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学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杂剧的流传、版本及作品存佚

明代以来,元杂剧演唱方法失传或基本失传,它的剧本虽也大量散佚,但还是流传下来不少。有关杂剧作家、作品的著录,自元末就已开始。钟嗣成《录鬼簿》(天一阁本)著录作家一百五十二人(其中有散曲作家),作品四百五十余种。贾仲明(一说无名氏)《录鬼簿续编》补充著录元明之际的作家七十一人(其中有散曲作家),作品一百五十余种。到了明初,杂剧剧本还保留很多,李开先《闲居集·张小山小令后序》记载:“洪武初年,亲王之国,必以词曲千七百本赐之。”从现存元杂剧中不少来自明代“御戏监本”和“内府本”这一迹象看,李开先说法或许有所根据,而“千七百本”中当有大量杂剧剧本。李开先还说他藏有杂剧千余种,《闲居集·改定元贤传奇序》云:“元词(按:指杂剧)鲜有见之者,见者多寻常之作。乃尽发所藏千余本付门人张自慎选取”。略晚于李开先的汤显祖收藏元剧也达千种,姚士《见只篇》说:“汤海若先生妙于音律,酷嗜元人院本。自言箧中收藏多世不常有,已至千种,有《太和正音谱》所不载。”自那时以来,大量散佚,今存作品约计只有“千种”的四分之一[8]

由于掌握文献资料有限和鉴别确为元人或明人作品的困难,现在对元杂剧作家、作品作统计,各家说法相异。大体可统计为:姓名可考的元代作家的作品五百种,元代无名氏作品五十种,元明之际无名氏作品一百八十七种。共七百三十七种。

同样由于鉴别上的困难,流传到今天的元杂剧剧本数字,各家统计也不一致。大体统计为:姓名可考的元代作家的作品一百○九种,逸曲二十九种,无名氏作品三十一种,元明之际无名氏作品七十八种。合计二百四十七种。

现存元杂剧的各种总集和选集,比较重要的有如下几种:

一,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

二,《改定元贤传奇》,明李开先校订。

三,《古名家杂剧》,明陈与郊编,新安徐氏刊行。其中有部分明人作品。

四,《元人杂剧选》,明息机子编。其中有部分明初作品。

五,《古杂剧》,明顾曲斋编。其中也有部分明人作品。

六,《元曲选》,明臧懋循编。其中有少量明人作品。

七,《脉望馆抄校古今杂剧》,明赵琦美等录校。其中有部分明人作品。

八,《古今名剧合选》(包括《柳枝集》和《酹江集》),明孟称舜编。其中有部分明人作品。

近代刊本比较重要的有:

一,1941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刊行的王季烈编校《孤本元明杂剧》一百四十四种。所谓“孤本”,是指《元曲选》以外罕见流传的元明作品。

二,1953年文学古籍刊行社的《古本戏曲丛刊》初集和四集,初集中收《西厢记》三种。四集收元刊《古今杂剧》、《古名家杂剧》和《脉望馆抄校古今杂剧》等杂剧总集八种。

三,1957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隋树森编《元曲选外编》,收录了编者认为《元曲选》以外的元代杂剧及一部分明初杂剧共六十二种。

上列诸种中,《古今杂剧》三十种是现存元杂剧的唯一元代刊本,系大都、古杭(杭州)两地所刻,原为单行本,由后人汇订而成,李开先旧藏。后归何煌收藏。至清代又归黄丕烈。黄题为“古今杂剧”,今通称《元刊杂剧三十种》。三十种杂剧中,十四种是孤本,十六种与明刻本或明抄本相重,但可看出明本多有加工润饰和改动出入的情况。

元刊三十种因是汇集而成,不很一致,有的剧本只有曲文,没有宾白,也没有科介。有的剧本有少量宾白,同时注明科介动作很多。这说明这些本子是被简略了的演出底本。而只有曲文的本子,它的印行目的可能是供清唱传习用,犹如后世的“戏考”一类。

上列诸种中,《元曲选》流行最广,又名《元人百种曲》,最早刻本是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雕虫馆刻本。从现存元杂剧考察,名家名作和文学价值较高的剧本,《元曲选》大抵都已收入。编者臧懋循在序言中说:“予家藏杂剧多秘本。顷过黄,从刘延伯借得二百种,云录之御戏监,与今坊本不同,因为参伍校订,摘其佳者若干。”[9]但他往往改动文字,甚至增删曲牌,殊失原剧面貌。

