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卫生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老年卫生学产生的背景与意义

一、人口老龄化及发展趋势

(一)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中的年龄结构变化,其中老年人口的比例相对于年轻人口的比例在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主要是因为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带来的人群预期寿命的增加,导致人口结构中老年人口数量相对增加;另外当前较普遍存在的出生率下降,新生儿数量减少,以及随之而来的年轻人口数量的减少,也促进了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从根本上讲,人口转变是医疗水平提高、保健措施完善、教育水平提高和经济发展的结果。当前,老龄化已经成为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全球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老龄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局部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

目前,老龄化程度是判断一个国家、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最常用指标,即60岁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按照联合国判定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人口总数比例达到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处于老龄化社会。如果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达到20%以上,则为超级老龄化社会。

(二)人口老龄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1.全球人口老龄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法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早在1865年,法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就超过了7%,进入老龄化社会。第二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是瑞典,1890年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也紧跟其后,英国和德国在1930年、美国在1945年先后进入老龄化社会。20世纪50年代以来,老龄化在发达国家表现尤为突出,全球高收入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大幅增加,通常超过10%。以日本为例,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从1950年的4.9%上升到2021年的28.7%。

当前全球都面临着老龄化挑战。老龄化并不只是发达国家的难题,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和突出。预计到2050年,世界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2%,其中80%是在欠发达地区。老龄化将进一步加剧这些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中一些普遍存在的社会矛盾,如收入不平衡、老年人群医疗保健服务需求增加和社会支持系统供给不足等。

2.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在几十年内从发展中国家年轻型人口结构模式转变为工业化国家老龄型人口结构模式。在1978年以前,我国的人口结构仍然相对年轻且增长迅速,但是不久以后,这个结构发生了快速改变。1982—1999年,是我国向老龄化社会转变的第一阶段,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从7 663万上升到1.26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6%升至10.1%。截至1999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超过了10%的门槛,正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001—2020年,我国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平均每年新增596万,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3%,远远超过总人口年均0.7%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已达到2.64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8.7%。2021—2050年,我国预计将进入加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数量开始加速增长,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预计到202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2.7亿,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将超过30%,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9 448万,占老年人口的21.8%。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除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高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外,我国人口老年龄化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1.劳动人口结构老化,老年人口抚养负担增加

调查显示,我国适龄人群生育意愿较低,少子化趋势出现,未来年轻人的人口比例会下降,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不断降低的人口出生率,会使我国的劳动人口结构发生根本改变,新进入的劳动人口数量远小于退出的非劳动力人口数量,这一现象将进一步扩大老年人口抚养比,老年人口抚养负担逐渐增加。

2.家庭规模缩小,空巢老年家庭数量增加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还是以大家族聚居、几代同堂的家庭模式为主,但是现代社会,我国的家庭结构已经由原来的大家族共居模式变为了小型核心家庭模式。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子女外出务工或者求学,逐渐脱离了原生家庭,空巢老年家庭越来越多。据相关预测,2015—203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年均增长1 000万左右,我国大中城市老年空巢家庭率已达70%。

3.我国老龄化存在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老龄化高质量发展潜力不足

区域人口比例、经济发展水平、包括医疗卫生保健在内的社会支持等发展不平衡,使得我国老龄化发展呈现由东向西区域梯次下降特征,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明显快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

4.“未富先老”,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发展进程

与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快速老龄化伴随着“未富先老”的现象,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发展进程。我国有学者认为发达国家和中国的老龄化社会经济框架存在根本不同,由于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以较长时间跨度的逐步转变过程,因此这些国家在经济、金融和社会心理上有更充分的准备以适应老龄化。发达国家基本是在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型。但是,中国等很多发展中国家则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属于未富先老。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1999年正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时仍然是一个相对贫穷的国家,人均收入仍然较低,社会财富不能很好地支持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未来老龄化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不同步的矛盾将会持续较长的时间。

(四)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

1990年WHO提出了“健康老龄化”,并将其作为应对全球老龄化积极发展的一项策略。WHO将健康老龄化定义为“发展和维护老年健康生活所需要的功能和功能发挥的过程,以实现晚年幸福”,并提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老年人功能能力策略。健康老龄化是基于老年人的需求理论而构建的,是对过去提倡“成功老龄化”表述的一种修正。

积极老龄化是基于老年人社会权利理论而构建的,重点是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2002年联合国召开的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对积极老龄化的概念、内涵进行了阐释。积极老龄化是指人到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消除年龄歧视的不利影响,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的过程,使老年人生活更加舒适、更有尊严、更有价值。

