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裁要树立三大目标
赚钱
老板要赚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不必把“重义轻利”挂在嘴上,却也不需要提醒大家“做企业不是做慈善”,因为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
重义轻利是孟子的重要主张之一。但是,他并没有绝对否定利。这一点必须加以澄清,才能消减老板赚钱时衍生的罪恶感。
孟子说:“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一个人生财有道,谋利周到,一旦积聚丰厚,遇到荒年也可以避免饥饿而死。孟子承认利的好处,在这里说得相当清楚。他轻视不合于义的利,却重视合于义的利。可见孟子的重义轻利是相对的。义和利都重要,只是比较起来,义应该重于利,这才是孟子的真正用意。
赚取适当的利润,乃是老板的第一大目标。适当的利润便是正当赚钱。老板正当赚钱,企业才能发展。老板赚取利润,缴纳更多的税,对于社会的繁荣,也有很大的贡献。
赚钱不但是目标,根本上是一种责任。就算老板很有钱,不在乎赚不赚钱,仍不可抱着玩票的心态,存着“有也好,没有也好”的心理。因为不赚钱,就是资源的浪费。把可以生利的资源白白浪费掉,简直是不负责任。
赚来的钱怎样处理也是总裁必须考虑的重要课题。美国的总裁,出于英雄主义立场,把赚来的钱分给主要干部,当然自己分得最多。这样员工就认为不公平、不合理,甚至感到被剥削,引起劳资冲突、彼此对立,不断有抗争。可见赚钱很不容易,如何把赚来的钱合理处置也十分困难。
惜命
中国人的心思说起来十分简单,那就是“贪财、怕死、爱面子”。这并没有什么不对,只要都做到合理的地步,便合乎中庸之道。
如果大家都不贪财,还奢谈什么经济发展?贪财贪到合理的地步,就叫赚取适当利润,是追求合理的利,并无不对,而且值得鼓励。
如果有一个人真的不怕死,我们反倒要怕他了。但是,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也是每个人的最后结局。过分怕死便是不了解人生真谛,什么事情也不敢做,活着又有什么意义?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我们活着时的道理都不清楚,怎么能知道死后的情形呢?儒家认为人活着一天便应把一天应该做的事情做好,对于将来的必死,根本用不着担心。只应关心生,不必想及死。
事情未做完不可以死,这并不是怕死,而是担心事情还没有做好。老板的任务重大,不可以半途而废。为了顺利完成理想,必须合理地怕死,注意健康,使自己随时保持旺盛的精力,才能有充分的把握发展事业。
有人说生命不在乎长短,能不能产生价值更重要。这句话不适合总裁。总裁的生命当然很有价值,多活几年才可以做出更多贡献。可以赚钱,但不能用生命来交换钱财,这是不可违背的大原则。
留名
中国人除了贪财、怕死外,还爱面子。
如果一个人连面子都不爱,那他会爱什么呢?我们常常厌恶别人爱面子,却不知道自己也处处爱面子。人只要有一些自知之明,就不会否认自己爱面子。爱面子要爱得合理,不要死爱面子。
其实,爱面子不如爱脸。中国人骂人“不要脸”,是最严重的侮辱。因为“不要脸”等于不讲理,不讲理的人是中国人最看不起的人。爱面子爱得合理,就等于要脸。要脸的人,必然非常重视声誉。做人要留下好名声,老板当然也不例外。
经营企业的人必须重视商誉。商誉代表企业的信用,让顾客觉得不吃亏、让社会大众觉得不讨厌、让员工不觉得没有面子,就是商誉。
时常探索顾客的需求,依循顾客的心声来经营。主动关心社会、回馈社会,多做有益社会的事。对于员工的面子,也要多方顾及,不要由于产品低劣、价格偏高,甚至垄断市场等因素,让员工受到指指点点。
总裁在位的时候,很难看出自己的名声究竟好不好。一旦退职,就会发现一夜之间大家都不理会自己了。这时候才明白,自己的名声竟然差到这种地步,恐怕已经后悔莫及了。
随时留意自己的名声才能确保声誉。企业的商誉要紧,总裁个人的名誉也很重要。钱要赚,生命要顾,名声也要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