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1章 东学西盗与文明的内乱
秦皇历1510年皇帝洪基驾崩于燕京,他留给儿子洪镇的是一个京畿直辖之地东西横跨地域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相距一万零九百五十里;除此以外遍布世界的番属之国二百三十余个的世界共主之国,其幅员管辖之辽阔3倍于李朝之时。(有些大殖子在说番属国,三宣六慰以及海外卫所、察院不应该算是大明的领土,这种说法实在有些可笑。戴英的殖民地都成自治领了,威尔士、爱尔兰和北方苏格兰为了自立连脑子都快打成狗脑子了都还是戴英领土。大明的三宣六慰、海外卫所、察院、番属国怎么就不算大明领土了?就因为我们没学那些海盗蛮族,把当地人都杀光?这说法就有点太双标了。)
洪镇继位时才九岁,朝堂之事年弱不能治。以三杨为首的南方豪强把控朝政,三杨一上台首件事就是把下西洋停掉,暂停舰队的建造、维护、和西征之事。而后实行明面禁海令,实则偷偷将造船工匠倒卖瓜分,自己偷偷下海与各国做海贸商事。(下西洋不是亏钱的,是国家把控的贸易。在郑和下西洋的永乐年间,一枚铜钱的价值在南洋各国是一担豆蔻,一个官窑瓷盘的价格是白银50两。南洋的土著需要收集豆蔻5万担才能为他们的土王换取一个瓷盘。而豆蔻这种香料的价值在当时国内是一两银子一钱,这其中的差价让江南的豪族嫉妒到发狂。)
秦皇历1511年秋,洪镇开始亲政。他幼儿在学习期间没有少听墨家钦天监,太医院中人谈论朝中的江南豪族的所作所为。他亲政之后的头一件事就是盘查国库、严惩贪腐、问责禁军缺额空饷之事。以三杨为首的朝臣竭力阻止,年轻气盛的他在厂卫的保护下,油盐不进。此时朝堂之下,一个深不见底的漩涡就被这样搅弄起来。这其中有以三杨为首的贪官,也有被迫卷入其中的淮西勋贵。在三杨当政的十一年里,国家军费连年克扣,逼的军方官员不得不伪造扩充人员以求获得更多的军费。皇帝如今油盐不进的要查此事,就摆明了要把所有人都掀下台。众人私底下一合计,于是就想了一条毒策。
秦皇历1512夏,边关急报,瓦拉也先起兵造反,正急匆匆准集合三万大军准备南下。朝中无人肯战,宫中还有被收买的太监窜罗他御驾亲征。在这种背景之下,他率领禁军和边军号称50万大军出关迎战。出了边关之后却迟迟未见到所谓叛军身影,第3日夜晚每天的行军劳累使得他睡得昏昏沉沉之间,迷迷糊糊之际他隐约听到有人说也先率兵偷营,让他快跑!一群人在他还懵懵懂懂之际,把他架上了战马,一鞭之下,单枪匹马一骑绝尘。这匹疯马任他怎么控制都控制不住,一直跑到第二天接近中午时分才停了下来。他身边现在独自一人,既没有水壶也没有粮食,就一个人坐在这茫茫草原之中。他一个人就回想起昨天晚上的事,越想越觉得不对劲,不是有人偷营吗,怎么昨天晚上没有听见喊杀声?他此时才反应过来,自己似乎中了奸臣的算计!在草原上就这么游荡了两天,还好胯下这匹马是瓦拉进贡来的,他自己虽然不识路,但是这匹马却带着他往瓦拉的方向走去。
正当他饿的头晕眼花之时,他碰上了也先前来朝贡的队伍,队伍里赶马的汉子一眼就看出了他屁股下面骑的正是自己曾经精心养护过的马匹,以为他是偷马的马贼就把他抓到了也先面前。也先见到他之后大惊失色:“陛下,您怎么会在这茫茫草原之上?”
洪镇看着他也是一脸的玩味之色:「太师不是早就造反了吗?怎么今天才走到这里?这人数好像也不太对?」
也先听了这话大惊失色:“陛下是听何人造的谣?臣奉朝廷之命提前前来交付朝贡之牲口,马匹800,羊1000头!只是前两天草原天气有变,河流改道,臣晚到了两天,何来造反之说?”说话之间他拿出了朝廷的公文。
「看来朕是让他们卖了呀!好在你晚到了两天,不然的话,朕怕是已经死在了乱军之中!不过如今看来怕也是没区别了。」洪镇此时才反应过来,他这是让人给演了,如果不是胯下的马是一匹贡马,老马识途;他此时恐怕已经饿死在了草原之上。
“陛下,您是说朝中有人兵变了!”也先才反应过来,此时怕是有人拿他当枪使!先是以书信把它引到此处,然后在朝堂中炮制造瓦拉造反的假象,接着皇帝死于乱军之中。这就是黄泥掉进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了!弑君之罪,小小的瓦拉不过5万户丁口哪里担得起这种罪名?“陛下,小臣可以指着长生天发誓,小臣绝无造反之心!”