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公共卫生服务需求显著增加

全球人口老龄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公共卫生保健支出大幅增加,被视为21世纪全球经济稳定的主要威胁之一。人口老龄化导致慢性病在全球流行,与老年人相关的疾病患病率持续增长,这将对社会、经济和卫生系统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一)老龄化疾病谱、死因谱变化带来的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变化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维持机体平衡能力逐渐下降,机体老化引起或加重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导致严重的损害、衰弱,加速生活质量下降。同时,由于适应环境、应急反应能力下降,老年人群也是伤害的高危人群。老年人群健康状况低下不仅仅是个人的负担,更是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且随着社会老龄化现象加重,已构成新的、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突出表现在慢性病、伤害、视力损害、老年期痴呆等引起的疾病负担上。

1.慢性病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的变化,慢性病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疾病负担和主要死因。由于慢性病患病率高、病程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病。在慢性病引起的全球疾病负担中有23%是由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引起,而且老年人中同时罹患两种及以上慢性病现象普遍存在。近20年来,尽管地区间差异较大,但全球老年人共病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共病使得老年人群慢性病防治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当前影响老年人群的主要慢性病包括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肌肉和骨骼病变等。

2.视力损害

视力损害会引起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下降和生活独立性的丧失,同时会产生高昂的医疗费用负担。最新的全球50岁及以上人口失明和远近视力障碍估计项目表明,2020年全球约有4 330万人失明,2.95亿人患有中度和重度视力障碍。在全球范围内估计有2 260万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由失明和视力丧失造成,占所有原因造成的DALY总数的0.88%。在人口增长和老龄化背景下,特别是在中低收入的国家和地区,由失明和视力丧失造成的疾病负担持续增加。在我国,50岁以上人群视力损害的患病率为5.8%,西藏地区由于受到海拔和环境等多因素的影响,患病率高达13.2%。一项研究表明,我国视力损害患者的经济负担相对较高,患者支付的直接费用相当于个人年收入的111.5%和家庭年收入的51.9%。

3.痴呆

痴呆的主要发病人群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该病的主要特征是认知功能的逐渐丧失,进而导致进行性残疾,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最终会完全依赖照护者,这将会给家庭护理人员、社区和医疗保健系统带来沉重负担。目前,全球痴呆患者数量为4 700万,预计到2030年将增至7 470万,到2050年将增至1.31亿。其中,大约60%的痴呆患者生活在中低收入国家。据报道,痴呆患者的护理费用非常高,全球痴呆的支出成本为8 180亿美元,预计未来痴呆的年护理费用将达到公共医疗总支出的0.5%左右。2010年,由痴呆引起的DALY为1 000万,相比于2004年的1 880万,有显著下降,但预计到2030年该疾病负担将上升86%。在我国痴呆患者超过950万,占世界痴呆患者总数的20%,预计到2030年,中国痴呆患病人数将超过1 600万,由此可见我国在痴呆上的医疗卫生投入、个人及社会负担均面临巨大的压力。

4.伤害

随着人口持续老龄化和人类预期寿命的延长,伤害已成为危害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2010年伤害引起老年人群DALY为3 260万,估计到2030年该疾病负担约上升78%。跌倒是全球伤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在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68万人死于跌倒,其中80%以上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全世界每年发生3 730万次严重跌倒,这会导致超过1 700万DALY的损失,而65岁以上的老年人更容易发生致命跌倒和产生其他严重后果。在我国,跌倒的发生率为54.95%,其中老年女性发生率较高,且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5.老年人群传染性疾病

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弱,是传染病易感人群。在中低收入水平国家和地区,传染病仍是引起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如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全球流行的背景下,老年患者的死亡风险较高。一项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临床特征的研究显示,老年人群病死率高达5%,而80岁以上患者的病死率为18.8%。此外,在过去十年中,老年人群艾滋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上升,尤其是死亡率,显著高于年轻人。另外,随着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又称“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使用和疗效的增加,艾滋病患者的寿命被大幅延长,越来越多的艾滋病患者将步入老年,未来老年人群的艾滋病问题将越来越复杂。

(二)家庭结构变化、人口流动性增加等因素间接推进了老年人群公共卫生服务需求

相关资料显示,在一些欧洲国家,有近50%的老年人处于独自生活状态,在我国,近年来“空巢老人”也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性加大,中老年人留守家庭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社会上“空巢家庭”的比例逐年增大。养老模式也由传统年轻人为老年家庭成员提供家庭照护的模式逐渐转变为对养老机构的依赖。同时,随着以“个人主义”“自主性”和“个人主动性”为特征的现代主义态度越来越流行,家庭对老年人的照护和支持功能随之也慢慢削弱。独自生活的老年人很少有机会享受家庭所提供的资源、照护,这会对其身心健康、生活质量产生一定冲击,抑郁等心理疾病和伤害的发生风险也会增加。

此外,老年人群男女比例失调或进一步加重这一问题,因为大多数国家、地区习惯多是妇女承担传统照护家庭和老年人的角色。这一社会角色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妇女参加正常工作的机会,也易导致其收入低、老年阶段身体状况差。女性参加工作机会增多有利于克服上述这些不公平负担,有利于改善她们的经济社会状况,但因女性参与工作,也会带来对传统家庭老人照护功能的冲击、削弱家庭提供照护的作用。

