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章 享受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爱因斯坦
一提到学习,很多学生马上变得愁眉苦脸,好像学习是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可是,学习真的这么可憎吗?在我看来,学习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获得快乐的过程。
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不能享受学习呢?
兴趣:从学习本身发现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学习不缺少乐趣,而缺少发现。培养学习兴趣,老师教课固然重要,但学习的大量时间是在课下,所以,如果学生自己能够发现并体会到学习兴趣,学习就是一件快乐的事了。
最大的学习兴趣,应该来自学生自己的主动发现,对各学科本身蕴含的美的发现。因为科学本身蕴含着美。有的同学很善于从学习中发现兴趣。我的一个学生名叫张亦楠,他是这样说的:
我最初的学习兴趣很朴素:为了获得知识。小学和初中时期大体都是这样的。那种求知欲,那种获得知识的快感,足以支撑一个人在启蒙学习阶段达到“学而不厌”的境界。然而上了高中就不是这样了。课业的艰深、科目的纷繁远非小学初中所能比。这足以解释为什么那么多学生,上了高一不但不精益求精,反而怠倦了。
我刚上高一时,也经历过大约一个月的迷惘时期。然而这之后我忽然发现,在那些死板的分数和练习题背后,蕴藏着前人千百年的积淀,积淀铸就了美。我热爱美,任何人都不会拒绝美。美不光是提香的壁画和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语文、数学同样蕴藏着美。我相信物理、化学、生物、英语也有美的存在,只是我未发现罢了。下面请允许我介绍一下语文和数学两门学科的美。
语文的美即文字的美。很多人认为文章的思想重于文字。我们学语文,就先要追求文字的美,所以我们阅读。我非常爱听语文课,尤其爱听老师讲课文。课本上的课文大都是佳作名篇,初读之时美即在远方徘徊,再读之时美已在身边缭绕,40分钟后美即在心中。
阅览名篇,就如欣赏一幅名画;品读佳作,胜于聆听一曲佳音,何乐而不为?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读过此句,何人不会为之心动?心动为何?语文之美也。追求美过后,我们还要创造美。于是我们作文。
我对待任何学科,都以分数为第一标准,唯独作文不。时下文风浮躁,一些靡靡之音备受欣赏,几段感人小故事拼在一块,居然也算好作文。我以为文乃为创造美而作,决不为分数而屈服于其他标准。“少年文章多绚烂。”这就是我的作文观。我为创造美而作文。
数学的美是无穷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一切美源于数学。虽然有些偏激,但也不失为一说。简单说来,一题多解就是美。但这远远不能概括全部。发现数学的美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居高临下方能发现。其实,数学的各个部分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你将复数、三角函数、不等式、二次方程等知识分而破之,甚至分得更细,你永远无法体会到美的存在。
这位张亦楠同学对数学很有兴趣,高一期间觉得数学学得很精通了,一副傲然的样子,甚至对参加数学竞赛都不以为然,并扬言:“我才不去搞那个没用的东西。”我看他对数学很有兴趣,也有一定见地,就鼓励他:“你在数学竞赛方面应该探索,我觉得你很有希望。”他后来就在数学竞赛上动了脑子,结果在高三的时候,获得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也获得了清华大学保送生资格,后就读于清华大学电子系。
兴趣:从学科周边知识中发现
兴趣,是一种探求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是个性活动的源泉,是与愉快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的。适当了解和关注学科周边的知识,也有助于增强自己的学习兴趣。我有一个学生叫陈子君,他认为:
学习兴趣不应仅限于对课本知识的兴趣。比如我自己,我对接触到的信息都充满了兴趣。这些信息包括直接的学科周边的知识(百科知识和前沿科学)。看看我订阅的报刊,就不难发现我获取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信息:《读者》《青年文摘》《数理天地》《Newton科学世界》《图形科普》《电脑报》《少年科学画报》《电脑爱好者》《轻音乐》……不一而足(好像没有体育杂志,因为我对它不感冒)。
平时有些同学说我是“理论王”,这固然反映了我光说不练的缺点,可也说明他们对我广博知识的肯定。对于我们同学谈论到的许多话题,尤其是联系到大量资料的话题,我都能引述到很多的知识。在应用中,我的知识也纷纷派上用场,比如在《SK状元榜》比赛中,这些知识就助我夺得7000元奖金。
我最得意的作品是一篇主题为“对手”的作文。当时我在论据方面准备得不够充分,就在绞尽脑汁想论据时,我忽然想到了F1车坛上的老大舒马赫和后来崛起的莱科宁,又想到了显卡制造商3dfx的倾覆和新王者NVIDIA的崛起,于是便将其引用到作文里,十分切题,结果写出的作文得了48分(满分50)。
从陈子君同学的经历中,我们看到,多涉猎一点学科周边知识,体验一些课本上没有的新鲜感,也会增强学习的兴趣,也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
我感觉现在厌学的学生不在少数,可他们并不是天生就厌学,他们也想学习,但为何落到厌学这个程度呢?其实,中学生实际真正有远大志向的并不多,也就是凭着一种兴趣学习,若是有兴趣了,不就想学了吗?