「晚啦!事到如今,你不即便不反,恐怕也已经有人帮你反了!你这儿有吃食吗?先给我整一些,饿了两天了,再找不着人,真要饿死在这草原上了!」洪镇翻了个白眼,他现在就想先吃口热的,然后再去琢磨之后的事儿。
“陛下朝中那些贪官污吏不认您!小臣永远认您这个陛下!要不您跟臣回漠北吧?臣的小女还未出嫁,臣可以让他来伺候您!”也先看着慢条斯理,用热汤泡饼的皇帝再次表忠心。
「不行的,朕若是就这样丢了天下走了!将来有何颜面去面见祖宗,这大名的朗朗天下又将被他们糟蹋成什么样子?」听到也先的这话,洪镇先是一愣,随即立刻说道。「既然他们说你反了,那你也只能假戏真做了!我看你这里人手不多,不到300帐!既然是假戏真做,那就把全部人马拉来,看看能不能打进去!」
也先听了这话,头摇的跟拨浪鼓一样!“小臣此次进京只携带使臣团队2869人,长城经历两朝先帝修缮,如今已经是固若金汤了!就是小臣的部落全死在长城之下,估计也打不进去的!”
「既然打不进去,那就只能寄希望于看看朕亲自去叫门边关守将认不认了!」洪镇捂着脑袋,他知这实在是一件丢人的事情,而且希望渺茫,但是再丢人也不得不干。他做完这一切之后果然如他所料,宣镇守将将不肯开门。看来朝中那群人是早已经打好了招呼的,他们只能另想办法!很快他们就想出了另一个办法,向朝中要钱要粮!朝廷肯定不会给,但是太后大概率会顶着压力派人来,亲儿子被人绑了,绑人的要钱量无论如何母亲是会给的。只要他派人来,就一定有办法联系上朝中的自己人。
边军在三杨的谋划之下把皇帝丢在了关外,回到京城之后就声称皇帝是失陷于军中,扶持皇帝的弟弟洪玉登基称帝,做他们手中的傀儡玩偶。正统的皇帝在关外要钱、要粮、叫门,朝中死活不肯表态。逼的太后没有办法,只能顶住压力,取宫廷中内库的钱财派信得过的人送去。而此时朝中的重臣也已经麻了,本来当初策划时强行围剿也先,皇帝死于乱军之中。不知道为什么也先没来,后来又想了个办法把皇帝丢在草原上自生自灭,本来草原上又有狼群,而且皇帝没吃的,没喝的,最多活不过三天!谁想到他命这么大还能被瓦拉的人救了回来,如今旧皇还没死,新皇就已经即位了,关键是先皇还带着人杀回来了,直接就把人给整麻了。
有人来送钱,那就有办法沟通。在当时墨家巨子班辈的筹谋之下,居庸关的镇守太监背着边关守将偷偷打开城门,洪镇在也先的护送之下偷偷返回了京城。起初返回后京城的洪镇根本不敢声张,只能偷偷居住在太后安排的宫外民居之中,后来消息泄露洪镇抓进宫中软禁,班辈也由此被李广泰等奸臣幽禁在鬼谷之中。1519年冬,为了救出二人班背的弟子和王阵策划了兵变,先是抢夺了四宫宫门,而后将洪镇接出,兵围内阁,洪镇成功将傀儡皇帝洪玉赶下台,清算三杨一干人等。洪镇复位之后,致力于恢复之前被三杨等人彻底放开的贸易政策,企图重新将关税商权收回中央。但是由于地方官僚在南方豪族的腐蚀之下,常常阳奉阴违,此事一直未有效果。
秦皇历1530年冬,洪镇在一片遗憾中驾崩,在死前留下废除用人殉葬的遗命。他17岁的长子洪深登基称帝,在上位之初皇帝年幼,根本斗不过南方豪族支持的东林党人,只能默默蛰伏,但他心中始终记得父亲的遗命,后来到了1541年时他的斗争才逐渐有了效果,一批东林党人被逐出朝堂,开始大规模任用出自于民间的墨家士子,以及家仆太监,国家财政情况得到缓解,重新编修《洪武大典》,大规模兴修水利,平定内乱,为了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他准备重启下西洋之事,南征南越,迁民与南。然而为了阻止皇帝的行事,以兵部郎中刘大夏为首的南方豪强官员,将兵部关于下西洋以及南征南越之档案20余箱系数偷出藏书阁,运往南京藏匿,使得此事无疾而终。
