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缺血器官移植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二

在器官移植领域中,一直存在着一个有争议的重要问题:在没有治疗干预的情况下,是机体与外来抗原的接触,还是机体对器官损伤反应释放的危险信号,启动了同种异体免疫反应并导致移植器官损伤。虽然遗传的差异通常被认为是导致同种异体免疫反应的关键因素,但是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否加重相关的免疫反应目前仍然不清楚。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迄今还是器官移植中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其特征是器官在离开供体循环后,氧气和营养物质缺失,并在受体体内的血液循环重建后启动后续的炎症级联反应。如何区分是缺血再灌注损伤还是遗传因素导致的移植器官损伤是个重要的问题。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何晓顺教授团队,首次提供了一个临床模型,可以把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外来抗原接触引起免疫反应导致的损伤区分开来。该团队的工作不仅有助于改善移植的疗效,而且有望影响转化医学研究的许多领域。

异种移植是一个取得了巨大进展的领域,近年来有很多临床应用报道,未来也将有相关临床试验开展。然而,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异种移植后结局和免疫反应的影响尚不清楚。与此相关的是,大动物模型表明缺血引起的早期损伤决定了异种移植的结局。

临床上,器官移植领域面临可供移植的器官数量有限的问题。与此同时,许多器官,特别是来自高龄和边缘供体的器官,因为担心器官的质量以及移植后导致的不良后果,要么被放弃获取,要么获取后被丢弃。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高龄或边缘供体器官的使用需求日益增加,在冰壶中冷保存器官直至移植的方法已经过时,而机械灌注保存方法重新得到重视。最近,器官保存设备有了长足的进步,虽然这些进步令人鼓舞,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何晓顺教授团队的无缺血器官移植方法更具有创新性和应用潜力。该方法不仅有望减少或完全避免缺血再灌注损伤,而且还有助于在持续灌注的最佳条件下开展体外器官治疗。

无缺血器官移植也有助于扩大免疫耐受方案的应用范围。迄今为止,免疫耐受方案仅应用于健康活体捐献者的最佳器官。这显然是考虑到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尸体器官移植免疫耐受有重要影响。因此,何晓顺教授团队的无缺血器官移植方法也可能对免疫耐受方案在尸体器官移植中的成功实施产生有益的影响。

来自死亡供体的器官不仅可能由缺血引起受损,还可能由脑死亡和重症监护治疗引起损伤。脑死亡和重症监护治疗本身已被证明可以通过移植器官的免疫激活,启动免疫反应。迄今为止,还未能把这些损伤作用与包括缺血再灌注损伤在内的其他损伤区分开来。因此,利用无缺血移植方案可有助于区分这些损伤的原因。

除了通过这种新颖的方法可以回答许多重要问题外,需要强调的是,在无缺血移植肝脏、肾脏和心脏时,熟练的手术操作是其中的核心。只有少数手术技巧熟练的外科医师才能掌握这种手术。看到一个跳动的心脏被移植,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广州的研究团队已经在更广泛的领域应用他们的新方法,并正在开展相关研究,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解答器官移植和免疫方面的一些主要问题。在分子水平上,该团队目前正在区分损伤的途径。这一系列的研究有助于确定治疗和预处理移植器官新的靶点,同时有助于在尸体器官移植时成功地应用免疫耐受方案。

显然,何晓顺教授团队的工作最具创新性。迄今所看到的成就,只是这项工作可能产生的广泛影响的“冰山一角”。

Stefan G. Tullius,MD,PhD

美国移植外科医师学会前主席

美国哈佛大学附属布列根和妇女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

(译者:陈国栋 吴国彬)

202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