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研究
上文对发展学、政治发展与中国的政治发展研究做了简单的陈述并谈了一些个人看法。之所以考察前人的研究,是想将政治发展理论应用到中国农村,研究中国农村的发展问题,特别是政治发展问题。更明确的任务是:考察中国农村经济与政治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教训。自明清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为我们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有益借鉴。当然这些任务不是这一节能够完成的,这一节只对中国农村现存政治发展问题做简单说明并提出一些粗浅的认识。
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的道路还很漫长。归根到底是什么问题?其实这与中国现代化道路是一致的,即在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争论之后,是有关政治制度的争论。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一样,是需要不断调整与改变的。对于农村来说,政治制度的改革,应该使农民拥有真正的政治权利,当然也可以是那些代表农民利益的专家学者与社会组织发挥更大作用。他们与政府一起,为农村与农业的发展出谋划策,维护农民的权益,争取农村能有更好的发展。
这里涉及的内容很多,但限于篇幅,只讨论以下四个问题。
一是政治改革可以是中国式的,即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体制和能够较快实行并很快见效的方式。中国基层民主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应该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发展。
二是要更加重视农村,尽可能阻断部分农村的凋敝,而使之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其实,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有些国家也出现了城市发展与农村凋敝的情况,比如土耳其。但是也有农村发展比较好的例子,比如瑞典。瑞典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他们也出现过农村迅速衰落凋敝的情景,但是农民并没有停留在衰落凋敝的土地上勉强挣扎,它的城市相应地加快工业化的步伐,吸收脱离农村的农民并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城市生活。同时农村也获得很好的发展,现在瑞典农民数量极少,但其粮食生产不仅可以自给自足,而且还有大量农产品出口。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政府的民主决策固然重要,与此同时,社会力量比如工会、农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再加上后来欧盟的大力资助,瑞典农业的发展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如果中国能够做到城市化与农村现代化并重,顶层设计与决策民主化并重,自我创新与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并重,政府与社会并重,效果可能会好得多。
三是动态与静态结合,保障社会稳定。人类社会,或其局部即就一个国家而言,其发展是必然的,发展的社会必定是处于动态的,但要注意到一个国家有相对的静态。相对的静态有利于长治久安。这里所说的相对静态,是指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而不是总在折腾。相对静态也是在保障社会稳定。
四是平衡城市与农村的关系。虽然随着现代化进程,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是一种必然现象,但是这种涌入也确实影响了城市生活。如果我们适当调整政策,应该可以减缓这种趋势或者化不利为有利。让城市与农村人口双向流动是一个选择。如果改变了人口单向流动,农村的凋敝趋势就会减弱,而且广大农村也会成为人们乐于居住发展的地方。以后城市居民可以到农村施展才能,或者在农村地区建设现代化企业,或者到风景优美、空气清新的农村去休闲养老,也可减少城市的人口压力。城市人口到农村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去当现代农民,但是,要真正实现农村现代化,必须打破市民与农民的界限,市民与农民不应该继续成为身份的界定与限制,而不过是居住地点不同而已,居住在城市的是城市居民,居住在农村的是农村居民——不一定从事农业,这样会更加有利于现代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