这些社会因素的影响以及变化带来的新的问题,对老龄化引起的公共卫生服务需求产生间接推动作用,也意味着需要从全社会层面加以系统性关注和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法。

三、设立老年卫生学的意义

(一)促进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目标的综合公共卫生相关政策形成

人口老龄化发展对公共健康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老年人发生残疾及患慢性病的比例越来越高。但是全球针对老年人的公共卫生政策和计划有限,现有的政策并不能满足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老年人群与一般人群的公共卫生问题和对卫生行动的要求是不同的,当前迫切需要建立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目标的综合公共卫生行动政策。

众所周知,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活动可以有效预防或延缓慢性病发展,早期发现和早治疗对于有效预防和减少疾病危害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患病老年人在疾病晚期阶段也需要有效的长期护理和社会支持。加强公共卫生行动和构建良好的卫生保健系统能够很好地满足老年人对于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的需求和有效地促进老年人群的健康。与一般人群的公共卫生活动不同,老年人群的保健活动具有其特殊性,因此公共卫生策略需要进一步调整。首先,公共卫生行动应充分发挥老年人的积极作用,理想的公共卫生行动应通过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健康促进活动从而实现生活质量的提高;其次,将循证营养、预防保健、身体锻炼等纳入公共卫生行动中,拓展健康维度;最后,开展全年龄阶段的公共卫生教育,不仅向老年人而且向全部社区成员提供公共卫生教育,通过这一举措,消除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和消极态度,同时建立一种积极老龄化理念。

(二)促进针对老年人群的特异性预防措施与技术发展

儿童不是缩小的成人,老年人也不是简单的衰老的成人,老年人生理、心理以及疾病等都具有老年期的特殊性,并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生变化。因为人类进入老龄化社会时间尚短,针对老年人群的预防医学措施、技术研究尚十分缺乏,尽管越来越多人认识到老年人群卫生保健服务的重要性,但至今尚未形成系统的关于老年卫生的学术体系,而对于同样因生理、心理特殊性在人群中相对处于弱势的儿童少年、妇女,目前均已形成完整的“儿童少年卫生学”“妇幼卫生保健学”。全球老龄化程度越来越深,一些国家老龄化还呈现加速态势,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领域发展建设老年卫生学,加强针对老年人群卫生学措施、技术研究不仅是大势所趋,更是迫切的社会责任与任务。

(三)产生有效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随着老年人口增长,与年龄相关性强的疾病,如多种老年阶段高发的慢性病等将导致一个国家或地区疾病负担显著增加。此外,随着老年人口死亡率降低和预期寿命延长,残疾引起的疾病负担也越来越重,未来长期护理的支出可能会超出卫生支出,造成极大的经济负担。这些疾病和残疾的社会成本是巨大的,即使在一些发达国家也明显感觉到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安全的挑战。老年卫生学的设立将促进针对老年人群的预防性策略与措施的研究和提出,从而促进老年人群身心健康,间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老年卫生学的推广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人口老龄化发展,家庭结构的改变,引起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当前社会,年龄歧视现象逐渐蔓延,老年人渐渐成为了社会边缘和弱势人群。不健康、疾病、衰弱等成为社会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和“标签”。甚至在一些卫生保健人员的认知中也存在老年人不健康、防治措施干预效果差和疾病的预后效果差等观念。总体来说,当前老年人接受预防性卫生干预措施的比例要比年轻人小得多,许多已经在青少年和中青年人群中开展的疾病预防干预措施很少普及到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社会参与度越来越低,并渐渐丧失在社会和家庭中的话语权。此外,还有许多老年人面临着经济、生活困难,疾病导致的贫困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如引起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老年卫生学的研究有利于激发社会对老年人潜能的正确认识,促进老年公共卫生保健策略改变,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充分地尊重老年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老年友好社会制度和环境建设,消除老年歧视和忽略现象,充分发挥老年人在家庭、社会以及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五)有利于适宜的老年卫生保健体系的构建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继续,当前家庭和公共医疗体系负担将继续加重。老龄化所面临的公共卫生服务挑战包括慢性病、衰弱、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的疾病负担,以及新出现的挑战,例如老年人群中艾滋病流行率不断上升、为控制传染性疾病支出增加,以及为老年人提供安宁疗护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等。然而,我国至今尚未建立面向老年人群的卫生保健服务体系。为了更好地应对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在政府层面,有必要制定长期战略规划,以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压力,特别是建立健全全国性的老年卫生保健体系,以促进疾病的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近年来,我国已经开始开展多项工作来解决这些问题,包括最近十年医改项目的完成、健康中国2030行动计划的实施、国家老年病临床研究中心的成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