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5章 胆小鬼蔡邕
刘宏虽然不太相信唐平能招来蔡邕,却又真的想见蔡邕一面,不妨一试,便命人准备笔墨。
唐平提笔在手,取了两只竹简,在其中一支上写下叔孙通、贾谊、董仲舒、蔡邕,在另一支上写下顾雍、蔡琰,然后叫过荀彧。
“劳烦文若走一趟,两支竹简,请蔡邕选一支,剩下的那支带回来。”
荀彧微怔。“为何是我?”
唐平起身,附在荀彧耳边说道:“因为有两句话,想请你带给袁绍。”
荀彧神情尴尬。“天子面前,还请唐君注意礼仪。”
唐平笑道:“天子以道冠见我,你倒拘谨起来。我这几句,不想让天子听见,免来将来有人说起,又连累天子名声。”
刘宏本来还觉得唐平当着自己的面与荀彧耳语,有当面弄鬼之嫌,听了这话,不禁会心一笑,摆摆手。“你们走远些说,不要被我听见了。”
荀彧无奈,只得引着唐平走到一旁,没好气的说道:“现在可以说了吧?”
唐平低声说道:“如果见到袁绍,你就说,蔡邕若进宫,我就与蔡邕一起教导董侯,为将来出海培养人才。如果蔡邕不来,我一人难以独当大任,就只能教天子一些长生术了。”
“你用教天子长生术来威胁袁绍?”
“我这是威胁吗?”唐平惊讶的反问。“难道不是退而求其次?”
荀彧一时语塞,随即又反问道:“你为何不能直接教天子长生术?”
唐平低声说道:“你在宫里读书那么久,宫中缺长生术吗?天子自己无心练习,谁教也不行。别多话了,赶紧去。”
唐平不给荀彧再争辩的机会,推了他两下,让他赶紧走。
荀彧无奈,看看手里的竹简,只好遥遥向天子请示,得到同意后,转身离去。
唐平回到席中,刘宏含笑看着他。“道长,朕能否问一下其中深意?”
唐平笑着摇摇头。“陛下不妨等一等,看蔡邕来是不来。蔡邕来了,就由他解释。蔡邕不来,我说得再精妙也没有意义。”
刘宏眉梢轻挑,很是喜欢这种神秘的调调,只好按捺下好奇心,等着蔡邕请见。
——
荀彧拿着两支竹简,来到袁府。
得知荀彧来了,袁绍也没多想,让人带荀彧进去,直到后院。
袁绍正看袁谭、袁熙练剑,何颙也站在一旁,却没看到蔡邕。
荀彧上前,向袁绍、何颙行礼。
寒暄几句,袁绍问起荀彧来意,荀彧也不掩饰,直言自己是来请蔡邕的。天子召唐平进宫,在濯龙池论道,提及想见蔡邕而不可得,唐平便主动请缨,要请蔡邕入宫,与他一起教导董侯。
袁绍和何颙交换了一个眼神,不禁失笑,一面命袁谭去请蔡邕,一边说道:“唐士奇这么自信?”
“是的。他还说,如果蔡伯喈肯入宫,与他联手,则儒道相济,再加上董侯天赋,或许能教出一代明君,海外建国。”
袁绍嘴角轻挑。“如果蔡伯喈不肯入宫呢?”
“那他就教天子长生之术。”
袁绍一愣,脸上的笑容僵住了,抬头看着荀彧。“你再说一遍,唐士奇说什么?”
“他说,若蔡伯喈不肯进宫,他就只能退而求其次,教天子长生之术。”
袁绍这次听清懂了,脸色一阵红一阵白。
何颙也听明白了,看看荀彧,又看看袁绍,心里想骂人。
唐平的威胁太直白了,简直是贴着袁绍的脸,指着袁绍的鼻子。
不过仔细一想,这招着实是打在了袁绍的要害上。
安顺以来,朝政多变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天子早夭。接连几代天子都是幼冲登基,无法理政,只能倚赖后宫的太后和外戚,又或者宦官。
只要天子成年,天子就会夺回权力,乾纲独断。
虽然天子的施政经验和能力都有限,但皇权自有其独特性,只要他坐在那个位置上,就让人不容忽视。他也许做不成什么好事,但他想坏谁的事,却是容易得很。
孝桓帝就是近在眼前的例子。
除掉大将军梁冀后,孝桓帝大权独揽,八九年间,做了不少事,逼得士大夫铤而走险,闹出了第一次党锢事件。尽管士大夫的声势造得很大,主动权却还是牢牢的掌握在孝桓帝手中。
如果他不是突然驾崩,形势怎么发展,还真不好说。
如今天子已经亲政多年,能力虽然不如孝桓帝,聪明却不遑多让。更难得的是,他有皇子,而且有两个。皇长子已经十三岁,皇次子也已经五岁。他如果能再活十年,就可以避免少帝继位的困境。
换言之,袁绍让何进做傀儡的想法就落空了。
十年之后,袁绍年近半百,就算他能完成代汉的计划,也余日无多,来不及施政了。
这十年,对汝南袁氏重要,对袁绍个人更有是至关重要。
袁绍不急才怪。
“这唐平简直是乱来。”何颙没好气的说道:“文若,你没劝劝他?”
