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疝和腹壁外科膜解剖
第一节 三胚层胚盘的形成和分化
胚体最初是一个由二胚层形成的圆盘状、扁平状结构,然后从两侧向腹侧弯曲并在中线融合,形成了腹前壁,进而胚体成为圆筒状的立体结构,整个过程可以想象为用一根竹条向下拗成一个圈,腹膜前间隙的形成过程实际就是体壁的闭合过程。
二胚层胚盘期,在羊膜囊、卵黄囊和细胞滋养层之间为胚外中胚层,胚外中胚层内出现腔隙,腔隙融合扩大,胚外中胚层也随之分为两部分,位于细胞滋养层内侧的称为胚外体壁中胚层,位于卵黄囊壁外侧的称为胚外脏壁中胚层,体壁和脏壁胚外中胚层之间围成的腔隙扩大融合形成胚外体腔,但在卵黄囊、羊膜囊与滋养层之间遗留有少量的胚外中胚层相连,称为体蒂(body stalk)或连接蒂(connecting stalk)(图2-1)。

图2-1 两胚层胚盘的结构
第3周,上胚层中轴的一端出现细胞索称为原条,原条位于胚盘的尾侧,因此原条的出现决定了胚盘的头-尾轴,由于原条位于中线,实际上也决定了胚盘的左-右轴。原条由原结和原沟组成,原结是原条头端膨大部分,原沟是原条中线处的浅沟。原沟就似决口的堤坝,上胚层细胞通过这个决口似洪水涌向下胚层,置换下胚层细胞成为内胚层,在上下胚层之间堆积成为中胚层,而上胚层本身随之更名为外胚层。因此内、中、外三个胚层实际上都起源于上胚层,也可以说原条是中胚层细胞的来源(图2-2)。
从原凹向头端增生迁移的中胚层细胞,在内、外胚层之间形成脊索突。脊索突就如洪水的头峰带领着中胚层细胞在内、外胚层之间铺展,只是在口咽膜和泄殖腔膜两个地方没有覆盖,因此在这两个地方内、外胚层直接相贴(图2-3)。
原肠胚外胚层发育成神经系统、感觉器官、表皮及其附属结构;内胚层发育成肝脏、胰腺以及呼吸道、消化道的上皮。中胚层从中轴向外侧分别分化为轴旁中胚层(paraxial mesoderm)、间介中胚层(intermediate mesoderm)和侧中胚层(lateral plate mesoderm)。轴旁中胚层呈节段性增生,形成体节,体节将分化为皮肤的真皮、大部分中轴骨骼(如脊柱、肋骨)及骨骼肌。间介中胚层衍化为泌尿和生殖系统的器官(图2-4)。

图2-2 上胚层细胞经过原沟形成三胚层

图2-3 原条、脊索突与三胚层的形成

图2-4 三胚层的分化
侧中胚层最初时为实体组织,与覆盖于卵黄囊、羊膜囊的胚外中胚层相连,以后侧中胚层出现小的腔隙并逐渐融合扩大,侧中胚层逐步分为脏壁中胚层(splanchnic mesoderm)和体壁中胚层(somatic mesoderm)两部分(图2-5),与外胚层邻近并覆盖羊膜囊的是体壁中胚层,将分化为体壁(包括肢体)的浆膜、骨骼、肌肉、血管和结缔组织;与内胚层邻近并覆盖卵黄囊的是脏壁中胚层,覆盖于原始消化管外面,将分化为消化和呼吸系统的浆膜、肌组织、血管和结缔组织等。脏壁中胚层和体壁中胚层之间形成的腔隙称为胚内体腔,以后分化为心包腔、胸膜腔和腹膜腔。脏壁中胚层和体壁中胚层细胞以后形成浆膜,覆盖于体壁的称为壁腹膜,覆盖于消化道的称为脏腹膜。

图2-5 体壁中胚层与脏壁中胚层
(张光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