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药物手册(第5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β-内酰胺酶抑制药

β-内酰胺酶抑制药(β-lactamase inhibitor)能与β-内酰胺酶较紧密结合,阻止酶与β-内酰胺抗生素作用,因而保持抗生素的活性而发挥作用,目前临床使用的克拉维酸、舒巴坦及他唑巴坦有其共同特点:①本身抗菌作用微弱,但能与β-内酰胺酶呈不可逆结合,酶被抑制而保护了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的活性。抑酶作用强,抑酶谱广,若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或组成复方制剂使用,则可使其抗菌谱增宽,抗菌作用增强;②对不产酶的细菌或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敏感的细菌不增强抗菌作用;③与配伍的抗生素联合应用时,两者之间的药动学特征相似,以利于两者在感染部位更好地发挥协同抗菌作用;④随着细菌产酶情况不断变化,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酶抑制药结合能力和抑制效果的变化情况。

克拉维酸 Clavulanic acid

又名棒酸,本品可口服亦可注射。药动学特点与阿莫西林、替卡西林相仿,血药浓度达峰时间:1~2h(口服),血浆蛋白结合率:30%。排泄:尿,60%(6h)。t1/2:1h。抗菌谱广、活性低、毒性低、抑酶谱广。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杆菌、淋病奈瑟菌等质粒介导产生的酶有强大抑制作用;对肺炎克雷伯菌、变形杆菌和脆弱拟杆菌等染色体介导产生的酶有快速抑制作用。

克拉维酸与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以增强抗菌作用。目前经典配方产品主要是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克拉维酸。

舒巴坦 Sulbactam

又名青霉烷砜,为半合成β-内酰胺酶抑制药。口服不吸收,但其酯化物吸收良好。可透过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在腹水、盆腔、尿液中浓度高。血浆蛋白结合率:20%~38%。排泄:尿(原型)。t1/2:1h。本身抗菌作用弱,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许多革兰氏阴性菌及拟杆菌属产生的β-内酰胺酶具明显抑制作用。对某些头孢菌素酶作用较克拉维酸略强。本品不诱导敏感细菌产生染色体介导的β-内酰胺酶。与氨苄西林、头孢哌酮等合用,有明显抗菌协同作用。

目前经典配方产品主要是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

他唑巴坦 Tazobactam

又名三唑巴坦,在脑脊液和许多组织中达到较高浓度。血浆蛋白结合率:20%~30%。t1/2:0.67h。他唑巴坦是舒巴坦的衍生物,其抑酶作用比克拉维酸和舒巴坦稍强或相似。特别对产酶金黄色葡萄球菌与革兰氏阴性杆菌的β-内酰胺酶有较强抑制作用。

目前经典配方产品主要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阿维巴坦 Avibactam

阿维巴坦系新一代非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药(NB-BLI),可抑制丝氨酸β-内酰胺酶,包括Ambler A类的ESBL、染色体或质粒介导的C类β-内酰胺酶以及KPC等碳青霉烯酶,对金属β-内酰胺酶无抑制作用。阿维巴坦与β-内酰胺酶共价结合后复合物的半衰期长达7d,远较他唑巴坦(5h)长。研究显示,阿维巴坦对碳青霉烯酶KPC-2和C类β-内酰胺酶的抑制作用,显著优于克拉维酸、他唑巴坦。

阿维巴坦本身并不具有抗菌活性,但可增强头孢他啶和头孢洛林对产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菌活性。例如,阿维巴坦可大幅降低头孢他啶对产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目前复方产品主要是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美国于2015年2月率先上市头孢他啶阿维巴坦(2.5g,注射剂),2019年5月28日在中国上市,中文商品名思福妥。用于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碳青霉烯耐药的革兰氏阴性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肠杆菌科细菌引起的复杂性腹腔内感染、复杂性尿路感染(包括肾盂肾炎)、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

阿维巴坦比经典β-内酰胺酶抑制药(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的抑酶作用更强,对A类、C类和部分D类β-内酰胺酶抑制作用显著。经典β-内酰胺酶抑制药对C类酶不具有或仅具有微弱抑制作用,但阿维巴坦抑制C类酶作用显著,抑酶谱更广。与已上市酶抑制剂相比,阿维巴坦不会诱导β-内酰胺酶产生。

(孙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