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2章 1981,农民的黄金年代
几人有些不明所以,但还是不约而同地同时点头。
“你说吧,我跟谁也不讲。”
其实高加林接下来要讲的内容,并没有任何犯忌讳的东西。
只是作为穿越者,他站得实在太高,看得实在太远,对这件事看得太清楚。
还有对将来的预测,也比谁都准确。
但他的身份,却只是一个贫困地区农村的民办老师,这些都不是他应该有的见识。
所以稳妥所见,他能“看清局势,预测未来”这种事自然是越少人知道越好。
“好,我尽量讲简单一些。”
高加林也没绕圈子,直接开门见山向三人解释起来:“今年这次,其实算是改革以来,第一次形势变坏。
国家开始对改革开放进行宏观调控,就像是开车,之前开太快了,现在是急刹车。”
几人一下听懂了,但刘立本还是不解地问道:“之前形势不是一片大好么,怎么突然就变坏了?”
高加林简单讲了一下,总之就是马上要严抓投机倒把了,时间大概就在明年年初。
刘立本吓坏了,忙问自己会不会有事。
“我不知道。”高加林摇头。
他是真不知道,因为在《人生》原著的时间跨度也就几个月而已,从夏天到秋末故事就戛然而止了。
巧珍娘更是吓坏了,筛糠一样抖着,“这可怎么办哩,这可怎么办哩?”
巧珍也很担心,但她看高加林不慌不张的样子,就知道高加林肯定有办法解决问题的。
“妈妈,你别忧愁哩,加林哥一定会有办法的。”
巧珍娘立刻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乞求地看着高加林说:“加林,你有办法是不是?”
高加林连忙宽慰说:“叔,婶,你们也不用太担心,这只是我的个人猜测哩,不一定准的。
就算真的被我说中,我们也可以现在就罢手,不做贩卖的生意就是了。
我猜明年最多就是抓几个典型,叔也没做什么过分的事情,又提前罢手了,这典型怎么也抓不到叔的身上。”
刘立本顿觉安心不少,这个时代的农民就怕政策变来变去,可这政策偏就喜欢变来变去。
他突然觉得,有一个像高加林这样有文化爱看报,时刻关心国家大事的人做女婿,还真是相当不错哩。
至少马拴就不知道这些——他比巧珍稍好一些,认识几个字,但一样没文化。
他想了想,又问道:“那我不做这个能做什么?难道只能老老实实在土里刨食?”
高加林立刻把他的养殖计划又讲了一遍。
还说高家村现在没有分田到户,可以先小规模养殖积累经验,等分田到户便可扩大规模。
刘立本认真听完,却不以为然道:“搞养殖好是好,就是个挣钱太慢了,也没什么前途。
老汉穿州过县这么些年,还没见有谁靠养殖发家的哩。”
高加林心说你懂个屁,刚过去的这两年,和接下来这五六年可是华国农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新华国农业发展最快最好的几年。
首先是农产品提价,和农用工业品降价。
从79年3月起,国家陆续提高粮食、油脂油料、棉花等18种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平均提高幅度为24.8%,超购部分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价50%。
79年11月,又统一提高生猪、牛肉、羊肉、禽、蛋、水产品、蔬菜等八类主要副食品的销售价格,此后又继续提高棉花的收购价格。
并且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农用塑料等农用工业品的出厂价格和销售价格,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又在79年和80年降低了10%~15%。
再是分田到户——用原著德顺老汉的话说‘这多少年众人搅混在一起,都耍二流子哩,一个哄一个哩’,分田到户后这种吃大锅饭磨洋工现象自然就没有了。
以上两点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再加上良种和化肥的原因,农业产出立刻大幅提升。
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一夜之间就吃饱饭了。
另一方面,这时候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的消费市场都异常的火爆。
因为突然能吃饱饭了,所有的人对未来都充满了希望,觉得日子会越来越好,都非常舍得并且敢花钱消费。
但这时候城市工业还是偏军事和重化工业一些,暂时满足不了这么大的消费需求。
而农村无论是搞种养殖,还是兴办社队企业搞小工业,出产的基本都是消费品。
所以现在的华国农民和社队企业,面对的就是十亿华国人民史无前例的爆发性的消费需求,和一个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的空白市场。
历史已经证明,这个时候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不但远远高于国营工业的发展速度,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也普遍高于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哪怕不久后,国家就出台了许多不利于社队企业的政策,明显偏向城市工业。
而且也正是由于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创造了大量出口换汇,缓解了国家的外债压力,对城市工业也有着巨大的拉动作用。
——农民扩大生产、兴办企业和消费工业品(如自行车、收音机等)都要购买城市工业生产的产品。
这也是华国这么多年来,唯一一次内需拉动的黄金增长。
刘立本竟然说现在搞种养殖没前途,真是目光短浅啊。
高加林正要将上述这些仔细分析给他听,脑中却突然灵光一动。
心说既然你更愿意做生意,那我就帮你找一个赚钱的生意吧。
“叔,你要觉得养殖业没前途,我倒是突然想到一门的生意。
这门生意不但非常挣钱,挣钱快,还不用担心被打为投机倒把,就是不知叔愿不愿做?”
刘立本立刻来了精神,“什么生意?”
高加林说:“收破烂!”
“这算什么挣钱生意?”
刘立本顿时失望起来,又忍不住对高加林传授起他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起来。
心说加林虽然很有文化,但到底还是书呆子没有社会经验。
“加林你想事还是太简单,现在日子虽比以前好过了,但老百姓过日子还是精打细算着哩。
什么破铜烂铁、破布头、破鞋、橘子皮、碎玻璃、碎棉絮全都舍不得扔,都要卖到收购站去。
就是一张旧报纸,也要留着糊墙糊窗户。
哪怕要卖,人家也会自己卖到收购站去,哪里会让你赚这个差价?”
“叔你听我说,这生意真的很挣钱哩,但不是收你说的这种破烂。
我说的是,到工地外和工厂外收破烂和捡破烂。
你也知道,这几年全国各地都在一窝蜂地建新工厂,到处都是建筑工地。
这些工厂和工地可不是老百姓,做事可大方了,什么好东西都舍得往外扔。
各种边角料,废钢筋、废钢管、废齿轮、废铁棍,废铁板、铜电线、电缆线、铁链、铝板、铅坨子……
工地外和工厂外的垃圾场,就跟个小五金厂一样,要什么有什么,都能捡来或者收来卖钱。
现在这个挣钱门路还没多少人知道,叔你要是去做这个,保证比以前挣的要多得多。”
刘立本再次一脸的不以为然,反问道:“这么多值钱的好东西,工地上的人,工厂里的工人不会自己拿去卖钱么?”
高加林也不恼,笑着解释说:“确实都有物资回收点,会把这些工业废料挑出来拿去出售。
但做这些事的都是吃公家饭的工人,公家的东西丢了又不心疼,卖的钱再多也不进了自己的口袋。
所以这些人都不会太认真,大件应该会被挑出来,但肯定会有很多七零八碎的小件被遗漏。”
刘立本和妻女对视一眼,三人都觉得这话很有道理。
公家的东西扔了不心疼,自己的东西才会精打细算,什么都要仔细收集起来卖钱。
“那工地和工厂的工人,不知道这些东西能卖钱么?不会自己把它们捡了?”
刘立本还是觉得这事很没道理,工人兄弟也不是傻子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