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救援扬州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8章 湖南的何腾蛟

南明的内斗,败坏了反清大好局面,最后汉人江山,想成为东晋、南宋都不可得,真可谓一言难尽。

历史文人认为隆武帝朱聿键的失败,归根到一个奸臣就是郑家,还有一忠臣坑了皇帝,这位忠臣就是何腾蛟。

于是坑隆武帝的事,也成了何腾蛟一生最大的污点,即便何腾蛟最后死节,也逃不掉议论纷纷。

不过刘秀不这样认为,只要反清就可以,凭什么就要听隆武政权的,真是好笑,就凭一个姓朱的?

别说隆武帝,就是朱洪武再来,刘秀也不会纳头就拜,他信奉的就是武力,道德在乱世根本没有真信。

何腾蛟,1592年出生于贵州的小吏世家,他的祖父当过黎平县主簿,父亲做过玉溪县小吏,退休后回家乡教书。

史书上记载,何腾蛟的父亲对他执教甚严,有一次考察何腾蛟学问,何腾蛟回答不上来,父亲就“举砚击其首”,还说儿子不听话,不受教“打死无悔”。

在严父的教导之下,何腾蛟果然学业精进。天启年间,何腾蛟中了举人。

在明代,中了举人就可以为官,但官小位卑,为科举进士所鄙视,所以一般人都不愿意以举人的身份当官,要么努力中进士,要么回家当富家翁。

何腾蛟的情况不同,他所在的贵州,在明代可是老少边穷地区,学风落后,如果真要靠实力考科举,何腾蛟肯定拼不过江南士子,所以何腾蛟选择了以举人身份出仕。

他出仕的道路,和另一个举人海瑞几乎一致。何腾蛟也是先担任边地县城的教谕,然后担任知县。

此时正是后金崛起、关内天灾、三饷加派的恶性循环时期,大明焦头烂额,统治岌岌可危。

1636年,农民军进入河南,消灭了河南官军主力,河南多地皆被掳掠,各地惶恐。

只有何腾蛟任知县的南阳,在何腾蛟组织下编练乡勇24营,修缮城防,成功阻挡了农民军的兵锋,斩首颇多,何腾蛟由此得到中央的关注,官位不断飘升。

此后何腾蛟被派到南方剿匪,平定了徐州程继孔等多支农民军,期间他的军事力量不断增长。

1644年北京沦陷时,何腾蛟在湖北已经拉起一股势力,成为明末乱局中的重要力量。

1644年的湖北王是左良玉。左良玉拥兵十万,占据膏腴之地,明代称“湖广熟,天下足”,但左军军纪败坏,已经成为湖北一害。

1644年5月,南京弘光帝登基的诏书传到湖北,此时左良玉已经有了曹操的心思,想要另立傀儡,正在犹豫是否承认弘光帝,弘光朝面临着分裂的危险。

同在湖北的何腾蛟,见左良玉不肯接诏,便用大义和武力威胁左良玉,他说了,“社稷安危系此一举,倘不奉诏,吾以死殉之。”

左良玉的臣服,避免了弘光朝的提前分裂,从某种程度上说凝聚了南方人心,对抗清有一定帮助。

但左良玉为了当曹操,在1645年3月不顾清军南下的危机,在武昌悍然宣布“清君侧”造反了。

何腾蛟听闻噩耗,马上辞别家人,留下遗嘱,亲赴左良玉中军,劝说左良玉以大局为重。

但左良玉造反之心坚决,马上挟持了何腾蛟一同东进南京。

半路上,何腾蛟跳船逃走,被渔船救起后逃往长沙。自此开始了何腾蛟和湖南的恩恩怨怨。

1645年,南京沦陷,弘光朝灭亡,7月份唐王朱聿键在福建登基。

在湖南的何腾蛟,已经脱离中央的绝对掌控,自主性比较大,他和刘秀希望根本看不起朱家这帮人。

在此时,清军正在全力进攻农民军,李自成的农民军残部,请求加入明军抗击清军。

李自成的农民军可是逼死了崇祯,和明朝不共戴天,当时的弘光朝,就在弘光帝的指挥下,对农民军采取绝对敌视态度,将剿灭农民军当作头等大事,结果使得清军对明军、农民军分而击之。

在长江天险已失,再不团结所有抗清力量局面将更加崩坏之时,面对农民军的请求,在何腾蛟的要求下,部下堵胤锡代表明军第一次和农民军首领刘体仁、郝摇旗接触。

最终十万农民军分裂,一部分宣布加入明军共同抗清。

此后,李自成的侄子率李自成嫡系入湖南掳掠,何腾蛟又派人招抚。在民族危机面前,这部分农民军也俯身听命。

于是何腾蛟用农民军结成湖南防线,号荆湘十三镇。十三镇之间互成犄角、互相支援,在一段时间内有力地抵抗了清军南下。

清军当时轻敌了,何腾蛟在岳州大败清军,收复湘阴,有力地支援了刘秀在镇江的抵抗。

朱聿键的唐王封地就是南阳,何腾蛟又当过南阳知县,朱聿键是了解何腾蛟的能力的,再加上无力控制何腾蛟,于是就企图封官许愿收买,封何腾蛟为定兴伯、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督师湖广。

何腾蛟根本不在乎隆武,他的军事力量完全依靠,农民军的荆湘十三镇。

这十三镇中有真心为国之人,但更多的人已经脱离了农民阶层,沦为封建军阀。

因为岳州之战后,清军开始收缩,对湖南压力较轻,在长时间的安逸下,这些军阀在驻地为非作歹,鱼肉百姓,“骄且贪残”,“劫人而剥其皮”,“杀人无虚日”,军力严重下降。

何腾蛟又不能约束指挥他们,此时黄道周率义军北伐,隆武帝希望湖南出兵策应,但何腾蛟根本没有打理,还真以为能调动,真是做梦,结果致使黄道周败死。

何腾蛟反攻清军,开局还算顺利,收复了诸多失地,但不久后李锦部和马进忠部起了内讧,何腾蛟只得率30人去调解二人矛盾。

何腾蛟在明末乱局中,驻守湖南,和刘秀遥相呼应,但奈何何腾蛟乃一文人出身,不重视军事斗争,对军权的把控过分松弛。

他也改组不了农民军,致使其手下军队,如同一盘散沙,从这一方面讲,何腾蛟的确误国。

可何腾蛟开创了,和农民军合作共同抗敌的先河,为此后联合张献忠残部打下了基础。

刘秀的使者见了何腾蛟后,就把刘秀的计划说了,东西夹击清军,收复应天府。

何腾蛟当然很痛快的答应了,他还同意派出明军通过江西,进攻清军后勤线,要知道清军已经南下,要灭了隆武政权。

不仅如此,何腾蛟还同意刘秀请王夫之去镇江做幕僚,本来他也没打算用王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