秦皇历1555年洪深积劳成疾,病逝于武英殿,未留下遗诏。经过一番政治斗争,东林党人扶持他的第三子16岁的洪佑登基称帝。前期皇子年幼,东林党的复辟使得前代两任皇帝的努力结果毁之一旦,民间土地兼并情况日加严重,邪教开始兴起。朝廷的财政情况也日益严重,等待他真正掌权之时,开始重视司法,努力扭转朝堂腐败的局面,此时已经积难难返。又想要借助于宦官,但是宦官也很快被东林党打压下去。大秦历1583年冬,几乎可以说是当了一辈子傀儡的洪佑在一片郁郁寡欢中过世。
秦皇历1584年,年仅14岁的皇长子洪照成为新一任的傀儡皇帝。他从小看见父皇了一辈子的傀儡,一生都致力于恢复权力。充分吸取了先皇帝教训,他以玩乐为名训练太监,时常假装自己是大将军出宫微服私访,查看民间情况。彻底放权朝堂政务,迷惑南方群党。他以修建兽院为名,常年居住于宫外,实则暗中训练护卫死侍,操控太监与群党争权。在一步步的步步紧逼之下,群党的内阁官员被赶出朝堂,其后以一封圣旨在兽院之中除掉了掌权的太监。掌权之后,他历经图治,整治朝堂,重征漠北战而胜之,而此时江南宁王在南方豪强的支持之下谋划反叛,他组织军队亲自南征;1604年平定南方准备回朝的他在运河之上遭遇刺杀落水,大病一场。回到京城之后,南方豪强买通御医他治病的汤药中下暗弱之药,于1605年春病逝。
秦皇历1605年秋,朝臣扶持洪深的孙子13岁的洪厚继位。他的父亲洪软对朝廷之事心知肚明,他也明白自己没有和南方豪强争斗的本钱,于是只能劝导儿子洪厚以忍为重,保命为先。洪厚也十分聪慧,他以追求长生为名,时刻提醒自己事事保命为先,在学习之中,他意外接触到了一本书——宋代《武经要典》,于是以炼丹为由聚集伪装成道士的墨家弟子,授权这些墨家弟子以炼丹为名上奏宫廷,奏折中嵌入秘文,这些带有秘文的奏折直入宫廷,暗中筹谋夺权之事。(中国密码学起源于《武经总要》在其中的字验篇中有详细教导秘文的使用方式,只是很可惜《武经总要》散落失窃,现代只遗留了一个介绍的目录前篇。)在1626年前后终于有了成效,之后完善朝政的内阁制度任用严言为相。江南豪族眼见势不可为,又起了故技重施的手段,他们控制宫女家人,命令她们刺杀皇帝。最终事情败露,吓的皇帝如同堂兄那样不敢再住在宫中。刺杀失败的江南豪族开始了养寇自重的把戏,于是一时之间江南之地,倭寇横行,他们还勾结弗朗察蛮夷,出卖海外卫所,使得西洋人肆虐于万里石塘。中央对藩国的控制愈加衰弱。朝中只能任用武将,剿灭匪寇,但是收效甚微,此时的朝廷已经实质上陷入了天下皆反的局面。
秦皇历1650年冬,皇帝驾崩于道房之中,1651年皇三子洪吉在内阁首府严言的扶持之下登基称帝,在位期间他延续父亲的政策,严厉打击南方豪强,重用抗倭军将领戚光为总兵,在全国各地绞杀乱匪。用兵10年,终见成效。可他却没想到他一心打击豪强,而他的后宫之中却被南方豪强渗透了。后宫嫔妃以尽性为名,进献虎狼之药,利用后宫太监残缺之身无法验证药性,他服用媚药不足一年死于床榻之间。然而南方豪强未能掌控朝堂,南党魁首高龚被张政赶出朝堂,皇帝死后其三子洪钧继位,仍然延续父亲祖父的政策。在他执政期间,张政开始大肆改革税法,推行新政,任用新人,使得以南方豪强为首的“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不交税的大老爷们也得交税了,一条鞭法实际上就是早期的是士绅一体纳税,甚至士绅还要交更多的税。)在推行新政期间使得国库充裕起来,使得国家能够有财力进行北征朝鲜杀倭寇,西征宁夏叛乱,南平播州之乱。但也正因如此,张政权势滔天,不断被小人进献谗言。
