地管理学和生态学等多个学科的主干课程,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论文引用量都比较高。参加工作后,仍笔耕不辍,在《中国土地科学》 、 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 《地理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交流中,他表示国家正在开展“多规合一”改革试点,希望在土地利用规划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规划学的理论和实践。

进站以后,郭欢欢将自己熟悉的重庆市作为研究案例,深入研究了重庆建城以来2000多年的城市空间扩展和特征,相关成果在《城市规划》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等期刊发表,并形成博士后出站报告《重庆市城市扩展与城市规划管理研究》 。 2017年7月,在博士后出站报告会上,北京大学冯长春、李双成、赵鹏军、曹广忠及北京师范大学黄大全等诸位教授都给予高度肯定,鼓励他在研究广度和深度方面继续深化。

书稿经过5年的沉淀,这次看到时,我很惊喜。书稿内容比出站报告丰富了很多,而且研究方法更是发生颠覆性变化。该书至少有三个亮点值得关注:第一,从过程视角研究我国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历史变迁。从结果视角看,城市空间变迁就是空间外延和形态变化;但从过程看,涉及人口、军事、政治、商贸等诸多要素,且这些要素在不同时期、不同城市的影响力也不尽相同。第二,研究了国家大事件、大战略对一个城市的规划和建设的影响。重庆城市地位的“沉浮”和城市规划建设密切相关,本书刻画了相应时代的社会变迁。第三,通过两个甲子的比较,让读者更客观、公正地去评价政策的得失、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尽管陪都时期重庆获得了诸多政治资源,但城市的建设始终没有取得进步。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让城市取得跨越式发展,一步步走向国家中心城市。总的来看,这本书不拘泥于学术著作的传统写法,尝试采用纪事手段研究城市空间变迁,在保留学术性的同时,平添了不少趣味性,相信能够吸引很多非专业人士的兴趣。

郭欢欢在本书创作的过程中,还曾经在自然资源部、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等行政机关借调。这些经历也丰富了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水平,在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的学术水平不断精进,得到了学界的认可。他先后参与自然资源部多个文件和技术规范起草,担任《国际城市规划》 《西部论坛》和《重庆理工大学学报》审稿人,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和自然资源部高层次青年科技人才称号等。

这本书只是一个起点,我希望郭欢欢同志再接再厉,在学术和实践道路上勇攀高峰。

2022年11月9日于燕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