荀彧躬身一拜。“何君,不是我不肯劝,是天子信任他。先救南宫之火,后解难民之饥,他是有功之臣,非我可比。且天子思念旧情,希望蔡伯喈进宫一见,身为臣子,我理当促成此事,岂有阻止之理?”
何颙下意识地瞥了一眼袁绍。
他听出了荀彧言语中的不快,袁绍当然也听得出。
是谁不肯协助天子救火?
是谁不肯解囊,施粥饥民,反给了唐平施展的机会?
又是谁拦着蔡邕,不让蔡邕进宫?
荀彧当着袁绍的面这么说,对袁绍的不满已经摆在脸上。
袁绍抚着颌下的短须,脸色平静,看不出太多的情绪。
过了一会儿,蔡邕来了。
见礼完毕,荀彧说明来意,将两枚竹简摆在蔡邕面前。“唐士奇说,请蔡公任选一支。”
蔡邕看了一眼第一支竹简,莫名其妙,想了想,又放下了,拿起第二支竹简,随即眉头微皱,锐利的目光看向荀彧,神情不快。
“这是何意?威胁我吗?”
荀彧摇摇头。“彧愚钝,不明其意,正想请教蔡公。”
他看了竹简之后,就在想唐平的用意,却一直没想明白。如果说第一支竹简还能猜出一点的话,第二支竹简就一点头绪也没有。
那两个人是谁,他都不清楚。
袁绍、何颙见蔡邕生气,也大感意外,凑过来看了一眼。
何颙见到第二支竹简,说道:“伯喈,这顾雍是谁?”
蔡邕眉头紧皱,将竹简紧紧地握在手中。“是我在吴县遇到的一个少年,才思敏捷,心情专一,随我学琴书,艺业日进。我喜他天资,收为弟子,赠之以名。”
何颙恍然,又看向荀彧,喝道:“这唐士奇意欲何为?”
袁绍却笑了。“还能何为,这不是明摆着的么。当初他曾对许攸说,他有三士之道。分别是力士、战士和死士。黄巾力士,天下皆知。黄巾战士,许攸已经亲身体验。只有这黄巾死士,至今无人能见。唐士奇为了邀伯喈入宫,这是要用黄巾死士了。文若,我说得对不对?”
荀彧大吃一惊,连忙拱手道:“敢问蔡公,这蔡琰又是谁?”
袁绍笑得更加灿烂。“是蔡伯喈独女,天资聪颖,不让须眉。”他斜睨了蔡邕一眼。“这唐士奇还真是无耻之极,竟然用这种下作手段。这孩子虽是女子,却是伯喈的唯一苗裔,血脉所在。他这是要让我大汉的通儒绝后么?”
荀彧脸色煞白,但蔡邕的脸色更白。他揪着何颙的手,有些语无伦次。
“伯求,这黄巾死士是怎么回事?”
何颙狠狠地瞪了荀彧一眼,咬咬牙,将黄巾死士的事简单说了一遍。
他还没说完,蔡邕就吓出一身冷汗,一屁股坐在席上,双手拍着蔺席,几乎要哭出声来。“这可如何是好?这可如何是好?”