秦皇历1679年冬,张政去世,洪钧在小人的挑拨之下,废除张政的新政,使得的南方豪强群党重入朝堂,由此他们卖国卖的更加肆无忌惮。全国各地反臣遍布,到了秦皇历1689年辽东叛乱的消息已经掩盖不住了,发现形势不妙的皇帝想要剿灭叛乱,发现朝堂府库空空如洗,就是想要利用太监重征矿税,秦皇历1695年征矿税失败各地矿监被赶回燕京,到了暮年,为了夺回权利,朝堂党争严重,眼见外患做大不能制。在朝廷党争期间,景教奸细利马奇来到南海郡,他以金钱开道,鼓吹歪理邪说;大肆宣扬取消官控贸易,应当实现民间贸易自由,吸引了以徐暗始为核心的一大批南方豪强。在内外勾结之下,他以帮助修正《诸番识贡图》为由被徐暗始推荐进入钦天监。大肆盗取朝廷机密,《洪武大典》、《武经要典》、《欹器图》、《农械全书》、历代官方《考工记》、《海岛算经》、《五曹算经》、等墨家诸多技术典籍原本全部盗运到西方,到了后期,他甚至以翻译西方书籍,编撰新书为由在阁老叶向低的庇护之下,明目张胆的将东方技术典籍由徐暗始,李卖之等人重新加工打包成西来书籍骗取皇帝信任,然后将这些书籍翻译成西文送达西方。将《诸番识贡图》改成《万国全图》甚至为了迷惑君主,就连西方各国疆域、都城、甚至是景教教廷所在位置都不做标注。利玛奇死后,西方教廷派遣艾卢略接替了他的职务,继续负责此事。而墨家巨子宋应兴此时正在闭关编著墨家宝典《天工造物》,他在查阅先辈图书过程中发现这些图书多有缺失,询问之后听说是被借走了,也未生疑心。直到长沙王长史上奏折说有西方奸细盗录图书冠以己名运回西方,于是南北各严查此事。南京教案就此爆发,全国各地驱逐扑杀传景教教人士。在内阁叶向低,徐暗始的掩护之下,大量传教士逃回澳港。此时的港澳依旧是大光国土,景教通过贿赂地方豪强的方式非法强留大光不愿离去。
秦皇历1720年皇帝洪钧驾崩,太子洪落继位接过父亲的大旗,继续打压豪强,此时南方豪强东林党的势力已经在朝中遍布耳目,他继位不过8个月就被一剂红丸毒死,儿子洪校继位。他继位之初,东林党势大,他只能以沉迷木工为表象,召集墨家众人商议对策。他在位12年期间,效仿先辈大肆任用太监和墨家众人与南方豪强对抗。到秦皇历1730年间,已经初具成效,可惜好景不长。次年夏,在游湖期间游船被东林党收买的水鬼凿船落水,生病之后长治不好,被东林党收买的太监下灵露引毒死。其弟洪检在东林党的拥护之下登基称帝,东林党打着过为先帝报仇的名号,鼓动洪检打压太监和厂卫,驱除墨家众人出朝堂,同年冬在金陵负责严查教案的官员沈雀也被贬往陕西。东林党的卖国党羽奔着贸易自由的远大理想,对国家图书文集大卖特卖,弗朗察的景教传教士卷土重来,这次他们的目的不再仅仅是国家图书,连民间收藏的各种器械图志,杂文,甚至是在编的《新编奇器图说》、《天工造物》也没有逃离他们的毒手。
东林党重掌朝权不过五年,天下土地兼并严重,又裁撤各地卫所,为了所谓贸易自由,重开边市,各种铁器及其制造技术,各种矿产寻找冶炼提炼方法,大卖特卖,甚至是将朝廷的军械制造坊解散,将其中的工匠卖给弗朗察传教士,建立所谓的豪静造炮厂。他们挣的盆满钵盘,底层民众民不聊生,终于在1737年,山西及中原各地,以被裁撤的卫所官兵为首多数人弃兵以清君侧为名,扑杀地方贪官豪强,一时间所谓燕京的朝廷天下皆反。
一开始洪校还十分不理解,东林党人不是说天下治理的很好吗?怎么他们还反朕,直到了秦皇历1747年起义军逼近燕京,一时间东林党众人彻底慌了神,于是他们紧急联系位于辽东的蛮族叛军谈判,经过三年的谈判之后,以蛮族支持自由贸易,尊崇儒家,解散所谓八王议政为条件,于秦皇历1750年引蛮入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