上列诸种中,《脉望馆抄校古今杂剧》是研究杂剧版本的重要材料。脉望馆是明代赵琦美藏书室名,原藏三百四十种左右,现传存二百四十一种,其中有刻本也有抄本,大都有赵琦美的校文。脉望馆藏本原无总称,“古今杂剧”四字系后代藏家所加。其中抄本中的过录“内府本”最为研究者重视,这是明代钟鼓司所藏的宫廷演出本,也就是承应艺人的演出台本,全录宾白(即所谓“全宾”),并注明楔子和每折中出场人物的化装服饰(即所谓“穿关”),这对研究我国戏剧化装,也十分珍贵。

今存元人杂剧各种版本虽较繁复,但据学者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系统:一,元刊本;二,删润本(即《元曲选》以外的明刊本);三,《元曲选》本。孙楷第《也是园古今杂剧考》云:“然则居今日而言元曲本子,今所见士礼居藏元刊本(按:即《元刊杂剧三十种》),是原本也。今所见赵琦美录明内府本,系当时按行之本,已不必尽依原本。今所见新安徐氏刊《古名家杂剧》、息机子刊《元人杂剧选》以及《盛世新声》、《雍熙乐府》等书,皆自明内府本出;其文虽大致与内府本同,而已不必一一尽依内府本。然此等明抄明刊虽不尽依原本,而去原本尚不甚远;大抵曲有节省,字有窜易,而不至大改原文,皆删润本也。至臧懋循编《元曲选》,孟称舜编《柳枝集》、《酹江集》,皆以是正文字为主,于原文无所爱惜,其书乃重订本也。凡删润之本,校以元刊本,大抵存原文十之八九。懋循重订本,校以元刊本,其所存原文不过十之五六或十之四五。”孙氏所言大致符合今存元剧版本实际。


[1] 明清时代人有沿用“十二科”说法的,如清焦循《剧说》引《雕丘杂录》说:“传奇十二科,激动人心,感移风化,非徒作,非苟作,非无益而作也。”

[2] 如法国巴赞把元杂剧分为七门:史剧、道家剧、性质喜剧、术策喜剧、家庭剧、神话剧和裁判剧。参见日本盐谷温《元曲概说》。

[3] 宋代俗文学创作,传世不多,但从今存宋人话本小说可以发现一些市民女性的与传统观念不同的思想性格。这些作品有《碾玉观音》、《鸳鸯灯》和《闹樊楼多情周胜仙》等。

[4] 郑振铎《元代公案剧产生的原因及其特质》(见《中国文学研究》)一文,把写“英雄替人报仇雪恨的故事”的水浒戏同公案剧并论,可参阅。

[5] 日本学人盐谷温据森槐南的看法,把杂剧分为“史剧”、“风俗剧”“风情剧”和“道释神怪剧”四大类。其中又有细别,参见《元曲概说》。

[6] 日本学人青木正儿《元人杂剧概说》把元杂剧作家分为本色与文采二派:“大约曲词素朴多用口语者为本色派,曲词藻丽比较的多用雅言者为文采派,定义如此。”他又把本色派分作三种:豪放激越派(关汉卿、高文秀和纪君祥等)、敦朴自然派(郑廷玉、武汉臣和秦简夫等)、温润明丽派(杨显之、石君宝和尚仲贤等)。把文采派分作两种:绮丽纤派(王实甫、白朴和郑光祖等)、清奇轻俊派(马致远、李寿卿和宫天挺等)。从青木正儿区分本色和文采派的定义看来,他还是承继着中国旧时曲家的观点,即从曲文着眼的。

[7] 见王季思《元人杂剧的本色派与文采派》。

[8] 明人动辄说金元杂剧“千百种”,王骥德《曲律》云:“康太史谓于馆阁中见几千百种。何元朗谓家藏三百种。今吾姚孙司马家藏亦三百种。余家所藏,及见沈光禄、毛孝廉所,可二三百种。”张萱《西园存稿·竹林小记序》云:“校书秘阁,得元人院本数十百种,欣然会心。”

[9] 《负苞堂集》所收此序中云“借得二百五十种”。又于《寄谢在杭书》中说是“三百余种”,并说“其去取出汤义仍手”。