享受学习
享受学习?说得太轻巧了吧?也许是,也许不是,那要看你怎么学、以什么态度学了。
12班肖盾同学,高二时获得全额奖学金赴英国剑桥大学读书。在英国的学习生活,他使用了“享受学习”的概念。肖盾同学写信给12班同学说:
有人也许会说,享受生活还能说得过去,但“享受学习”就显得有点恶心了。可能我们过于深恶痛绝中国的教育体制中的某些弊端,而很少有人谈及喜爱或享受学业。而在英国,我肯定不是唯一能把“enjoy study”(享受学习)这个短语说出口的疯子,尽管“学习”是英国人最不擅长的事之一,要知道有的英国学生,连7×8都要借助计算器!
就教育环境、体制及习惯而言,中国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自然学生的感受也大相径庭。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对待学业的心态。我们的中学教育一直强调刻苦,所谓“学海无涯苦作舟”。其实,以我做学生和做教师的体会,学业有苦的一面,可也有乐的一面。当你苦思冥想地解出一道数理化题,当你写出一篇自鸣得意的作文,这个过程本身,肯定会给你带来乐趣,带来成就感。我跟我的学生们向来都这样说:“学习是苦中求乐、先苦后甜的过程。”
其实在教育发达的国家里,提倡的就是一种享受学习的教育,国外很多学生都会将学习视为一种愉快的享受过程,而不像我们国内的孩子这样,一提到学习,就好像泰山压顶,头疼不已。
有一位母亲问我:“学生每天需要休息多长时间?如果每天睡眠六七个小时,会不会影响身体,能坚持多久?”
我说:“学习时间多少为宜,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那也要看学生的状态。”
这位母亲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呢?因为她的儿子每天就睡六七个小时。她儿子以前学习不好,纪律性又很差,差点儿被学校开除。这个学生来到我的班里以后,变化比较大,学习劲头上来了。为了儿子考大学,母亲天天在家陪着他。以前是儿子不学习让她发愁,可是现在儿子突然像变了个人似的,每天都学到很晚,她又担起心来了。
有时候,到晚上12点了,母亲起床,看见儿子还在学习,就说:“孩子,睡觉吧,明天还要听课呢。”
儿子头也不抬地说:“我再学一会儿。”
到了凌晨1点,孩子还在学习。母亲醒来又过来说:“儿子,该睡觉了。”
儿子就不耐烦了:“不要再烦我了,高考前时间已经不多了,过去耽误了那么多时间,要不把损失的时间抢回来,我就没法面对自己的将来。”
第二天,母亲就不安地给我打电话,问:“我儿子今天听课认真吗?是不是上课睡觉了?”
“他听课很认真啊。”我回答她,并开玩笑说,“你孩子那两只眼睛,就像盛开的两朵莲花一样开放在教室里。”
他母亲很奇怪:“孩子哪儿来的精力?”