荀彧大感惊讶。蔡邕名闻天下,怎么胆子这么小,被唐平一句话吓成这样。
不过转念一想,他又明白了,不禁在心中暗骂唐平缺德,欺君子以方。
这蔡邕还真是个胆小之人。
他流落江湖近十年,就是怕被人报复,哪怕那些想杀他的人已经死了,他还是不敢回洛阳。
直到党禁大开,无数党人陆续回朝,袁绍又成了大将军何进的心腹,他才敢回来。
唐平威胁他,要用黄巾死士杀他的独女和最中意的弟子,他不怕才怪。
这么看来,蔡邕这宫是不进也要进了。
从袁绍的态度也能看得出来,袁绍也不敢冒险。他已经在顺着唐平的意思吓唬蔡邕,变相的希望蔡邕入宫,与唐平一起教导董侯。
各种方案比较下来,这才是对他影响最小的一个。
被唐平吓住的何止蔡邕一人,袁绍也不例外。
荀彧悄悄看了一眼何颙。
何颙面色颓丧,低着头,一言不发。
——
看着蔡邕登车,与荀彧一起向濯龙池驶去,袁绍一声叹息,吐出在胸口憋了好久的郁闷之气。
“伯求,你说这唐士奇究竟想干什么?他真以为自己是张良,能为汉家火德续命?”
何颙苦笑。“他能不能为汉家续命不好说,但他能坏事,却是显而易见的。”
袁绍一边往回走,一边说道:“是啊,当初就不该……”话到嘴边,他又咽了回去。虽然这件事要怪许攸,但许攸已经死了,将责任推到许攸身上不太合适。
“你说,该怎么办?”
“就让他在宫里教导董侯吧,未必是坏事。”何颙强笑道:“至于长生术,也就说说而已。真能教,他早就教了,何必等到现在。”
袁绍沉吟片刻,摇了摇头。“这话若是别的道人说,的确要斟酌一二,唐士奇说,却很可能是真的。卞氏修炼有成,驻容有术,如今整个洛阳城都在传,无数世家女子、妇人想学那胎息术。”
说到这里,袁绍不禁苦笑。
袁府的女人也在讨论这个胎息术,想学的不少,其中就包括他的姬妾,整天吵着要他去求那胎息术,他烦都烦死了。
尤其是想到许攸明明拿到了胎息术,却没认真练习,搞得他也以为这胎息术不实用,错过了。
现在许攸已经死了,他想学胎息术也无从学起。
“真有那长生术,你何不试试?”何颙脱口而出。
“我……”袁绍也愣住了,他还真没想过这件事。这么一说,似乎也行,反正他已经向唐平讨过海船的技术,再求长生术也没什么不可以。
无非是花点钱而已。
只是如此一来,再赶唐平出洛阳,就有点不像话了。
“如果唐士奇真有长生术,却不教天子,只能说明他也觉得天子轻浮,修不了道,所以选择教导董侯,出海建国。董侯今年五岁,要出海,至少要十年。当然,如果顺利的话,或许五年就可以……”
何颙苦口婆心,劝袁绍去向唐平求长生术,不要急着赶唐平离开洛阳。
他是真不希望唐平离开洛阳。
在洛阳,唐平做什么,他们至少心里有数。等唐平离开洛阳,他们连唐平在做什么都不清楚,谁知道会搞出什么事来?
再说了,唐平一心将希望寄托在董侯身上,与他的想法契合。
如果袁氏代汉不可避免的话,董侯在海外建国,为刘氏保存一丝血脉,让汉家历代先帝有血食,思汉之臣有去处,也算是一个不错的结局。
袁绍犹豫不决。
他也想长生,又怕唐平不肯教,或者长生之术华而不实,起不到作用。
这可没有反悔的机会。
一念之差,或许就能让他谋划了十几年的事毁于一旦。
奈何何颙极力鼓动,他一时也下不了决心。
“伯求,你去问问?”
“好,明天我就去见他,问问这长生术是真是假。”何颙一口答应。
“如果是假的呢?”
“如果是假的,那他就有欺君之罪,不用我们出手,天子也会惩戒他。”何颙想了想,又道:“以我对唐平的了解,不太可能是假的。”
袁绍忍不住笑了。“你倒是对他很有信心,就像对孟德和文若一样。伯求,文若真有王佐之才吗?我怎么觉得,他和另一个王佐之才毫无相似之处。”
何颙想了想,淡淡地说道:“关东出相,关西出将。上一个王佐之才,也是颍川的。”
袁绍想了想,不禁哈哈大笑。笑了两声,又想起唐平说的那句话,不禁一声叹息。
“关东只出相也不行,也要有名将。想当年,光武平天下,云台二十八将,仅是颍川就有七位。百年过去,颍川也该出些将了。”
何颙心头一动。“荀公达便有名将之姿,这也是唐士奇认可的。”
“是么?”袁绍抚着胡须,沉吟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