我告诉这位母亲:“孩子一旦学习状态上来了,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会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从而进入一种良性循环中。当他体验到求知过程的激情,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的时候,是能够创造奇迹的。”
看到孩子忘我地投入到学习中,有的家长总想,这个孩子会不会太累了。其实,当他真正投入的时候,他的心理负担最轻,他的精神状态最轻松愉快。
要知道,爱迪生几乎每天在实验室里工作18个小时,在那里吃饭睡觉,但他丝毫不以为苦,他说:“我一生从未做过一天工作,我每天都其乐无穷。”就是这个从未进过学校的人,这个报童出身的人,视工作为快乐,发明了灯泡、电话等1000多个专利产品,改变了世人的生活。
数学课可以是愉悦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兴趣靠自觉养成,而老师也有责任。
我在临沂师范学院读书期间,遇到好几位优秀教师,他们把数学课讲得妙趣横生,对我以后的教学生涯的影响很大。
我印象最深的是教我们教材教法的老师,叫杨燕军。杨老师有才华,有责任心,也很有水平,讲课全情投入,非常具有感染力。《教材教法》在学校里是很不受重视的一门学科,但是学生只要听他的课,那真是如痴如醉。在他的课堂上,气氛非常轻松,同学们经常被逗得哈哈大笑。
记得有一次,我们听说杨老师在讲师评定中落选,都感到很气愤,情绪也很激动,纷纷要去找学校领导鸣不平,并以全班名义给校长写了一封信,这在全校引起震动。学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愿望,结果真的给杨老师评上了。后来这位老师成了临沂师范学院的院长。
还有一位是教高等代数的綦敦玉老师。綦老师讲数学如同讲故事那么轻松。他把一些深奥的数学知识用普普通通的语言讲出来,简直朴实得掉渣,而许多抽象的概念、复杂的推理,他也能够用非常生动而简单的语言一语道破。
给我印象特别深的还有一位是教数学分析的杜彪老师。他的谈吐,他的板书,他的一举手一投足,都非常潇洒,流露出掩盖不住的才华。
这三位老师就是我的榜样。我汲取了他们身上的风格特色,融合在了自己身上,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努力让自己也变成一个受学生喜欢的老师,变成一个能够引导和激发学生兴趣的老师。
“尊其师,则信其道。”作为班主任老师,我对于授课是下了功夫的。我总是力争把我的数学课当作学生一天课的亮点、兴奋点。
我上课不带课本,我要求自己备课充分,对所教数学内容烂熟于心。我走上讲台,手执一根粉笔,却能把课讲得条理分明、栩栩如生,而学生们都是睁大眼睛听完一整堂课。而且我在上课时,不时来点儿小幽默,同学们都感到很愉快。什么叫幽默?幽默就是剩余的智慧。如果一个人连课都没备好,紧张得不得了,他能幽默起来吗?只有把课的内容烂熟于心、胸有成竹的时候,才可以来点儿幽默呢。
如果学生上课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意兴阑珊,我不怨学生。我在班里或在外面讲课,只要学生有睡觉的,或者有不听的,我就会说:“这不能怨你们,只能说我的讲课给你们起到了一个催眠术的作用。说明我讲的课没有抓住你,没有吸引你,责任在我的身上,而你的这个行为,也使我不得不反思,所以要谢谢你给我敲响了警钟。”
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方式,而我喜欢活跃的课堂氛围,同学们当然也喜欢这种课堂氛围。12班有个学生叫陈远(在校时担任人大附中古典音乐社社长),后来去了英国牛津大学。在那里,他还会回忆起12班上课的活跃情景。陈远同学说:
在牛津大学的住所中,我常常一遍又一遍地看着电脑中12班的照片。热情、智慧、勤奋、创新、欢乐、宽容、礼貌、活力——12班方方面面的特点在我心中一一浮现。我在12班中度过了最有青春活力的时光。
难忘课堂上,同学与老师或争论或调侃或“挑衅”的活跃场面;难忘中午班中鸡犬不宁的打闹声与朗朗的读书声的遥相呼应;难忘下午第一节课,全班睡倒一片时老师的无奈;难忘考场上统练中,全班同学挥汗拼搏的身影;难忘行星英语课上,男生们一同犯坏的默契……对我而言,在12班的日子将必定成为我人生最重要的一段日子。
数学课可以是美的过程
我在大学学的是数学专业,又教了20多年的数学。我理解美学是基于数学的,数学能够体现一种对称与和谐之美,一种逻辑之美。这种美跌宕起伏,峰回路转,确实是震撼人心、令人叹为观止的。
我喜欢诗词,上数学课的时候,总会寻找一些诗情画意的东西。
比如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诗很美吧?你怎么理解这种美?这在数学上太常见了,在你解题解得山穷水尽的时候,忽然茅塞顿开,体验一种顿悟的感觉,这就是那两句诗的意境啊!
还有一句诗叫作:“淘尽黄沙始到金,苦到尽头方知甜。”这是诗的境界,也是数学的境界,还有一种哲学之美在里面。我跟同学们说,这句诗也是中学生活的写照。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苦尽甘来的过程,如果你更多地感受到学业的艰苦,说明你的“苦”吃得还不够,还没有到“甘”来的境界。所以,同学们在学数学的时候,除了长知识,还能享受美感,明白许多道理。
学生们听完这样一节数学课,相当于打开一扇窗户,洞悉了外面的天地,甚至能够看见树木渐渐变绿,看见河流变成大海。于是他就自愿地投入其中,其乐融融。有些学生学别的科目感到疲劳了,甚至会去做点儿数学题放松放松。
我的兴趣教学会不会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实际情况是,在2002年,我的学生中,有12位同学获全国数学联赛一等奖,占北京市一等奖人数的1/3;1位同学获北京市高考数学状元;12班刘翀、杨远同学代表中国学生,参加了在美国举行的国际英特尔数学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